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寻访|几许贤人旧事,隽味悠然久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8 09:00

编者按

为何是黎里?本次寻访预告发布后,这是被热情读者问到最多的问题。黎里自明代起成为吴江县巨镇。虽只有0.69平方公里,但有57个文保单位,包括一个“国保”、两个“省保”。这里保留着115条弄堂,从数量、形制来说,没有古镇能跟它相提并论。此外,这里还走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像名医金诵盘、当年第一影星殷明珠、文化大师柳亚子等。

有了这些“内部消息”,我们对寻访这个积聚千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充满期待。

重温一下,“青睐”是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为读者提供文化服务的组织,现有会员数千人,几年来持续推出高品质文化活动,广受读者欢迎。敬请您继续和我们一起,寻访中国文化最深处的传奇点位。

7月7日傍晚,“青睐”一行17人相聚在黎里南舍别院,新朋故友,乍见欢喜。饭后,一起漫步古镇,小桥流水,安静非常,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投入欢乐的“创作”情境。

“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200多年前,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来到黎里,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黎里行》。如今,这些诗句投影在黎里老宅的墙上,随着荡漾的太浦河水一起摇曳生姿,向大家呈现出深奥古朴、如诗如画的动人面貌。

7月8日

900年历史

黎里为什么叫黎里?

8日一早,“古镇守望者”李海珉老师与旅游公司的邱焱等人早早等候在大堂,与“青睐”会合。“这些年我接待宾客何止成千上万,然而你们这一批客人较为特殊,一是来自首都,二是住下来走读黎里,令人深深感佩。我理当代表黎里欢迎各位,走访中您有什么疑问,记下来,需要资料,尽管开口。”李海珉真挚的开场白引来一片掌声,欢笑之中,开启了黎里古镇的文化寻访之旅。

李海珉告诉大家,此行居住的旅舍“南舍别院”本身就是一座清代老宅——王宅,住在这间保留了江南古典建筑风格的民宿,可以好好体会一下白墙黛瓦马头墙、山石叠翠水环绕的江南民居意境。

在走访过程中,不断有当地居民和李海珉打招呼,他则笑着一一回应,然后风趣地说,“我原来在这里教书,教过三千多个学生,古镇上大多是原住民,三万八黎里人,大概有两万八认识我。”

黎里为什么叫黎里?有读者好奇地问道。“黎里这个名字是由西边最大的村落梨花村演变而来。唐朝的时候,在梨花村有一个风俗,每户人家生个儿子就种一棵梨树,生个女儿就种两棵香樟树。香樟树不到20年就能成才,等到女儿十七八岁要出嫁时,两棵香樟正好打两口樟木箱。要知道,我们这里是丝绸之乡,在樟木箱里装上绫罗绸缎当做嫁妆。‘两箱丝绸’,谐音就是‘两厢厮守’,满怀着父母对女儿满满的爱和祝福。”李海珉充满激情又动情的讲述,让人难忘。

值得一提的是,和李海珉一个弄堂长大的老搭档章治平老人,今年78岁,脚力不输晚辈,每天义务来拍摄,从头走到底。一扇老窗,一只船,每当会友兴奋地拍照,他都温温和和地为大家拍到满意,老是笑的,得到“青睐”会友的赞叹和喜爱。

沿着廊棚古道,很快来到第一个寻访点——东圣堂。一块巨大的红木插屏首先映入眼帘,“大家看它正面刻的《东圣堂记》,这408个字浓缩了东圣堂的历史。东圣堂是黎里镇奠基人赵磻老的纪念堂,浓缩了黎里900年的历史文化。1986年,东圣堂前三进确定为吴江县文保单位。”

“这里有一块元代的碑,一块明代的碑,一块清代的碑,潜藏着众多历史信息。”李海珉进一步介绍,最早的元代石碑叫做《吴江州黎里普济院》碑,是1299年如乘和尚进驻这里所立,碑首印证了元代吴江县升吴江州的历史,碑文主要公示黎里四周各圩的土地庙产。刻于明嘉靖五年的《吴江县二十三都东八里社坛》石碑,不仅对黎里影响深远,而且在江南地区较为少见。社坛碑又叫做“教民风化碑”,对研究明代集镇的宗教信仰、民间教化、办学、备荒等提供了历史依据。最后一块刻于清代的《严禁抗租碑》,则是记录了当时黎里50多名地主向苏州知府控告佃农抗租的事件,于光绪三十年设立。

