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读懂年轻人上夜校的诉求
经济日报 2023-11-25 09:30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生活。上夜校究竟能学啥?非洲鼓、汉服舞、花艺、书法……内容丰富,又符合年轻人的兴趣审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听起来很诱人,但招生名额十分有限,热门课程的排队人数比“吃长沙夜宵”队伍还要长。

上夜校,是年轻人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过去提起年轻人的夜生活,想到的多是大排档、小龙虾、KTV,主打休闲娱乐。如今,忙碌了一天的年轻人涌入夜校学技艺、拓人脉,说明年轻群体的夜生活不仅需要烟火气,也需要文化味。夜校是文化消费场景向夜间的延伸,给城市的夜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上夜校是一种低成本的文化消费,但年轻人上夜校并不完全是为了省钱。时间成本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往往更宝贵。他们愿意在文化活动上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表达其消费观已从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年轻群体投入文化消费,不再只是单纯娱乐,而是更注重获得学习价值、社交价值、情绪价值。正如一位在夜校学古琴的年轻人所说,解锁新技能带来的精神愉悦远比买个包包、吃顿大餐来得更为持久。

尽管年轻人对于体验式消费十分慷慨,为了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不惜溢价购买一张演出票。但在日常消费中,他们也会精打细算,游走于各大平台凑满减、找平替。上夜校花小钱就能玩得高雅、玩出品位,正好契合当下年轻人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当然,年轻人看重的不仅是价格上的优惠,市场化培训机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相比之下,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质量更有保障。

年轻人上夜校,也从一个侧面提醒市场,文化消费可以更加亲民。今年以来,线下文化消费强劲复苏,但是,演出刺客、逢节必涨等现象也让消费者很“受伤”。文化消费不应变成“奢侈品”。城市管理者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多拿出一些人见人爱、内容为王的“文化礼包”,不断激发公众文化消费的内生动力。

资本嗅觉灵敏,在巨大需求面前,商业机构开始冒头。社交平台内,帖子只要打上“夜校”的标签,几乎不用推广营销,一夜之间便能吸引上百人关注。势头猛,起量快,面对热气腾腾的新产业,市场应该保持理性。年轻人上夜校,看重的主要还是性价比。今年以来,年轻人看展式社交、在菜市场里体验生活、特种兵旅游火爆出圈,这些现象背后,既有年轻人个性化消费的彰显,也有性价比因素的考量。商业机构要深入探析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心理,思考拿什么来满足年轻人的新需求。

当下,夜校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被中间商当成了一门生意,甚至出现了“夜校黄牛”。这也提醒我们,与少儿教育和老年大学的热火朝天相比,中青年艺术教育尚存空白。政府组织的市民夜校毕竟供不应求,如果市场化机构能够把握商机,推出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未尝不是一件消费者和经营者双赢的好事。这方面,政府可以加强引导,商业机构可以创新思维,但要进一步增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后劲,就必须读懂年轻人上夜校背后的真正诉求。

文/姜天骄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实用性技能课程需求大 夜校成了青年的“加油站”
北京日报 2024-10-08
乐见“上夜校”成为年轻人新时尚
劳动午报 2024-09-19
以夜校火热之势激活职业技能培训“春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8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青年夜校缘何火热出圈?
工人日报 2024-09-16
这里的夜校为啥满满“松弛感”
中国青年报 2024-08-27
夜校为什么多年之后重新变热?
新华社 2024-06-12
北京市首家公办青年夜校课程一天抢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3
探访呼和浩特青年夜校:年轻人夜晚组团“充电”
中国新闻网 2024-04-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