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寻访|从北京到安庆 跟着单霁翔citywalk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30 10:00

踩着木楼梯上到二层,磨得掉色的地板,走上去咯吱咯吱响。周末,各个角落挤满了孩子,有的在看童书,有的在写作业。科技角的孩子最多,单霁翔走到这里停下,驻足片刻,满面笑容地问:“下得过机器人吗?”沉浸在对弈中的孩子们还没反应过来,一个妈妈抬起头,惊唿:“单院长来了!”语气中难掩激动。

这一幕,出现在单霁翔最近对安庆进行学术考察、走访“前言后记”新华书店时,令人印象深刻。

11月19日,中国安庆20世纪建筑遗产文化系列活动举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作主旨演讲。当天,全国各地来自建筑规划、遗产文博、高校等领域的百余名家齐聚安庆,开展主题交流、学术沙龙等系列活动,对安庆20世纪建筑遗产进行系统化挖掘与整理,为安庆乃至全省、全国的遗产保护赓续当代文脉。

敬敷书院旧址斋舍

保护文化遗产,要追求“高质量”

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主题演讲中,单霁翔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为例,让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遗产和传承的重要性。

单霁翔强调,文化遗产保护,正处于新时期的转变过程,要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则首先要注重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是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如今,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但是对于搞实际工作的人来说,“最多”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是否保护了文化遗产,我们是否改变了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

单霁翔在演讲中分享了良渚文化的古城遗址和文物发现历程,“这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最为直接、有力的证据。”他讲述说,“十七八年前我们去考察时看到的情况,就是普通浙江农村的景象:在遗址上有废品回收站,有村民住宅,最重要的莫角山宫殿建筑群上,当时立着一个企业的水塔,大型印刷厂占据着遗址很大的范围。周围乡镇开山取石,把遗址环境破坏得荡然无存。2006年,我们在良渚遗址上发现了城墙,沿着城墙找城门,沿着城门找道路,沿着道路找格局。三年的时间竟然揭开了三道城墙的神秘面纱:从中间的宫城到外面的内城、外城,有三个平方公里大,是紫禁城的四倍大。”

2016年,考古学家又在两组古城遗址的周边发现了13条水利工程的遗址,高坝、低坝、长堤,引起人们格外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审议这个5000年前人们建造的水利工程项目时,给予的评语是:它改写了世界的水利史。2009年,在良渚召开了大遗址保护的良渚论坛。在这次会议上,单霁翔喊出了一个口号,“我们的考古遗址要像公园般的美丽。”

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达成共识以后,开始建设遗址公园,恢复了它的山形水系、农业景观、宫殿格局以及对珍贵文物出土地点进行保护性展示,在遗址的附近还建了一个漂亮的博物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游客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通过数字技术,了解5000年前人们生存的状况,它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绿洲。每天都有年轻人在遗址公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他们在这里学习古人怎么制作玉器、怎么盖房子,到秋天大家还可以参加稻子的收割活动。良渚公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美丽的文化遗产公园。此后六七年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现在已经有150个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得很成功。

圣救主座堂室内陈设

让更多文物跟观众见面,才是保护的最好方法

单霁翔分享了故宫在保护和修复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在开放和管理方面投入的努力。

故宫午门长期以来是不开放的,因为它里面是一个大库房。后来这个空间建成了世界最漂亮的临时展厅之一,举办了非常有影响的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千里江山与历代青绿山水特展等展览。单霁翔说:“我经常接待外国的博物馆馆长、外国的文化部长,他们到这个展厅,眼睛都亮了,纷纷要求把他们的展览送来,所以我们的展厅还是很忙的,比如来自印度的中印雕塑艺术展,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展,来自法国的18世纪珍宝艺术展……进了故宫,先看丰富多彩的展览,改变了很多人进了故宫盲目往前面走的习惯。”

单霁翔记得:“第一次到我们的库房吓我一跳,我说谁躺在台阶底下?他们说那是周恩来总理特别批准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要交给故宫一套。我说兵马俑这么珍贵,怎么叫他躺在台阶底下呢?围着一个海绵躺在担架上,跟伤兵似的。我们赶快送文物医院修复,把他们光彩熠熠地展出来。故宫博物院收藏了10200件各个时期不同材质的雕塑,但是过去它们都在库房睡觉,而那些高大的雕塑连库房都没有,一尊三米多高的北齐菩萨,几十年就在我们南城墙的墙根儿底下站着,还有的雕塑一排排在地上躺着。我们抢救性修复以后,在雕塑馆陈列出来,一尊尊雕塑表情、脸色都好了。”

