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李敬泽:诗歌、典籍最本质的精髓,依然引领着我们
封面新闻 2023-12-10 09:22

“前段时间,我去了孔夫子故地曲阜,我和当地人展开了沂水是否在临沂的讨论。”李敬泽在讲座开端提到他的一次经历,点题“水畔”一词,延伸到对水与文学关系的讨论。

作为“金牛·川观文学季”系列活动之一,12月9日上午,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李敬泽亮相成都金牛区图书馆,以“川上与水畔”为题展开了一场文学讲座。在书香气润的冬日周末,李敬泽展开他的“文化考古学”,带领读者展开了一场探知历史深处诗意的思想之旅。他以《论语》中一段核心为“咏而归”的话为阐述重点,分享他从阅读经典中获得的豁达人生观和价值观。

1_imageslim (1).jpg

“身边人都说沂水在临沂,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沂水不在曲阜,《论语》中的‘浴于沂,风乎舞雩’又是从何而来?后来,当地生活多年的老曲阜人解释到,文字里的‘沂水’现在不叫沂水了,叫做大沂河。随后,我也亲眼见到了这条大沂河。站在河边,我不禁感慨,现在这条河,已经渐渐被遗忘了,但在中国人的精神文明成长过程中,这条河曾经有它特别重要的意义,希望曲阜人不要忘记这条河。从中国文化的诗性源头来讲,古人沿着水发展了很多关于生活美的情感和表达,水的意义之丰盛和盛大,植根于我们文化深处。”

可以像曾皙那般从容,享受人生与世界之美

“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李敬泽由衷喜爱的一句话,他写作出版的一本书就叫《咏而归》。

对《论语》这部经典,李敬泽有自己的见解:“《论语》非常有意思,读时一定要从字面回到彼时的情景,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语句的深意。”说罢,李敬泽便以《论语》“先进篇”为例,带领读者们剖析了字里行间的文学之美。

在《论语》的先进篇里记载有这样一段故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即孔子与他的四位弟子闲谈。在聊天时,孔子向大家提到自己是年长者,是师长,以致诸位说话不自在,但这天他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说一说各自心中的理想与志向。子路率先发言,希望自己能有“千乘之国”,三年时间,必让此国所向披靡。冉有随后发言,说自己只要小国,让百姓丰衣足食即可,而后又补充了一句“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关于礼乐这类有关精神文明的事情,还需要比他水平更高的君子来管理。公西华的志向则是在礼乐上下功夫,但自己只能做管理礼乐的小相,不能做大相。

将这个故事讲述到一半时,李敬泽笑言:“这三位弟子的讲话,透过字面分析会变得非常有趣,子路讲完后,孔子的回应是‘哂之’,白话点讲,就是不理解地微微一笑,那么在看完孔子的回应后,大家都产生了疑惑,不敢随意发言了。于是才有冉有谦虚地说自己只要小国,礼乐的管理无法胜任,公西华更谦虚地说自己只能做小相,不能做大相。我们细来思考,这是将汉字遣词造句后的魅力所在。”

第四位弟子曾皙的回答,正是李敬泽在讲座开始时提到的这句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身着春装,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一起到曲阜城外的沂水边沐浴,沐浴后,到曲阜城边的台子上,让我们的衣衫在春风里漂浮,把我们身上湿漉漉的衣衫吹干,然后我们一起唱着歌回家,这就是我的理想,这就是我要的人生。“这境界很美,听完曾皙的话,孔子表示赞同,说‘吾与点也’,即我的志向和曾皙一样,我们能想象到彼时的孔子对曾皙的欣赏。”

1_imageslim (2).jpg

在逐句分析后,李敬泽展开了对该文章内核的理解。他指出,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孔夫子之所以只赞赏曾皙的主张,是因为曾皙谈到了根本点上。“再次回看曾皙的这段话,他所想的人生是无目的性的,如同春风一般自在、宽裕和轻逸。曾皙画出一抹点睛之笔,即:美的人生。孔子实际上是在提醒着他的弟子们,看待人生还有另外的视角,在我们努力成就事业之外,人生也可以像曾皙那般从容,我们应该享受人生与世界之美,眼睛里不能只有一个目标,生命中不能只有一个方向,不停留、不宽裕,这是不对的。”

这种执着却从容的精神,与成都生活气息契合

讲完《论语》的故事后,李敬泽再次回归此次“川上与水畔”的讲座主题。李敬泽认为,成都的文化气息与曾皙自在从容的精神有着共通之处。“孔子赞同的曾皙的精神,是一种执着却从容的精神,这与成都人民悠然自在的生活气息契合。《礼记》里,孔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夫子站在川上,对于人在无穷的时间、无尽的宇宙中存在的位置,发出的根本的感叹。这个感叹,实际上构成了中国诗歌精神和审美精神的出发点。‘川上与水畔’,意指我们对人生的情感结构、审美结构的一种领悟。当我们懂得‘子在川上曰’,懂得了‘浴乎沂,风乎舞雩’,再看其他任何东西,你都能‘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在本次讲座中,李敬泽还延伸谈到《春江花月夜》《陌上花三首》《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中国传统文学精品佳作,向读者们强调文学中的自由之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谈及中国的诗也好,中国人的人生也好,我们都应认真领会这些诗歌、典籍所传递给我们的最本质的精髓。我们能拥有如此伟大、优秀的中华文明,不只是依托留存于世的物质遗产,像孔子的声音、曾皙的声音、苏轼的声音等,经历了这么多代人的传承,依然在我们心中回响,这些丰厚的精神财富,依然引领着我们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文/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姜孟欣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文学|春秋无边无际,至今还在路上 李敬泽历史随笔集《我在春秋遇见的人和神》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7
赏读|“作家中的考古者”李敬泽演讲初次结集 听天地和生命的“响”与“不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0
赏读|李敬泽:那座跳伞塔,它还在吗?
北京文学 2024-03-10
文学|刘梦溪:《诗经》是尚古社会的壮丽史诗
中华读书报 2023-11-06
李敬泽:“音乐与诗歌犹如精神之盐在这片大地撒入我们的生活”
封面新闻 2023-10-05
文学|李洱:我们与张洁无法道别
收获 2022-11-19
对谈|李敬泽X李洱X史航X石一枫:“国潮”和“讲理讲面”都是一种范儿
当代 2022-05-22
人物|李敬泽:从有限的顽固的肉身中那个“我”跑出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9-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