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我在甘肃“修”长城
解放日报 2023-10-02 14:38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地域广阔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长城的保护一直面临严重挑战。以下是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在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上为我们讲述调查、保护和修缮长城遗迹的艰难历程。

长城大修虽然结束了,但是保护长城的脚步不能停止。

保护长城,人人有责。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加入保护长城的队伍。从现在做起,自觉抵制并制止破坏长城的不文明行为,做一名保护长城的“长城卫士”。

——张斌

“追着长城跑的体育生”

提起长城,大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一定是北京八达岭长城那种巍峨的砖石结构的长城。说实话,我在从事长城保护工作之前,对长城的印象也跟大家一样,认为像八达岭那样蜿蜒在山脊上的城墙才是长城,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小时候在野外攀爬玩耍的土边墙也是长城。

其实,我们西北地区的长城大多数不是砖石结构的,而是土质的长城,这跟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甘肃省是长城资源大省,长城的结构类型比较丰富,但大部分都是土质长城,因为修筑长城一般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西北地区到处是黄土,用土垒砌长城无疑是最便利的。如果你开车穿行在河西走廊,距公路不远的地方,就能看到断断续续的土长城,还有保留下来的古代用来燃放烟火的墩台。这些就是现存于甘肃境内的战国秦、汉、明代等时期的长城。

我是体校运动员出身,毕业后来到嘉峪关关城景区从事安全保卫工作。我对长城的认识正是从长城保护工作开始的。20多年来,通过和长城的亲密接触,我对长城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我从一名运动员背景的守关人逐步成长为从事长城保护研究的文物工作者。2019年的时候,新闻媒体在采访时了解到我的这段经历,把我称为“追着长城跑的体育生”。

在这20多年的工作中,我亲身经历了长城保护从原来被动式的看守保护逐步转变为今天主动式的研究保护和科技保护这样一个过程。下面结合我的工作经历,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近年来的长城保护工作。

一开始在关城上巡逻看守

我出生在长城边上的一个村子,叫新城村,因村子里有一座新城堡而得名。据史料记载,这个城堡是明代肃州卫长城上的一座重要关堡。它和嘉峪关关城一样,分段管辖肃州卫长城。

我小的时候,村里人管土长城叫“边墙”,管城堡叫“堡子”。我们经常在边墙上和堡子上攀爬玩耍,根本不知道这就是长城。到上小学时,在课本中学到长城的知识,也压根儿没有把这个边墙、堡子与长城联系到一起。

因为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边墙存在的特殊意义,所以没有任何保护意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大规模平田整地时,村里人认为边墙和堡子没有实用价值,而周围的土地平坦而肥沃,适合于垦田种粮。而且,边墙和堡子墙的土质干净,不长杂草,是很好的肥料,可以用来改良土壤。因此,那时候长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现在,我们看到的新城堡仅剩一点残垣断壁,有些长城已经变成了农田的地埂。

农村孩子没有机会去动物园、公园玩,所以边墙和堡子就是我们平常玩耍的场所。我们在攀爬的过程中,有时候会用木棍在土长城上捣一些坑窝、挖一些台阶,然后再爬上去。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也曾经有过破坏长城的行为。现在,我从事保护长城的工作,也算是对以前无知行为的一种弥补。

2000年,我来到嘉峪关关城景区工作。关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国长城中为数不多的几个被辟为旅游景点的长城点之一。它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当时我们管辖的范围内还有其他一些位于戈壁田野上的长城点,有些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些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当时的保护任务重点在关城,主要是在关城上巡逻看守。有时候夜间也在关城上看守,防止人为破坏。那时候的长城保护是一种被动式的看守保护,全国的长城保护状态都是如此,这与长城属于超大型的文化遗产有关,它的点多、线长、分布广泛,而且长城沿线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保护难度很大。

在对关城进行安全保护的过程中,虽然我巡逻了无数次,走遍了关城的每一个角落,但我对它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关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它有多长?关城内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我都不清楚。有一次,一位游客问我关于嘉峪关长城的问题,我答不出来,觉得很丢人。从那以后,我开始在工作中慢慢寻找这些答案。但是直到多年后,尤其是在参加完长城资源调查和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工程以后,我才对长城有了深刻的认识。

长城资源调查非常艰辛

万里长城到底有多长?2005年,国家文物局为全面摸清长城的“家底”,启动了为期10年的《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2007年到2010年,历时3年时间,长城沿线15个省的1295名专业技术人员采用田野考古的方法,结合现代测绘技术,对我国历代长城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田野调查,全面摸清了我国历代长城的分布情况和长度。

根据调查结果,在我国15个省、102个地级市、403个县分布有春秋战国到明代12个不同历史时期修筑的长城,总长超过2.1万千米。

甘肃省是全国的长城大省,战国秦、汉、明三代长城的西端起点都在甘肃省境内。2007年到2011年底,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了13支调查队共70多名调查队员,开展了甘肃省长城资源调查。我有幸于2007年加入了调查队伍。我们历时5年时间,走遍了甘肃省的很多地方,终于完成了甘肃省长城资源的调查。

实地调查显示,甘肃省境内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为3654千米,保有量居全国第二。长城遗迹主要分布在11个市(州)的38个县(区)。其中,战国秦长城409千米,汉长城1507千米,明长城1738千米。明长城的总长度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明代长城资源总长度的1/5。

长城资源调查是一件非常艰辛的工作。很多时候,我们去的地方都是荒无人烟之地,被当地人称为“人不去的地方”。有时候,为了调查一座烽火台、寻找一段长城,我们需要翻越很多的沟壑山梁,穿梭在戈壁沙漠的无人区,甚至还要攀爬悬崖峭壁。