在单霁翔心目中,文物是要有尊严的,“不关注它,不保护它,它蓬头垢面;只有保护它、展示它,面对观众,观众拥有了监督权、知情权,才会把它修到最好状态。这也是国家反复强调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14年开始,我们推开了一座龙中门,它的打开意味着紫禁城广阔的西部区域第一次开放,这里是皇帝母亲们居住的地方,很有尊严。我们开放了最西边的寿康宫,这个院子刚开放的第一天,唿啦唿啦进了好多的年轻人,挤得满院子都是。我请教他们,他们告诉我,这是甄嬛住的地方。所以还要好好讲故事,不能光看清宫戏。在寿康宫居住时间最长的是干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在这儿住了42年。我们把老太后在这里面居住时候使用的家具、用具,从各个库房提取出来、修缮好,把卧室、起居室每个房间都按原状复原,大量文物得到展示,直接诉说故事。比如说干隆皇帝在宫里的话,每天都会来寿康宫的东暖阁给他母亲请安。干隆皇帝当年看到的室内情景,跟今天观众看到的情景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现在比那时候少一老太太就是了。

“我们经过努力,终于开放了故宫所有的花园。两个明代的,两个清代的,今天全部都开放了。最后开放的就是慈宁宫花园,106棵古树,非常幽静,包括佛堂也对公众开放。我们开放城门和角楼,把一座座城门变成了博物馆。过去人们到神武门,意味着参观结束,要走出去了。但是今天人们发现还会有惊喜,原来上面有两层大型的展厅,长期举办引人入胜的展览。而且可以沿着城墙走,看紫禁城的风光。

“畅音阁大戏楼是中国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宫廷戏楼,徽班进京就曾经在这里演出。过去一百多年都没有再演出了,也没有人敢想它能再演出。但是今天我们知道这些木结构的古建筑,把它锁起来它糟损得更快,越正常地使用,越经常地维修,它会越健康。大戏楼修好了作为戏剧馆对公众开放,在这里演出传统的戏曲。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的时候,他在这里看了一出中国传统的京剧折子戏。我就观察到,他最兴奋的就是看到了四分半钟的美猴王,他鼓掌鼓了二十多次。

“故宫收藏的6200件明清家具,用老员工的话说,不是紫檀就是黄花梨的,我看到它们在94间小库房里面存放,几十年前拆了门才把它们推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我们下决心把它们修好,光彩照人地展示出来,家居馆开放以后反响很好。我们就坚定不移地打开书版库房、陶瓷库房……我们打开左翼门、右翼门,开放两边的区域举办丰富多彩的展览。这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太和殿两侧一步之遥,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

“所以,让更多文物跟观众见面,才是保护的最好方法。”

“前言后记”新华书店

安庆近现代遗产丰富,受到文物学会关注

为什么要走进安庆?安庆系安徽之源,是省内第一个现代城市,拥有200余年首府的历史。这里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的诞生地。安庆市拥有大量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成为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遗产保护传承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单霁翔提到,安徽之名的安字,徽班进京的徽字,安徽简称的皖字,都可以追溯自安庆。中国文物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黄元介绍,最近一个时期,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持续开展了对安庆20世纪遗产的梳理挖掘,以及研究阐释工作。

本次,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策划主编的《历史与现代的安庆: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和《高等教育珍贵遗存:走进安庆师范大学敬敷书院旧址·红楼》举行了首发仪式。

安徽大学红楼正立面

据介绍,两本书收录了安庆20世纪建筑遗产的记忆,讲述了凝聚悠悠乡情的安庆故事,其中,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学院旧址在2019年被推介为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这是安庆市的首个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金磊指出,通过近代建筑遗产的发掘,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安庆,传承文化,是中国现代文明与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安庆近现代历史沉淀非常丰富,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曾组织专家团队多次赴校园调研,研究并探讨校园的历史文化特征如何服务安庆城市文化振兴、如何服务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文化建设。“现在,这两本书作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文化系列丛书推出,显得尤为珍贵。”

陈独秀先生的孙女、原安庆市文物局副局长、1995年陈独秀生平陈列馆创始人陈长璞,登台发布了《中国安庆20世纪建筑遗产文化系列活动·安庆倡议》,提出“要认知安庆20世纪建筑遗产的特质”,她还讲述了自己亲历的独秀园修建过程:“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独秀墓的修建得到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很多专家包括罗哲文先生到安庆来看了不下三次。”

