北京青年报
三四线城市如何形成人才发展良性循环
熊丙奇看教育
2023-12-28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地域偏好明显,想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和二线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学生仍占大多数,不过这一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想去三四线中小城市、小县城、基层乡镇和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占比虽然相对较少,但呈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2021年想去北上广工作的大学生占比34.1%,想去二线省会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占比39.27%,合计超过70%,说明大部分大学生依然倾向于“传统”大城市。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与就业选择过于集中有关,包括区域、行业、岗位等。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需要在“分散”上做文章,分散区域、分散行业、分散岗位。

就此而言,高校毕业生选择到三四线城市就业的人数增多,是值得肯定的现象。要让这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就业趋势,需要三四线城市创造良好的职业与事业发展环境,并由此形成当地吸引、使用、发展人才的良性循环。

对于到三四线基层单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我国社会舆论一直关注一个问题:他们如何下得去、上得来?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对三四线地区基层岗位的偏见,认为大学毕业生迟早会为了“职业上升”离开这里。这不但影响到相关地区的人才环境建设,也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一些三四线地区没有使用、培养大学毕业生的长期计划,还把大学毕业生作为“过客”,而大学毕业生中也有不少把到三四线城市就业作为短期选择。

多年前,我国就曾经出现过大学毕业生“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就业的现象,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好事。大学毕业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既可以拓宽就业选择,也可为这些地区输送人才。但是,不久之后却出现“逃回”北上广就业的“逆转”,主要原因是这些地方虽然“缺人才”,可是对人才重视不够,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对于人才平等竞争的职业环境需求。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显然,如果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在一二线大城市就业,将会面临十分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到县城就业,应该是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主动选择。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也要抓住这个引进人才的好时机,把人才引进、使用和发展当地社会、经济结合起来,做出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规划。

让到三四线城市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来了就不想走,这应该成为这些地区引进、使用人才的“基调”。毋庸置疑,国家和地方,要给到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重新选择的机会,但是,不能让到三四线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认为“风景在别处”,只有离开当地才能实现职业发展。要让这些优秀人才选择留下,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发展,还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来这里就业、创业。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三四线城市,还以编制作为主要因素吸引大学毕业生。客观而言,小城市能吸引大学毕业生的单位主要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选择小城市,也主要考虑“体制内”“编制”等现实因素。不过,在此之外,要激发三四线地区的发展活力,还应强调职业、事业本身的发展,要给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的空间与舞台。这也是我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振兴区域经济发展,振兴乡村所需要的人才使用和发展思路。

文/蒋理

图源/视觉中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