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梭梭棚屋、窑洞、干栏民居……“中国民居展”全览天南地北民居样式
武汉晚报 2023-08-25 12:36

8月22日,“中国民居——传统居住研究展”在位于武汉光谷的中国建筑科技馆开展。来自内蒙古沙漠的梭梭棚屋、西北的窑洞、武陵山脉干栏式民居、徽州的徽派建筑、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哈尼族蘑菇房、傣族竹楼……32件(套)展品、近200个民居案例,全方位、多维度展示了中国传统民居样式和居住文化,并汇聚了全国14所高校的中国民居研究成果。

刚进展厅,观众就被一个黑色的木柴垒砌的小房子惊到了。这是一间梭梭棚屋,是南京大学团队专门拉来成吨枯死的梭梭树枝干搭建的。南大梁宇舒博士介绍:“这些梭梭树枝干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塔木素苏木沙漠,整个建筑不用一根绳、一颗钉,完全靠弯曲的枝干互相咬合编织而成,成人用力推都推不倒。当地牧民外出游牧时,都会随手利用树枝搭建这样的临时居所。”

向里走一点,可以看到东北的井干式民居、西北的窑洞民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靳亦冰介绍:“陕西米脂姜氏庄园窑洞有‘明五暗四六厢窑’,上、中、下三院暗道相通,与山势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守,院内互相通连,是陕北地区窑洞建筑的经典之作,它体现了古人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展出的湖北清江流域的武陵民居聚落与干栏民居模型,占据了展厅显眼的位置。华科大中国民居研究专家张良皋教授曾评价说,武陵聚落与干栏民居是一部“平摆着的中国建筑史”。

接下来看到的是昆明理工大学展出的云南“一颗印”式民居。这种民居最常见的样式是“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左右各有两间厢房,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墙都用高墙围护,整个建筑外形方方正正,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一颗印”。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样的四合院民居。

现场还展示了川盐古道聚落、徽州村落、哈尼族蘑菇房、浙江兰溪诸葛村、松阳传统村落……这些民居样式串联起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脉络,更有不少展品呈现了现代建筑师将现代技术与民居传统相结合的探索和创新。

北京建筑大学团队展出了一堆用生土夯筑出来的“石块”。该团队蒋蔚老师介绍:“土是一种很好的环保建材,它有很多毛细孔洞,可以透气吸湿,平衡室内的湿度和温度,中国传统民居很多用土作为主要建材。它的弱点就是抗湿性能和抗压强度不够。利用现代工艺调整配方比例,并使用机械夯筑,它的抗压强度可以达到3.5兆帕,完全可以满足多层建筑承重墙所需的抗压强度。目前麻省理工的研究团队已经研究出直接用土打印房子。说不定那些过去看来特别老土的东西,可能一跃成为未来的方向。”

南京大学团队展出了他们借用蒙古包原理设计的名为“大漠之晶”的帐篷。它继承了传统蒙古包易于拆卸运输的特点,同时利用互承结构原理,更轻、更方便携带,在遇到沙尘暴和炎热寒冷等极端天气时,它可以成为牧民一个可移动的家。

本次中国民居展策展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晓峰说:“中国民居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和各种社会环境中,选择、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传统的居住形态。这种与居住有关的传统,仍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联通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了解这些传统,也是阅读一部有关中国居住文化的大书。”

中国建筑科技馆馆长连红说:“希望中国民居展览能够引领观众认识、喜爱、守护中国民居,凝聚社会保护民居这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共识。”

“中国民居”展期为8月22日至10月31日,可在中国建筑科技馆官微免费预约参观。

文/佘晖 盖伟涛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李强在参观调研中国建筑科技展时强调,着力推进好房子建设
新华社 2024-11-18
中国月壤砖接受太空检验 为月球上盖房子探路
中国新闻网 2024-11-18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匠心汇聚 薪火相传
中国新闻网 2024-11-16
新知|古建筑的屋顶怎么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4
建筑业转型升级展新姿
人民日报 2023-11-15
探访青海“百年藏庄”塔加传统民居
中国新闻网 2023-10-18
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仿生低碳新型建筑材料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24
看展 |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开馆
新华社 2023-05-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