单霁翔在“前言后记”新华书店

跟着单霁翔,探访20世纪建筑遗产荟萃之地

一座安庆城,半部近代史。红色文化、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庆文化。

当天下午,专家学者一行跟随单霁翔进行学术考察,开启对遗产保护的深入探访。600多年历史的安庆谯楼映入眼帘时,令人眼前一亮。重檐歇山顶的楼阁,青砖护体的城墙上生出一簇簇野草,更显雄厚古朴。

穿过谯楼,直走不远,就是安庆一中,它的前身是1906年由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倡议创办的安徽师范学堂,学堂监督为桐城派后学大师姚永概。后经分合变迁,先后易名为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安徽省立第一中学等,1956年定名为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代一代名师鸿儒在此办学任教,为国育才。近代着名爱国教育家李光炯1921年任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王星拱、教育家操震球先后担任校长。此外,郁达夫、孙多慈等知名学者都曾任教于此。

陈延年、陈乔年早年在这里学习,并在1915年双双考取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前身)。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陈独秀曾派柯庆施来安庆,创建了安庆最早的党组织,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安庆一中也是毛泽东视察过的一所中学。校史馆内,一张巨幅照片定格永恒瞬间。安庆一中人骄傲地介绍,这里还曾走出了近四十位院士。160岁的罗汉松,正对着高大的校门,与楠楼、柏楼两两相望。每个校友回来,都要先来看看这棵老松。近几年,学校通过一件件实事——毛主席视察安庆一中铜像揭幕、修复明代谯楼、修复省立图书馆旧址(文楼)、修缮校史馆、邀请知名校友讲座、举办校长论坛等,传承历史。

继续行走,到了被誉为“中国最美书店”的“前言后记”新华书店,书店前身是安庆劝业场,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始建的安庆书局。如今,这座民国建筑重新修缮对市民开放,33个房间分为22个主题书房,氛围拉满,成为人们读书休闲的打卡地。

跟着单霁翔citywalk,探访20世纪建筑遗产荟萃之地,人们感叹,这不光是知识爆棚的一天,更是一次打开视野、得到启发的难得机会。

安庆一中校史陈列

活化利用早期历史建筑,“让人们能够感受到”

在青瓦白墙的皖派建筑中穿行,单霁翔边问边听,他提问很专业,而且精力充沛,风趣诙谐,令人印象深刻。

当日下午,一行人来到敬敷书院。这座始建于1897年的书院,是清代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桐城派很多大家都来讲过学,是名震一时的国立安徽大学的前身。敬敷书院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成为安徽高等教育的发源地。站在书院前,单霁翔坦言,“我能不能提个意见和建议,咱们把嵌在墙上的牌子都取下来——可以在旁边立个牌,牌子不要镶进古建筑的墙里。”

穿过一片葱郁的树林,安庆师范大学到了。师生们围坐一起,交流座谈,彭凤莲校长表示,红楼现址是人文学院和黄梅剧艺术学院办公场所。一直以来,老校区遗留的国宝建筑是师生们守护的宝贵遗产。未来还要加强遗产教育课程,把皖江文化底蕴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单霁翔表示,当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进步很大的就是对教育遗产的保护。孔庙、左庙右学、名人书院,还有一批近代20世纪建成的学校,比如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以及北京的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400多所高校建筑得到保护,100多所高校中的历史建筑都创办了博物馆。

“希望更多的早期历史建筑能够得到活化利用,成为人们经常能感受的地方。”单霁翔说。“今天在新华书店我其实很感动,三层楼全是孩子们在那儿读书。我一直认为,活化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只有珍惜它、尊重它,才能得到发展,这种能惠及更多人学习、教育的发展,才是良性循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越丰厚,这个城市就越有魅力,这个城市的市民就越有自豪感。古人留下的每一栋历史建筑和20世纪遗产建筑都应该保护,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现代文明。这样一个街区的年轮、一个城市的年轮就清晰了,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发展、叠加,我们能讲出很多故事来,这样的故事才深刻。我们在珍惜保持历史遗存的同时,不断把教育推向前去,像书院、红楼能够融入师生们的学习生活,形成珍贵难忘的记忆,将来为人师表都会留下很深的影响。”

供图/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世遗·定格”北京世界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开启征集
北京市文物局 2024-08-15
在城市微更新中保护建筑遗产
人民日报 2024-05-11
10年 九批 900项中国建筑遗产新类型的文化密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6
单霁翔谈20世纪建筑遗产:搭建联通古今桥梁
中新社 2024-04-28
“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首都关心下一代大讲堂举办专题报告会
北青社区报 2023-12-01
历史|单霁翔 传承中国百年建筑精神弘扬全球现代建筑界的中国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9
新知|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名录面世,20世纪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6
2023北京文化论坛 | 单霁翔:中外交流互鉴 保护文化遗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