“东圣堂建成之日起,一直是黎里百姓的集会场所。百姓在这里供神祭祀,十分隆重。当时在东圣堂后二进创办社学,15岁以下子弟都可入学。社学中品学兼优的学子,可以免试升入县、州、府学读书。东升堂最后一进设有社仓,储粮备荒,里人获益多多,自嘉靖五年起,直到明末,坚持了一百多年。”李海珉声情并茂的讲述,很有感染力。

纪念堂侧墙上悬挂一方“官箴牌”,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乾隆二十三年,黎里有个陈鸿文在甘肃平番知县任上挪用国家库银一千多两,被斩立决,还殃及父母家族被株连抄家。黎里乡贤抄得36字为官箴言,以黄杨木刻成官箴碑,警戒后学廉洁奉公。自那之后,一直到清末,外出做官的黎里人再也没有出过贪赃枉法的事。”

中秋显宝

是黎里特殊风俗,延续至今

东圣堂的第二进,陈列着与“中秋显宝”相关的名人轶事。自古以来,中秋显宝,是黎里特殊风俗,“东圣堂是富家大户中秋显宝别苗头的地方,每年在此赛宝、斗宝。特别的是,1930年开始,黎里著名农学家倪慰农拿自家实验农场里试验成功的农副产品,比如墨西哥番茄、经过杂交的稻种、一年可生330多个蛋的白洛克鸡等农副产品来显宝。他还为大家表演怎么阉割小公鸡等,揭开了中秋显宝历史上别开生面的新篇章。”李海珉笑言,“现在,黎里人依然延续中秋显宝的习俗,每年中秋前后,大家定一个专题,一起赏宝、雅集。”

第三进厅堂正中,安坐着赵磻老塑像。抬头可见一个“共仰渭师”的匾额,有高瞻远瞩之势。民间为什么要把赵磻老尊为圣人?赵磻老,字渭师,山东东平人,官至工部侍郎,历史上确有其人。1178年,57岁的赵磻老定居黎里后,做了三件大事恩泽乡里。他把黎里升村为乡,奠定了黎里跻身江南大镇名镇的基础;他整治市河、街道,疏整市容;他营建黎里第一个私家花园,也是吴江县最早的花园,致力于教导青年读书。

“赵磻老有业绩有口碑,黎里镇上留下同他相关的地名与名胜。他逝世以后,民间集资为他建造这处纪念堂,对他顶礼膜拜。”李海珉坦言,“我们黎里大年初一要吃汤圆,第一碗汤圆首先要到这里来朝拜上供。老辈人还要叫孙辈来恭恭敬敬叩三个响头,奶奶在一旁念念有词,感恩‘赵老爷为黎民造福,保孙辈健康聪明’,可见赵磻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

如今,在东圣堂后四进、五进,以及西路厅,分主题陈设有很多江南民俗物具,农耕器具、婚嫁器物等老物件。俗话说“五里不同俗”,远道而来的北方人看着那些筷子筒、榨甘蔗汁的木作具,小孩学步的木头立桶,练武术的各种石锁,大家讨论得很热闹,感到既新鲜又亲切。

沿河慢行,一座古朴的牌坊引人关注。李海珉坦言,明清两代,黎里先后立过29座牌坊,保留下来只有一座心迹双清坊,是贞节牌坊。

再走不远,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古宅正是“南社通讯旧址”,五进院落别有天地,全景呈现南社的历史文化。

“这座建筑叫做周寿恩堂,1898年,柳亚子随父母一起租赁西路第四、第五进其中的一幢走马堂楼,在这里整整生活了24个年头。柳亚子最早的书屋‘磨剑室’就在这里,他在这里读书、成家,生儿育女,加入同盟会,创建南社,编辑《南社丛刊》……”廊道尽头豁然开朗,亭台水榭,曲径通幽,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这个小花园曾经在历史上有过一个高光时刻。”李海珉驻足介绍,“周家主人比较进步,1915年,柳亚子和周家人一起把这里修整一番,取名叫‘开鉴草堂’,成立了一个酒社。从1915年到1923年,连续九年的中秋节,这个酒社的成员从吴江、昆山、嘉善、西塘等地方过来到这里悄悄雅集。我统计过,最多一次,到场的有37个人,黎里的有18个人。我们站的这个走廊,就是他们当年摆起桌子喝酒的地方。原来屋里还有一架油印机,他们在这里写文章,写诗词,用蜡纸油印出来,反对袁世凯称帝。来那么多人怎么住?大家看前面的那个平厅,他们就在那里打上草铺,席地而睡。”