记得2010年7月,我带队调查玉门干海子地区的汉长城,租住在这一区域附近的村子里。我们预设的调查点离我们居住地的直线距离有30多公里。调查的第一天,我们凌晨4点就从住地出发,一直到下午1点多才到达调查地点。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路上,到处是移动沙丘,不断迷路、陷车、挖沙、推车,各种意外频频出现。

就在我们陷车、挖沙的过程中,从移动沙丘中走出来一个放羊的老汉。我们向他询问这一带的情况以及长城的情况。放羊老汉说:“这里根本没有什么长城,只有沙丘,到处是沙丘,没有路。你们要是进去的话,一定出不来的。这里还有狼,我的羊昨天晚上就被狼咬了。我现在要赶到村里去找人来处理。”

我告诉他,我们是来干海子这一区域进行长城资源调查的。于是,他在沙丘北面的戈壁滩上为我们指了一条土路,说是可以绕行过去。我们开了好几个小时的车,终于到达了干海子这一区域。结果,眼前一片荒芜,全部是干枯的红柳根和移动沙丘。

最终,我们历时40多天,终于完成了这一区域的调查,而且有了很大收获。我们在移动沙丘间和沙丘边缘发现了用梭梭木和红柳根垒筑的木质长城。这次发现,更新了我们原本已知的河西走廊汉代长城的修筑方式。

长城资源调查虽然摸清了甘肃省长城资源的“家底”,但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长城遗迹保存不容乐观的现状。历经千百年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长城已经伤痕累累。有些长城变成了农田地埂,有些长城变成了农家院的院墙,有些长城甚至已经消失了。那些保存下来的长城,不少还在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继续“生病”着、“衰老”着。因此,保护长城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长城保护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长城的“监护人”和“医生”

2012年,长城资源调查结束后,我回到了单位。那时正逢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我又直接参与了这项工程。

在大家的印象中,像长城这样的文化遗产,一定是越旧、越原始,才显得越真实。但是,这些历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文化遗产饱经风霜,不仅破损严重,而且病害缠身,有些病害甚至是致命的,会引起文物、文化遗产的消亡。若想把这些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延续下去,我们就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修缮去解决它们的病害问题,使它们“延年益寿”,把它们留存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受风沙、雨雪、冻融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嘉峪关关城及长城出现了木构件开裂、梁架歪斜、油饰彩画起甲脱落以及黄土夯筑的城墙表面风化、裂隙、墙基酥碱掏蚀等病害,危及文物本身的安全。对它们进行保护维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有的维修措施都必须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本原则,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的修缮理念,以恰当的保护技术和对文物本体及其历史环境的最小干预来开展维修工程。在整个维修的过程中,既有现代科技设备的介入来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案,同时也采用了猪血、面粉、砖灰、桐油等传统材料和一麻五灰、打牮拨正等传统工艺,来帮助延长长城的生命周期。

长城大修虽然结束了,但是保护长城的脚步不能停止。长城就像我们人一样,随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随时会“生病”。生病了就得治病,病好了人才有精神,长城也一样。我们就是长城的“监护人”和“医生”。

近年来,长城保护进入了新的模式,从看守保护转变为研究保护、科技保护,从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除了用安装在长城上的监测仪器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之外,还经常到田野去进行定期的专项监测。也就是说,我们将原来对长城本体的保护,扩展到了现在对长城及其周围环境的共同保护。无人机、风速仪、倾斜仪、裂缝监测仪……这些高科技设备成了嘉峪关长城文物保护采用的常规手段。长城保护研究所每个月都会对所有场景进行全方位的巡查,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风险因素对长城和周围环境的危害。我们用无人机对长城周边的环境进行拍照监测,用手持式数字化监测设备对长城的病害、含水率等一些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将常规监测纳入日常巡查。通过分析采集到的各类基础数据,就可以判断病害形成的诱因和发展速度,为制定日常保养维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长城,人人有责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重要标志。我们除了做好长城的保护工作之外,还深入研究、挖掘长城的文化内涵,讲好长城故事,弘扬长城精神,凝聚起全社会保护长城的意识,呼吁大家共同来保护长城。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军营,向广大公众传播长城的历史文化和文化价值。我们积极与中小学校开展互动,让专家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学生进关城体验讲解员的工作。同时,我们还编辑出版了《宝贝的宝贝》和《家乡的宝贝》这些少儿读物,来传播长城的价值。近年来,嘉峪关关城还积极开展“爱我中华,保护长城”的长城保护志愿者活动,招募了70多名长城保护志愿者,有效补充、增加了长城保护的力量。此外,嘉峪关爱心之旅公益团队和蓝天救援队也和我们一起开展了长城保护的工作。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保护长城,人人有责。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加入保护长城的队伍。从现在做起,自觉抵制并制止破坏长城的不文明行为,做一名保护长城的“长城卫士”。

文/张斌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成为一名“问不倒”的讲解员要几步
中国青年报 2024-11-12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回顾与展望特别展亮相八达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8
诗意中国丨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
新华社 2024-08-22
图记 | 行走河西走廊 领略“长城露天博物馆”
新华社 2023-12-11
长城保护 久久为功 —— 河北长城保护工作实践
国家文物局 2023-11-12
这里竟出土了2000年前的猪蹄?来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探秘
央视新闻 2023-08-21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多措保护让长城“延年益寿”
中国新闻网 2023-07-12
“露天长城博物馆”甘肃山丹建风景道 守“旧”更显文化内涵
中国新闻网 2022-05-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