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活动|除了看戏,我们还get了这些—— 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巧舌如簧”
天天精彩
2023-12-20

寻访时间线

11.28 夜游建昌古城

11.29 参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观看《边城》,参加戏剧节开幕式

11.30 打卡螺髻山,学习非遗漆艺绘画,观看《迷失的水手》

12.1  濮存昕新书签售会,游览博什瓦黑石刻岩画,谷克德高山观星

12.2  游览大石板村,观看《赞德兹》《阿惹妞火秀》

12.3  何赛飞讲座

除了看戏,我们还get了这些——

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巧舌如簧”

走进火把广场火把村诺苏书屋,每人的桌前都摆放好了一张纸和一支笔,前面还有一个小黑板,人尚未落座,上课的氛围已经拉满。凉山文旅集团民俗顾问王成就是这节课的“老师”,而“青睐”会员则“入乡随俗”,首先学习的就是彝族日常用语及文字。

古彝文是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

凉山彝族人自称诺苏,诺苏书屋里存有接近4万册关于彝族文化相关的图书,都是王成老师牵头收集的,“走遍了云南、贵州、四川,有纯彝文的,也有汉文的。”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山与河谷地带,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使用彝语的人口约800万,分凉山彝语、黔西北彝语、滇东北彝语、川黔滇彝语、滇中彝语和胛嘉彝语6个方言和5个次方言。

彝族文字是世界古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彝文早期被考古发现时,被说成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文字”,甚至有国外考古专家称其为“外星人留给地球人的信息密码”;据专家考证,古彝文是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唯一存活的第六大古文字之一(六大古文字分别为中国古彝文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研究人员发现古彝文和甲骨文相似度达到60%以上。甲骨文的单字量约4400个,《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共收录古彝文单字87046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文字。

在“小黑板”面前,王成老师先后教大家北京、西昌、卫星、彝族年、火把节、吉祥如意等彝语如何发音、拼写。这几个简单的词汇,已经让大家足够“烧脑”,考验记忆力和模仿力的时候到了,只见大家神色认真,每人都成了好学的学生,口中念个不停,屋中充满了热闹和活力。

彝族是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上。王老师介绍说,彝族实行严密的父子连名制,因而是一个保存着非常完整的世系谱牒的民族。父子连名是记忆方法而不是命名制度,是为了方便记录谱系,古代的彝族小孩至少要能背诵自己谱族的若干谱系,否则,要被耻笑为“忘祖”。

体验手绘彝族漆器

考验完了记忆力,该考验大家的动手能力了——每位团员都现场绘制一个小酒杯。就见老师寥寥几笔,一个图案精美的杯子就完成了,再看大家,有的执笔细细端详酒杯,犹豫着从哪里下笔;有的则信心十足、一笔一画迅速地开始创作。大家脸上表情也是各异,有的急迫匆忙,有的沉稳如水,师傅在旁笑说,这个过程十分考验耐力。

彝族人绘制漆器,目前,大多是以家族传承为主,从几岁开始就学习,先从绘画入手。精美的漆器在彝族人的生活中广泛使用,涉及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据介绍,一件看似普通的彝族漆器依照传统制作流程从生漆收割、胎坯挑选、胎体制作到图文的绘制及漆物的过程中一共要经过数十道工序。首先需要选取优质的木材作为原材料,经过锯、刨、磨等工序后制成胎坯。然后,在胎坯上反复涂抹生漆、银朱和石黄等天然原料,制作精美的彩绘漆器。最后,经过打磨和抛光,使漆器表面光滑如镜,色彩明艳,可谓繁琐而复杂。而这一民间手工技艺已有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史。

摄影/牛姐

彝族漆器主要分皮质品和木质品,多以木质漆器为主,原木需要深埋之后才能制作胎坯,桦槁、杜鹃等为主要制作木料,颜料则采用漆树黏液、朱砂、石黄等天然品。

在色彩上,彝族人民善于运用红、黄、黑三色,它们都取自于天然矿物原料,红色用的是银珠,黄色是石黄,黑色用土漆,是漆树的汁液。红色代表太阳,黑色代表大地,黄色代表谷物,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彝族“三色文化”。彝族三色文化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还与彝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口弦传情

就像现在的电话、微信一样

大家绘制完漆器酒杯,此时,口弦非遗传承人、彝族奶奶依各来了,她演奏了一小段口弦,技惊四座,给教室内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愉悦的享受。

口弦被誉为人类“初音”,将它放在两唇间,利用口中的气流使颤音发生变化、产生共鸣,便有了曲调。在我国先秦文献中,口弦被称作“簧”。诗经中,也多次出现了口弦,《诗经·小雅·鹿鸣》:“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成语巧舌如簧,也正是源自此处。

据介绍,口弦过去是萨满的法器,是人跟神对话的法器。传到我国西南地区后,就变成人与人之间传情的工具,“我们现在谈恋爱都是用电话、微信。过去这口弦就是我们的电话、微信。现在全中国有将近四十多个民族是有口弦的。而全世界的口弦,彝族的口弦是发展最好的,从古代的单片口弦发展到如今的六片口弦。”

现在的口弦主要由竹片或铜片制成,有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六片之分。2008年,布拖彝族口弦音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每年的火把节、彝族年等各种大型活动场合,经常可以聆听到天籁般的口弦乐曲。

竹子制作口弦的历史非常悠久,竹子在彝族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竹子做的房子、筷子、笛子等等,从生活餐具、生产工具到建筑材料、仪式法具,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竹子。可以说,竹子贯穿了彝族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彝族人去世后,觉得他们的灵魂就是竹子,所以要把骨灰撒在竹林里。

相关阅读
活动|除了看戏,我们还get了这些—— 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巧舌如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0
濮存昕同款帽衫断货了 戏剧节文创打造可以“带走”的大凉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6
活动预告|大凉山·戏剧之旅,我们打算这样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5
赏读|海菜腔作为吃火草烟的主要内容得以延伸、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5
小众旅行地,藏着这些文化古迹
解放日报 2023-04-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