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世纪画家戴泽:最美的画,画在时间之上
北青艺评
2023-09-24

戴泽,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新中国美术教育奠基人,也是中央美术学院奠基人之一。在现当代中国美术史中,戴泽无疑是一位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艺术大家。他将一生奉献给艺术,奉献给美育,点燃每一名学生心中的艺术理想。作为中国现当代美术的见证者、亲历者与讲述者,他画品与人品并重,始终默默奉献、淡泊名利地耕耘于社会,为时代写生,为人民绘像。

2023年9月13日,戴泽先生因病于北京辞世,享年101岁。北京画院于五年前与戴泽先生达成展览意向,经过多年筹备,“北窗高卧——戴泽笔下的北京”展览已于9月15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与观众见面。作为戴泽先生去世后的第一个纪念展,我们也以此缅怀这位艺术大师。

绘画道路上的贵人徐悲鸿

戴泽1922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同年随父母回国。于四川云阳长大,自幼喜爱绘画。1942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在中央大学学习期间,他师从吕斯百、陈之佛、傅抱石等名师,在绘画技法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师从徐悲鸿,并一生追随其现实主义艺术的脚步。他一生中笔耕不辍,真挚、勤恳、朴实地绘就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1946年,戴泽应徐悲鸿之邀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助教。戴泽在此处结识画友、精进画技、精研画论,不断对艺术创作进行探索与实践。就此,戴泽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生涯拉开了帷幕。

新中国成立之后,戴泽负责过水彩、素描、油画的教学工作,后担任徐悲鸿画室负责人、油画第一工作室教师。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的几十年里,他培养了包括靳尚谊、王沂东等在内的众多优秀的美术、文艺工作者。他一生与中央美术学院紧密相连,言传身教并重,深得一代代学子的爱戴。

1953年徐悲鸿最后的教学课的留影(戴泽相机拍摄)

徐悲鸿对戴泽而言不仅是师长,也是生命中的贵人。不仅将戴泽引荐到中央美术学院,更是倾囊相授,对他非常重视和关爱。1948年戴泽与陈碧茵结婚时,徐悲鸿夫妇作为证婚人,还送给戴泽一幅书法作品,上写“从来艺境是佳境,尽力耕耘善保持”,这也是徐悲鸿对戴泽的殷切期望。无论是创作还是教学,戴泽都牢记徐悲鸿的教诲,朴实、勤恳地耕耘在艺术的田野。

早在1946年戴泽创作的作品《母与子》中,就蕴藏了他对于家庭与亲情的重视。他经师母廖静文的介绍结识了还在北平艺专读书的陈碧茵。作为校友、同事,他们的结合也是北平艺专的佳话。他们携手一生,感情甚笃。戴泽以家为主题创作了许多基调温暖,饱含情感的作品。在其子学画时,戴泽曾指引道:“相信你的眼睛,画你所看到的。”这不仅是对爱子的谆谆教诲,也是他一生所秉持的艺术理念。

《母与子(艺专操场)》 49.8×61.5cm 布面油画 1946年

戴泽绘画中的“土气”与洋气

戴泽的艺术创作有两个主要类型。一类是现实主义创作,以速写、油画、水彩等形式描绘身边景与人,以及他有着突出成绩的主题性绘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及人文关怀。第二类是关于风景与自然的创作,画面朴素,富含情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戴泽的艺术历程始终扎根于中国。不似老师徐悲鸿、吴作人等曾旅欧学习,亲身接受并融汇了西方的油画技巧。戴泽的艺术具备更多的“土气”。这并非是批评的话语,而是指他的艺术有本土性,呈现出朴拙、扎实的厚重感,就如同他生长的年代与土地,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北平街景》 25.2×34.5cm 纸本水彩 1946年

在具有本土性的同时,戴泽的艺术也包含超前的艺术意识。他在上世纪常外出写生,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外出采风的过程中,不仅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艺术也不断带给他新的灵感。他的很多艺术作品在今天看来依旧很“潮”,具有很前卫的艺术嗅觉和绝佳的艺术表现力。

