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医疗科普不能只为赚取流量
经济日报 2023-09-19 10:45

近段时间以来,各大平台医疗科普短视频热度居高不下。科普医疗知识、传授保健妙招,一场医务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的双向奔赴在互联网上展开。然而,部分视频内容在网红流量的驱使下变了味、走了样。

内容庸俗倾向渐显。医疗知识专业性强,科普的意义在于传播对疾病的理性认知。但部分短视频账号为赚取流量,不顾出镜医生自身学科背景,盲目追逐热点话题,甚至配以猎奇的文案,消解了医疗科普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也有账号以科普之名贩卖容貌、健康焦虑,传播缺乏科学依据的治疗、养生方法,违背了科普初衷。

患者被污名化的风险高企。无论是常见病、罕见病,在我国庞大人口基数面前,均有科普必要。但部分账号反复围绕个别能博取眼球的病种进行讲解,科普价值有限。虽未泄露患者个人信息,但多涉及患者私生活细节,引发网友对特定患病群体的揣测与调侃,加重歧视与偏见。

带货引流手法趋于隐蔽。在相关部门与短视频平台大力整治下,近期医务人员直播带货、商业机构代运营账号、神医神药等乱象基本销声匿迹,但也存在另起炉灶的迹象。有账号打造医学生、配方师等专业人设,未经平台身份认证却身穿白大褂以专家口吻推荐产品;有医疗博主转战其他网络平台,继续以科普视频方式违规导医导诊。

医疗科普短视频规范化任重道远。一方面,医疗科普的中立性、专业性易被平台商业化运营模式动摇,进而产生重流量、轻质量倾向。另一方面,当医务工作者的公信力与短视频的传播力叠加,将会对公众的消费、就医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导致有人欲借助科普视频幌子逃避严格的医疗广告监管,掩盖其追逐利益的真实目的。

医疗科普短视频事关群众生命健康,必须严守科学底线。如何兼顾医疗科普的科学性与趣味性,为创作者提供合理合规激励,需要相关方继续在优化审核推荐机制、完善创作支持政策、斩断灰色利益链等方面多探索,为真正优质、硬核的医疗科普厚植创作传播土壤。

文/史书一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