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穆迪:近期中融信托产品逾期对中国金融机构直接影响可能有限
澎湃新闻 2023-08-24 21:02

针对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其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逾期,继标普之后,又一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表示“该事件对受评中国金融机构的直接影响可能有限”。

8月24日,澎湃新闻获悉,穆迪发布中国信托业最新评论《中国金融机构-多只信托产品逾期兑付不会对受评金融机构产生重大影响》(下称“评论报告”)。

穆迪表示,在8月14日至18日期间,3家中国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从国内大型信托公司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中融信托)购买的信托产品未能按期收回本金和收益。投资于中融信托发行的信托产品的高净值个人和部分机构投资者可能会遭受损失。同时,该事件对受评中国金融机构的直接影响可能有限,因为受评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信托业的直接敞口规模不大。

银行以及证券、保险、资管等公司的信托产品敞口可控

评论报告称,在过去5年中,监管部门已加强对中国信托公司通道业务的监督并努力控制其房地产业敞口。信托基金的相当部分已转向债券投资以支持资本市场,从而向更可持续的投资商业模式转变。此外,自从2018年资产管理产品新规实施以来,银行也大幅削减了信托等非标产品的投资。在中国(A1/稳定),信托公司可向高净值投资者出售信托产品,或者充当银行向银行客户输送资金的通道。在后一种情况下,整个流程由银行主导,并且自2018年以来受到严格监管。因此,与其总资产相比,银行目前对信托产品和信托公司的直接敞口有限。此外,国内银行在代理销售信托产品方面较为谨慎。

国内证券公司通常投资的行业范围广泛,对单一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多数投资属于做市交易证券,因此流动性极强。证券公司约90%的金融资产为上市债券、股票、指数和公募基金。部分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控股公司虽然持有信托子公司和信托产品投资,但这些子公司和投资仅占其总资产的5%以下,因此其信托产品敞口可能在可控范围内。

与银行和证券公司类似,国内保险公司已削减了对信托产品等非标资产的投资。信托产品仅占受评保险公司投资规模和总资产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公司的敞口超过投资资产的10%。此外,国内保险公司持有的基础信托资产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例如债券、股票和公募基金等,因此总体风险有限。

若逾期兑付情况恶化,信托和房地产业或面临流动性风险

然而,穆迪强调,中融信托的逾期兑付可能会削弱投资者对信托产品本已薄弱的投资意愿,导致提前赎回和信托计划的融资风险。逾期兑付可能给信托公司造成声誉和不当销售风险。如果情况恶化,这些因素将导致信托行业和房地产市场面临信用压力和流动性风险。

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有68家信托公司,其中50家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下属国企控制,其余18家为民营企业。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相较于截至2017年底人民币26.2万亿元的峰值,截至2023年3月底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1.2万亿元。

评价报告指出,信托公司对房地产业有直接敞口。截至2023年3月底,在人民币15.27万亿元的资金信托规模中,投向房地产的资金信托规模为人民币1.13万亿元,占比降至7.38%(图表1)。

信托公司还对房地产业有间接敞口,包括通过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其他行业、通道类产品,以及在房地产业持有部分投资的基金。大部分信托计划对房地产企业的敞口为贷款和股权类。在房地产行业经历了近两年的低迷之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困境可能会进一步推高信托资产的拖欠率,这将导致信托计划的基础资产质量和流动性进一步转弱。

标普:中国信托产品违约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有限

此前,针对中融信托发行的多款信托产品逾期兑付事件,另一家国际评级机构标普表示近期的事件属于监管机构清理整顿信托行业的遗留问题。出现压力的信托产品仅代表整个金融体系的一小部分资产,其向更广泛银行业传染的风险有限。

“中国信托业仍在持续销售潜在资金池类产品,这是2018年监管机构修改资管业务管理办法以来被清理整顿的行为。这可能源于监管机构延长了信托业退出个别产品的宽限期。”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钟怡然表示。

标普全球评级表示,2020年以来,遗留的影子银行规模(例如融资类理财产品)已从峰值下降近一半至3万亿元人民币。尽管绝对规模依然较大,但相对中国银行体系内近400万亿元资产而言规模较小。尽管在险资产规模可能随着房地产业持续疲软继续累积,但我们认为传染风险可控。

“我们所见的是信托行业清退违规产品的尾声,”钟怡然表示,“这些事件或许能提醒信托行业退出这些产品类别,并提醒投资者风险终将由他们自己承担。”

至少8家上市公司“踩雷”中融信托逾期产品,未兑付本金逾2.7亿元

据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随着近日又有多家上市公司披露风险提示公告,“踩雷”中融信托逾期产品的上市公司增至8家。

8月上市公司公告中融信托产品逾期情况 澎湃新闻记者 王蕙蓉整理

这些逾期的中融信托产品的期限为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不等,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4%-7.2%。截至公告披露日,这些逾期产品的未兑付本金超过2.7亿元,投资收益均未收回。不少上市公司是在今年买入相关信托产品的,有的上市公司为滚存投资。

其中,先锋电子目前已披露购入的逾期中融信托产品达到三种,购入资金总额达9000万元(含先锋电子全资子公司浙江昇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购入的1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踩雷”中融信托逾期产品的8家上市公司中有3家购入中融-汇聚金1号,有2家购入中融-圆融1号。公告披露,中融-汇聚金1号为中融信托主动管理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平安信托旗下产品延期兑付 房地产信托风险亟待化解
上海证券报 2024-04-10
信托产品逾期兑付“拖累”多家上市公司
证券日报 2024-02-05
人均利润154.87万元,信托业协会:房地产信托业务规模低至5%
华夏时报 2024-01-10
年内28家上市公司信托投资“踩雷” 涉及8家信托公司32款产品
证券日报 2023-12-07
买信托产品如何避免“踩雷”
证券日报 2023-12-06
9家上市公司披露中融信托逾期情况 部分产品资金投向不透明
第一财经 2023-08-25
又一家!3000万信托产品 逾期兑付…
中国基金报 2023-08-19
中融信托产品出现逾期 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受影响
证券时报 2023-08-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