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科技小院“学生娃娃”助兴农
北京日报 2023-11-15 09:30

自市区一路向东南,快要接近市界,就到了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村。曾经,村里百余户人家靠着种植萝卜谋生。三年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在村里建立了科技小院,带来了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村集体的年收入从2020年的11万元,增至2022年的70万元,提高了5倍不止。

西槐庄村科技小院一角

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在西槐庄村开展蔬菜新品种的种植(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这群学生娃,种地能行吗

进村,科技小院就在村委会不远处,红砖红瓦的平房院,门上挂着“西槐庄科技小院”的牌匾,两侧写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句话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印刻在学校遍布全国的百余个科技小院里。

水泥地面上摆满了前一天刚从地里收来的萝卜。“去年,我们试种了冰淇淋萝卜,是一种比较清甜水灵的水果萝卜,适合生吃,反响很不错。所以今年扩大了种植规模,大棚里有31亩,露天的也种了3亩。今年还试种了3亩紫秀绿萝卜,有棚里的,也有露天的,估计能一直卖到春节前。”小院的第三任“院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思远说。

要说起种地这事,西槐庄村的老把式不在少数,尤其是种萝卜。西槐庄村的科技小院于2020年11月挂牌,2020级的吴林静和宁国法是第一批入驻的农大研究生,后来又陆续来了2021级的张晓恬和张岩林,以及2022级的王思远和贾少乾。看着这群刚20岁出头的孩子,村民们刚开始有点不信任。“这群学校来的学生娃娃,能比得上种地大半辈子的农民?”有人直接提出了疑虑。

行不行,土地里见真章

手艺行不行,还得土地里见真章。紧挨着科技小院,就是村集体的一片曾经几近撂荒的土地,地方不大,仅22亩,有大棚,也有露天菜地。除了按照当地习惯种植萝卜外,又引入了番茄。不仅品种上更加丰富,他们还在村里试验田里开展科学种田,引进了水肥一体化、熊蜂授粉、绿色防虫等先进技术。

科技小院到来的头一年,西槐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4万元,是上一年的三倍,一战成名。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西槐庄来说,这笔收入格外振奋人心,当初不怎么看好学生娃娃的村民们,也彻底服了气,纷纷伸出大拇哥点赞。2022年,西槐庄村集体收入突破70万元,而今年,新建的30亩大棚投入使用,收入情况有望更好。

如今,王思远和她的同学们都成了西槐庄村最受欢迎的“学生师傅”,谁家的作物出了问题,总是第一时间找她们询问。“问什么作物的都有,甚至还有果树类的。经常遇上拿不准的问题,比如一些只在书上见过的病害,这时候就该远程请教学校老师了。”王思远笑着说,学校的老师们都很热情,细细地讲清病因、处理方法,自己听明白了再转述给村民。“这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而王思远也从村民身上学到了不少妙招。“比如,种玉米的时候要防着小鸟吃种子,村民就会放上一只老鹰风筝来驱鸟。还有种花生的时候要踩秧,能够帮助花生的果针入土,提高产量。”王思远说,这些土方子的背后是劳动者的智慧和巧思,非常珍贵。

巧构思,把地“种出花儿”

连续几年的精耕细作,让几近撂荒的土地成了沃土,也为西槐庄村集体打造出了一份“以绿生金”的产业。这两年,小院的同学们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方案,种植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看市场的反响情况,什么种植得好、销售得好,就会留下。然后再尝试新的品种。”王思远说,今年小院试验田的种植品种已经掰成了三茬——3月到6月,以大棚为主,种番茄、鲜食玉米;5月到8月,再给露天的田里种上甜糯玉米和黑花生;8月到11月,大棚和露天田都换成了萝卜。此外,种植基地还单独划出了一小片“共享菜园”,可以“全托”和“半托”的形式招募都市农场主,种植的品种更加多样,包括奶白菜、罗马生菜、紫色油菜、花椰菜、冰淇淋红薯、黑皮花生、线椒等。

提起小院的未来,王思远更是信心满满。“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小院的成绩也收获了很多认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会继续做好工作,指导村民更好地种植,将学习到的知识带入田间地头,为村里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王思远说。

记者手记

小院孕育出科技兴农的种子

一间不大的科技小院,一头牵着“象牙塔”,一头连着“泥土地”。透过科技小院,我们能看到科技兴农的巨大能量,也能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乡村新图景。

在西槐庄村,科技小院的落成,让偏远郊区的农民们看到了新技术、新成果、新期待。对农民来说,入驻小院的师生是专家,是老师,是能够“召之即来”的生产顾问;对于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来说,小院更是一块充满机会的试验田,能够让他们俯下身子做学问,在实践中寻找真知。

一个个科技小院已经在京郊遍地开花,科技扶贫的果实越结越多。在密云黑山寺村,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师生为山村带来了联合国示范项目,带动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在平谷西樊各庄村,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带来了涵盖智慧大田、智慧温室、智慧果园、智慧池塘的“非凡农庄”;在延庆韩郝庄村,北京农学院的师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为当地培育出一批批绿色有机草莓。

科技兴农的种子,就这样被“种”进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田野。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让科技小院释放大能量
人民日报 2024-10-25
绿满京华 华夏银行助力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5
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小院讲习所开启服务农民“夜间模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0
刚开始卖就供不应求!通州“科技小院”这些特色农产品卖火了
北京通州官方发布 2024-06-16
“小院”里有大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3-13
数字乡村的“科技范儿" 北京电信技术“激活”通州美丽乡村幸福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6
近百名科技小院研究生齐聚西农切磋兴农之术 拼多多支持青年学子互学互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3
大学生驻守科技小院解难题
北京日报 2023-10-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