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件今天烧制的瓷器和一件一千年前的瓷器同样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单从肉眼看,它们都光洁如新,那么,该如何读懂它们所属的年代呢?
识别年代主要靠五个主要方面,那就是款识、纹饰、器型、胎质和底足。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款识,注意这个字念“zhi”,不念shi,什么是款识?我们简单理解成落款就好了。为什么要把款识放在第一个来讲?很显然啊,如果款识是真的话,那不就明摆着把瓷器年代的答案告诉我们了吗?
具体来讲,每个朝代,款识的书写都不太一样,官窑跟民窑的款识也不相同,比方说,明代的款识就有一个总结,叫做“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类似“微波炉专用”这五个字,是断然不会出现在明代的。
第二个识别要点,看纹饰。
瓷器属于工艺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除了器型,纹饰是最能体现技术特征和审美追求的要素,尤其是皇家主导瓷器审美的年代,纹饰的题材、内容、手法以及工艺技术等,都会留下这位皇帝的深刻烙印。
比如,明代永宣时期的瓷器,青料会有晕散和下凹的斑痕,到了清朝雍正时期,通常会用加重点染青花的方法来模仿这个青花的效果,但因为用的钴(gǔ)料不同,所以会出现色彩漂浮的弊端。
又比如,明代成化斗彩瓷器的纹饰当中有一种现象,叫做“花无阴面,叶无反侧”,意思是花和叶都只有单面,看起来很单薄;然后,画人物的时候,衣服的纹路也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好像穿着一件薄薄的单衣一样。
这些细微的时代特征,如果没有充分的学习了解,通常就会被后朝和现代的仿造者忽略,所以也成了区分时代的重要依据。
第三个辨别的要点是器型,这应该是最为重要和明显的时代特征。简单来说,汉晋是瓷器的发端时代,造型古朴端庄,唐代大气开放,瓷器也丰腴雍容,宋代文人治国,瓷器清丽秀雅,元代草原民族雄霸天下,瓷器浑厚凝重,明代永乐时期古雅秀美、成化时期则圆润秀致,到了清代,康熙时候敦厚挺劲、雍正纤柔秀丽、乾隆则精巧繁缛,恨不得在一个瓷器上用尽天下所有的技术,比如那个有15个装饰层、17种釉彩的、著名的“瓷母”。
可见,对瓷器器型的审美,就好像是对一个人身形的审美,胖或者瘦、端庄或婀娜、素雅或累赘,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的民族心理的象征。
第四个方面,看胎质。
有一句话叫做“胎为骨,釉为衣”。我们在看一个瓷器胎质的时候,可以从底部着手,因为底部一般不施釉,可以分辨出不同时代胎土淘炼的纯净度和烧结的缜密程度,比如,相比清代、民国时期,明代以前的瓷器,胎土中的金属含量和杂质比较多。
最后第五点,看底足。
作为观众,我们在博物馆里一般不太会留意底足。一是觉得不重要;二是博物馆里一般也看不到。但是,看的人无心,做的人有意,或者说做的人原本也无心,但由于实际上做出来就不一样,所以也成为了判断年份的一个方法。
比如,宋朝官窑烧的底足比较老气自然,没有泥浆粉的痕迹,南宋时期,底足的部分会出现圆圈的旋纹;元朝时期不仅会有旋胚的痕迹,还会有鸡心点。
总结一下,认识一件瓷器,和认识一个人一样,款识相当于名片,名片都给你了,你就不用猜了;纹饰相当于服饰,是汉族还是傈僳族,服饰一目了然;器型相当于身材,是练相扑的还是练艺术体操的,差别也很明显;胎质相当于肤色,黑人白人泾渭分明;底足则相当于鞋子,是光着脚,还是穿着靴子,那是大汉和美女的区别。
所以,没有任何办法,水平的提升就靠三件事:多看、多学、多上手。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