李海珉认为,在读书人很少的清朝,南社发起时只有17个人,慢慢发展到1183人的庞大革命团体,很了不得。“南社配合中国同盟会,一个是用文的力量,一个是用武的力量,柳亚子作为南社创始人,他们在革命进程中的文化宣传,功不可没。”

柳亚子纪念馆馆长汝悦来为大家讲解

少年立志

想成为“亚洲的卢梭”,自己改名“柳亚子”

江南的溽热令人“刻骨铭心”,午餐时的清凉,有“救命”之感。当地特产菜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黎里辣鸡脚、功夫鱼、深水虾,丝瓜、毛豆、茭白、雪芽、桑叶,一个个主打鲜嫩,余味悠长。

众人还在回味“舌尖上的江南”,柳亚子纪念馆馆长汝悦来电话告知他已在展厅等候大家。再次走进古镇,遥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宅,柳亚子纪念馆到了。

汝馆长向“青睐”表示欢迎,他首先介绍这座始建于乾隆三十八年,前后六进的古宅,是闻名遐迩的乾隆时期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的故宅“赐福堂”。1922年到1927年,柳亚子租住在赐福堂第四进的二楼,2006年,这所豪宅以柳亚子故居名义成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第一进可以看到,匾额、中堂、花架一应俱全,十分气派,这座242年的建筑结构面貌依旧,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与历史研究价值。

为什么叫赐福堂?汝馆长笑言,过去,大臣过年的时候要给皇帝上“请安帖”,皇帝会在帖子后面批“福”字,叫做赐福。“据说周元理前后十三次拿到乾隆的赐福,可见深得宠信。”

转过一个弯,就是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时,给周元理赐画的一幅《梅花图》原碑,镶立在庭院廊壁上,与一株超过150年的四季桂两两相望。原来,这株桂树,正是主人书房别称“影书斋”的由来。如今,老树依然年年花开,馥郁芬芳。

站在第四、第五进围合的走马楼下,抬头可见第四进的二层挂着由柳亚子的义子廖承志题写的“柳亚子故居”门匾,字迹凝重。高高的砖雕门楼,雕刻繁复精美,寓意深远。

柳家祖上从浙江慈溪来到江南汾湖流域,1887年,柳亚子出生于汾湖之滨大胜村的一个耕读世家。柳亚子本名柳慰高,“慰高”的谱名,是纪念他的高祖,那位大胜柳氏在文坛上的开山祖师。柳亚子12岁时,全家迁居黎里。

柳亚子从小喜欢看书,17岁写作两万字的文言文,令人惊叹。“1902年吴江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出了两个秀才,一个是柳亚子的亲舅舅费树蔚,一个就是柳亚子。”

少年柳亚子,读新学崇拜卢梭,立志成为“亚洲的卢梭”,给自己改名“亚卢”,可是卢的繁体字很难写,便改成“子”,最终得名“柳亚子”。展陈中有两张黑胶唱片,是孙中山送给柳亚子的,源于1906年柳亚子和一批有志于社会革新的青年,雇船到上海黄浦江,进谒孙中山。“1909年,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林成立南社,整个民国时期,柳亚子出钱印社刊,负责一应交往,是南社的灵魂人物。”汝馆长的讲述干货满满,大家听得格外专注。

人中麟凤

《沁园春·雪》的发表,“有骨气的旧文人”功不可没

很多人都好奇,江南小镇的一名诗人和毛泽东,是怎么相遇的?汝馆长介绍道,二人首次相遇是1926年4月底,柳亚子作为委员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与以代部长身份参加会议的毛泽东相遇。“整个会议期间,柳亚子经常请两个人吃早茶,一位是江苏的恽代英,一位是湖南的毛泽东。”

