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的朋友圈里,大学生好友越来越多。“半年来,北京市属文艺院团和各大高校的互动次数,相当于过去10年总和。”董宁说。
这一变化,绝非偶然,而是源自今年5月底启动的“‘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
“大学生青春洋溢、创造力强,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天然助力,而北京丰厚的文化资源,也是高校人才培养重要依托。但在过去,高校和文化机构互动,主要是一对一联系,要靠‘人头熟’才行,一直缺乏制度化、系统性精准对接的机制。”中国传媒大学团委副书记吉也道出的,正是“‘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要破解的难题。
“通过这一行动计划,我们要在北京实现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双赢!”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说。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包括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等六类活动。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直接推动下,北京市以“一校一策”形式,与16所高校先后签订总协议,配套子协议达132个。
“要实现行动计划‘一招激活’,关键要在‘化’字上下功夫——以文‘化’青春。”张际说。
以文“化”青春,要为青年人提供一试身手的舞台。
金秋十月,在北京最美的季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次迎来由大学生演员担纲的话剧《雷雨》。
登上曹禺剧场宽大的舞台,饰演“四凤”一角的陈兆伊有些紧张,直到台下观众发出雷鸣般掌声,这位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才回过神来,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们没有辜负曹禺先生37年前的祝愿。”
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成立于1986年1月10日,时任北京人艺老院长曹禺欣然题词:“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从那时起,一代代北国剧社成员都有一个梦想: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演绎一次曹禺先生的作品。
但大学生剧社想登上中国话剧最高殿堂,谈何容易。
是“‘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让事情有了转机。今年暑假,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来到学校与大学生交流,主动向剧社发出邀请,并承诺:著名导演唐烨亲自打磨示范,舞美配业内大腕,完全免费,还管饭!
经过手把手的反复排练,看着学生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唐烨激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虽然很多东西他们还得从零学起,但这些年轻人热爱舞台的心,是最珍贵的!”
以文“化”青春,要为青年人提供深度利用文化资源的机会。
“你知道吗,在首博闭馆时,我能近距离接触文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叶宗予亮得意地说。
给“叶宗予亮们”开“小灶”的,同样是“‘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
通过对高校文化需求调研,北京市发现,大学生对深度利用博物馆资源的需求特别强烈。
为此,各博物馆积极响应。首都博物馆在闭馆期间,开启展柜,拿出明代成化款绿龙碗、明代成化款素黄盘等一批“压箱底宝贝”,供大学生近距离研究。
叶宗予亮还应邀参与了“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戏剧人物瓷枕”的研究项目。“我们邀请了110名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走进博物馆。在这里,他们不再是观众,而是‘自己人’,直接参与北京最前沿文博项目的研究与推广。”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
以文“化”青春,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双向成就——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回馈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通过对北京各博物馆的深入探访,学生们把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关键信息带回学校。师生共同探讨,找到了契合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项目。”北京印刷学院院长田忠利告诉记者,首都博物馆已授权该校使用馆藏文物IP,共同研发铜坐龙系列文创项目。
而来自清华大学的50多名“园区体验官”,则为798艺术区的发展建设“把脉问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学生张楚月告诉记者:“过去,同学们到文创园区来,主要是拍照打卡。现在,园区请我们来,是希望我们提建议,还真得说出点门道才行!”
截至目前,已有北大、清华等7所高校近300名师生,以不同形式“进驻”北京各大文化产业园。他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深度体验,为园区建设发展出谋划策。
5个月来,通过“‘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北京已累计举办文化活动400余场次,高校学生参与达4万人次。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