《蓝色的豹》45 × 69 cm 纸本彩墨 20世纪80年代

作为徐悲鸿写实主义的追随者与践行者,戴泽从艺术生涯的早期开始便偏爱现实主义题材。他在日常生活里用眼观察,用脑记忆,用笔还原。作品都是捕捉于每个瞬间带给他的感触与启发。在他24岁那年受到徐悲鸿的邀请,到北平艺专任教。彼时年轻的戴泽初踏入北平街头,便被这座城市深深地吸引了。北平的街头巷尾、市井生活点亮了他无数的灵感。就此,戴泽围绕这古老又崭新的城市创作了许多作品,在这一时期不仅聚焦城市,他也将目光对准底层社会的乞丐等形象,不加偏见,不加粉饰地写生出时代的变迁。

《修建友谊医院》 39×54cm 纸本水彩 1954年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时代感召的戴泽也亲身投入社会建设。这个时期戴泽的艺术创作从技法上更加成熟,从情感上更加深刻,不变的是他一直贴近人民群众、贴近现实的朴素的创作道路。通过其作品描绘的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个瞬间,我们得以跨越时间,看到如今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古都旧景。他令过往时光重新流动,展现出北京建设过程中的点滴变化,深度还原首都建设发展历程。

《马车》稿 14×18cm 纸本素描 1946年

此外,主题性绘画也是戴泽艺术生涯的一大标志。其作品《马车》《农民小组会》等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马车》入选1950至1951年在苏联、民主德国和波兰举行的“中国艺术博览会”,也由此,戴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代表国家走出国门的艺术家。他的主题性创作也先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具有极高的美学以及历史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戴泽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对历史、文化的钻研更是让他变得愈发豁达、眼界高远。他在人生暮年曾感叹:“经历这一世,有时得意有时失意,回头去看,风流人物俱往矣……最美的画,应该是画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作品的答案。”

“自然高于一切”的艺术观

戴泽一生都秉持着“自然高于一切”的艺术观。他一生中画了大量的风景写生。他笔下的风景静谧,却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他的写生不拘题材与画法,眼中之景信手拈来。人生步入暮年后,因腿脚不便,无法出门写生之时,他就坐在自家窗前画窗外之景,城市变迁的繁华与喧嚣在他的眼中,也落于笔尖。岁月荏苒,窗里的人始终如一,勤勉、热忱地对待艺术与人生。

《北海公园》 24.5×32.7cm 纸本水彩 1955年

戴泽曾言:“绘画就是生活。”正是这朴拙、纯真的艺术态度,以及提笔一生的精湛画技,组成了戴泽的艺术人生。

回顾戴泽的一生,他曾漫步北平的街头,曾见证新中国的诞生,也曾代表中国艺术与世界对话……从青年到暮年,他始终满怀对生活的热爱,徜徉在艺术的世界里,并以其热忱、质朴、勤勉的艺术情怀,以及平和宽厚、淡泊名利的心胸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如今,虽先生已故去,但其留下的艺术遗产将代代相传,其艺术精神也将启迪无数饱含激情的年轻创作者,这都是戴泽留下的珍贵而无私的馈赠,我们也将永远感念他。

文/赵雨桐

编辑/史祎

供图/戴泽家属及北京画院美术馆

相关阅读
赏读|画家的藏画:谁是谁的热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8
进取的德化瓷:瓷耶?纸耶?布耶?
辛酉生 2024-08-03
蒋兆和:把世界幻化成具体的人,赋予他们生动
后商 2024-04-11
160岁的齐白石,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
将行 2024-02-26
这些来自蓬皮杜的肖像画变化多端,却都是时代的映像
将行 2023-12-12
十多年画同一个人……毛焰肖像画尚未完成的探求
叁叁 2023-10-26
“戴泽与百年中国艺术”学术研讨会在渝召开
中央美术学院公众号 2023-10-19
她透过自己的身体凝视着时代
叁叁 2023-10-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