回到黎里后,1927年5月8日晚上8点多,军警上门来抓柳亚子。“当时就在这个地方,在主人的帮助下,柳亚子躲进第五进西侧的腹壁,清晨从后门坐小船到上海,东渡日本。待了一年多,夏天才回来。”如今,柳亚子昔日藏身的狭窄腹壁还保留原貌,大家依次进去体验。而柳亚子当年题写的诗,就投影在壁上,令人有时空交错之感。

1929年7月,柳亚子在小报上看到苏联第三国际刊发的千字讣告,“悼念”毛泽东。崇尚英雄的柳亚子非常伤心,写了《存殁口号六首》怀念友人。事实上,当时毛泽东离开红四军军部,染上疟疾,到福建江西交界的地方养病,几乎与外界失联,外界误传他去世的消息。柳亚子成为“第一次把毛泽东写入诗中的诗人”,这时候,毛泽东36岁。

1932年,柳亚子看到报纸报道,毛泽东在瑞金当了主席。柳亚子非常高兴,又写了一首诗,第一次把中国革命的希望寄托于人民武装和人民领袖毛泽东。这时候,毛泽东39岁。

关山阻隔,毛泽东一直无法得到柳亚子的消息。直到1937年,他在延安读到何香凝的来信,才获知柳亚子情况。在给何香凝的回信中,毛泽东盛赞柳亚子,“像这样有骨气的旧文人,可惜太少,得一二个拿句老话说叫做人中麟凤。”

鲜为人知的是,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词的发表,柳亚子功不可没。1945年8月,柳亚子在赋赠毛泽东同时,又向毛泽东索求诗词。毛泽东致信柳亚子,书赠了两份《沁园春·雪》,一份写于“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一份写于柳亚子纪念册。柳亚子惊喜莫名,很快步毛诗原韵和了一阙。11月,《新华日报》刊出柳亚子的和词。

原词在哪里?报道引发公众好奇。柳亚子决心一定要发表原词。不久,柳亚子与江南画家尹寿石的画展在重庆开幕,毛泽东的原词《沁园春·雪》出现在展厅,被当时在《新民报晚刊》当记者的吴祖光发现,11月14日当天晚上,该刊副刊“西方夜谭”刊出,标题为《毛词·沁园春》,后面是编者按语:“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两周后,重庆《大公报》采用剪辑办法转载了毛泽东的原唱和柳亚子的和词,“毛泽东的武略、文韬被世人看到,当时在国统区不亚于一颗精神原子弹大爆炸。”

展陈结尾,大屏幕滚动播放的开国大典历史影像资料,每一帧都修过,非常珍贵。视频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报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成员,能清晰听到报出柳亚子的名字。一幅放大的毛泽东与柳亚子握手的立体照片,令人印象深刻。“1949年5月1日中午,毛泽东带着江青和李讷亲赴颐和园颐年堂,看望柳亚子。当时柳亚子还在午睡,毛泽东带着太太和女儿等了半小时。柳亚子的太太郑佩宜发现毛主席来了,立刻叫醒柳亚子。柳亚子披着衣服急忙赶来和主席握手,所以照片里他的表情高兴又有点惭愧。”

汝馆长介绍,“柳亚子有一个消费观很了不起,他出身富贵,却从来不买房,包括到上海以后也是租住在思南公馆。他所有的钱都用来交友、出书,编报、写文章。”

观展结束,大家仍觉意犹未尽。复又回到第一进门厅,柳亚子喜欢的兰花,点缀在来自柳亚子诗句“向光明”的主题展陈空间,雅致、生动,一个个历史人物也变得鲜活起来。

摄影/章治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诗词丨毛泽东诗词里的秋天,大气磅礴,何等壮美!
诗词天地 2024-10-06
纪录片《江南之黎里繁花》9月11日开播 讲述江南历史文化名人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0
专栏|一位山东人,成了江南古镇的“鼻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7
专栏|一位山东人,成了江南古镇的“鼻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7
青睐|在黎里,被两位老人的人生态度感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6
青睐|在黎里,被两位老人的人生态度感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6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红色足迹
北京市档案馆 2023-12-26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鲲鹏击浪》举办主题教育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