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以能动司法保护无辜儿童免遭家暴侵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7 16:47

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未成年人保护为专题发布2023年第二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这批案例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明确被抢夺、藏匿以及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子女也是家庭暴力受害人;二是强调发现机制对防止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关键性作用;三是明确离婚纠纷中,施暴方不宜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四是警示父母切勿以爱之名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随着全社会法律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提升,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家庭暴力的违法性并敢于说“不”。但毋庸讳言,家暴仍然存在于一些家庭内部,尤其是,一些儿童也成了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成为父母发泄怨气的出气筒,或者成为被争抢的“财产”。最高法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再次普及了一个常识: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法律地位,其合法权益不能被父母随意侵犯。

儿童往往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长辈宠爱于一身的幸运者。现实生活中,少数儿童却没有那么幸运,他们或者被父母以关爱之名动辄打骂责怪,或者成为父母感情不和的“出气筒”,或者成为父母离婚时争夺抚养权的筹码,人格尊严和合法权利受到家暴的侵害。

最常见的情形之一是,父母因生活琐事生气吵闹厮打时,往往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只考虑如何让对方受到刺激和损害,在孩子在场“围观”情况下实施家庭暴力。有的父母为挑拨、激怒、要挟对方,甚至刻意将孩子作为“出气筒”,选择孩子在场的情况下互相厮打,以此让对方服软。另一种情况是,在离婚纠纷争夺抚养权的过程中,一方为抢得“主动权”,特意将小孩抢走并隐匿,以此逼迫对方就范。还有的父母“因爱生恨”,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发泄不满或进行打骂,这也是一种家庭暴力。

父母实施上述行为,实际上是把孩子当成了“私人财产”,让其成为父母感情不和或产生其他矛盾纠纷的受气包。常见的以抢夺隐匿小孩来争夺抚养权的行为,看似是为了“爱小孩”,实际上是坑害小孩。要知道,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抗打击能力较差,幼小的心灵接受外界暴力刺激后,容易造成难以恢复的损伤,甚至会留下终生阴影。原生家庭原本是儿童最安全的港湾,父母原本是孩子最有力的保护者,却成为伤害自己最深的人,更会给孩子的幼小心灵留下深刻创伤。

对于这些遭遇家暴或者目睹家暴的孩子,司法机关没有受“清官难断家务事”“家暴是家务事”等传统理念影响而不予理会,而是按照能动司法、积极司法理念,在被害人或者监护人或者学校老师的报告、申请下,及时固定证据,以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等方式向施暴者说“不”,给予其负面评价。而且,司法机关依法剥夺实施家暴者的相关权利,可以让施暴者尝到无视儿童权益、滥施暴力的法律后果。如根据发布的典型案例,施暴者将可能被剥夺抚养权,由另一方直接抚养小孩,即便是离婚后直接抚养小孩的一方,如果发现其实施家暴,也可依法剥夺其抚养权,将直接扶养人变更为另一方。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此次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了司法机关果断介入家庭内部,及时否定、制裁家暴,为儿童提供有力保护的魄力和决心。这样的案例提醒所有为人父母者,必须尊重儿童权益,不把儿童当做“私人财产”和附属物,同时也为司法机关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样板和范本,让司法机关在处理“家务事”、保护儿童免遭家暴方面有章可循。

文/史洪举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普法|从《烟火人家》看家暴泥淖中的救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8
普法|从《烟火人家》看家暴泥淖中的救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8
父母抢夺、藏匿子女被发人身安全保护令 最高法:未成年人可由亲属、警方、妇联等代申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1
离婚后他暴力抢夺孩子殴打前妻!法院出手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3-07
有法撑腰 勇敢向家暴说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4
普法|有法撑腰勇敢向家暴说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4
房山法院通报反家暴典型案例:目睹父亲酒后对母亲家暴 11岁男孩找法官为母亲发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8
加大预防惩罚力度 织密反家暴防护网
法治日报 2023-12-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