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朋友圈|门迎云路三千客 地据龙江第一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6 13:00

风在吹落叶(古建交通数据爱好者)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三天三夜三望洋,三支蜡烛过岩仓。”这首民谣说的是福建省寿宁县的车岭高耸入云直向天霄、九岭山山相连望而不及,三望洋小村一座却得走去三天三夜,摸索走过岩洞燃尽了三支蜡烛,一首简单的民谣道出了当年寿宁峻峭崎岖的闭塞交通。

民谣中打头的就是车岭,其险峻程度自然也远胜福温古道。车岭古道修筑于明景泰至成化年间(1450-1487年),起点斜滩坂头海拔仅105米,终点小车岭自然村海拔则攀升至769米,7公里的路程落差达664米,一万两千九百余级台阶除岭亭前后引道外无一处平路。

曾经主政寿宁的冯梦龙称车岭“一线千仞,仰关者无所措足,东南路第一险要处”,作为斜滩以北通往福安的必经之路,车岭古道岭长之极无可比拟,峰高触云、去天五尺之说并非妄言,也难怪民谣的第一句就是“车岭车上天”。

随着福寿公路的通车,车岭古道已经不再如七八十年前那般重要。但作为寿宁县斜滩古镇兴起的重要助力,车岭古道仍得以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鲤灯今夕见,百里最繁华”,足见斜滩曾经的繁茂,但兴盛之下是担夫们的血泪:“千年扁担万年筐,压得背驼腰又弯;磨烂两肩流尽汗,工钱不够饱三餐。”在汽车早就成为运输主力的今天,已经无需担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在一万两千九百余级台阶落差700多米的古道上,但汗水挥洒的故事却会寄托路石之上不断传续。

斜滩自古以来就有“门迎云路三千客,地据龙江第一乡”之称,上可溯车岭古路北赴鳌阳、周宁、政和、泰顺以及景宁,下可沿龙江航道南抵韩阳、赛岐、黄岐、宁德乃至东冲,是闽东浙南山区诸县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与贸易中心之一,至今仍为寿宁南翼门户重镇。

1975年修成竣工的斜滩大桥是福建省第一座π型桥,也是全国第一座π型双曲拱桥,942县道斜镇线从斜滩大桥上经过。

斜滩大桥不仅连通龙江左右岸的斜滩村和楼下村,也是通向下党、周宁、政和的交通要道,是斜滩作为曾经寿宁全县交通枢纽的标志性建筑。

斜滩的内河航运业最迟在明代就已经兴起。根据寿宁地方志记载,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便因“闽防在海”缘由,将驻守宝峰银矿的渔溪巡检司移驻斜滩,并将25名守兵增至200名编额。

此举说明当时从斜滩沿龙江顺流而下前往福安的航线已经打通,否则明政府何必大动干戈迁移巡检司、减弱对银矿的守备,也要扩充军士镇守渡口呢?

清中叶以后,随着国门洞开、福建开埠,斜滩作为闽浙山区土特产的中转站而快速兴盛,除邻近的政、泰、景以外,庆元、龙泉乃至江西广丰均有挑夫沿车岭古道南下斜滩运输货物。

在常规航运之外,抗战的爆发也使得斜滩成为众多商家内迁首选,故而1940年时福建省银行便在斜滩开设营业所,成为寿宁县第一所金融机构;新中国成立后的福安贸易公司斜滩营业处,也是寿宁县的第一所国营商业机构。

时过境迁,1957年通车的福寿公路结束了寿宁不通汽车的历史,但斜滩的航运业也随之消亡。斜滩大桥距今已年近半百,曾经的福建第一、全国第一也不免英雄迟暮,沦落为需要被拆除重建的四级危桥。

龙江下游斜滩水尾的双龙廊桥是近年新建木拱廊桥的代表作,而前路尚不明朗的斜滩大桥,仍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守望这个因交通而兴起的水陆要镇。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