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女足世界杯 | 会踢球的孩子在哪里?——寻路女足世界杯之三
新华社 2023-08-04 18:17

“我们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榜样。”在2023女足世界杯小组赛第三轮1:6输给英格兰队后,王霜在赛后采访中一度哽咽,“还是希望未来的孩子们能踢出更精彩的足球,国内教练员能真正地去培养会踢球的孩子,这样她们未来在代表国家队的比赛中不至于这样。”

中国女足的本届世界杯之旅已经结束,比结果更让人难受的是过程——3场比赛打进的两个球全部是点球,更令人尴尬的是,面对英格兰队必须取胜的一战,中国队上半场的射门数据为零。

事实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缺乏,不仅仅是女足,似乎更是中国“三大球”的通病——足球缺乏好的中场组织者,篮球缺乏好的组织后卫,而排球则缺乏优秀的二传手。

看着英格兰队前腰詹姆斯在我们的半场肆虐,很多业内人士和球迷既心痛,又羡慕,我们“会”踢球的孩子究竟在哪里?又如何培养有创造力的球员?

模式化之痛

不少受访者认为,与个人项目相比较,三大球等团体项目需要不同特点类型的队员组成团队,而我们目前的培养模式却基本是一个模子。虽然近年来,社会和业界对这种培养方式有所反思,但其实仍然处于强大的惯性中,改变不大。

“青少年模式化培养过程的产物。教练员往往喜欢听话的好队员,没有因材施教和发挥天性,教练员的目标是赢得比赛,训练和比赛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来进行。对于青少年队员来说,个性和特点在整体中逐渐被抹去。或许青少年时候成绩不错,但以失去个性和特点为代价,成年后逐渐失去优势。”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李培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校队的比赛成绩仍然是地方教育部门考核一个学校足球搞得好不好的重要乃至唯一标准。因此,对很多基层教练和体育教师来说,从小就开始模式化培养,按照一定“套路”赢得比赛,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不少业内人士还反映,基层教练和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也跟不上目前体育发展的潮流。

“我们现在仍然缺乏系统性科学训练方法。随着社会发展,人的思想在变化,竞技体育也在不断变化。教练员没有通过继续教育接受到新思维,没有与时俱进,依然习惯于师傅带徒弟的老办法,跟不上时代。”李培说。

战略还是战术?

从中国女足在本届世界杯上的三场比赛来看,我们的视野不够,打得不开阔,尤其是在无球队员跑动方面,与世界强队差距很大。

很多受访者表示,相比技战术的差距,我们的球员与世界先进差距最大的是缺乏对足球本质的理解和思考。所谓对战略的思考程度,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球商”问题,是用脑子踢球和还是用脚踢球的问题。

青训教练杨帆说,现在很多基层青训用的是重复和海量的套路练习,“世界流行倒三角,就狂练倒三角;流行高位逼抢,就猛练高位逼抢;流行tiki taka,就狂练之。见效快,但是‘饮鸩止渴’。这个年龄段,心智不成熟,做战术训练太早太多,谈不上效果。长大以后,反映到国际赛场,整体没练好,个人能力也耽误了。更严重的是,在启蒙阶段做战术训练,容易形成一种固化思维,会对某种战术打法和理念形成错误的认同,觉得这就是足球的全部”。

北京交通大学排球教练陈星飚看来,过度和超前进行技战术训练,而忽略战略思考的培养,或许是我们“三大球”的一个通病。

“足球、篮球、排球都是一样。有三个层面,一个是战略层面,一个是战术层面,一个是最基本技术层面。基本技术是保证战术的,我们教练认为基本技术有了,才能去练战术,有了战术才能完成我的‘战役’。但是在国外先进的训练体系中,首先是有战略思想,然后才是技战术,是倒推。”陈星飚说。

功利和压力

前甲A联赛金靴奖得主胡志军在退役后长期从事青训工作,如今,在东莞寮步镇的支持下成立了胡志军足球俱乐部,扎根基层青训。说起足球人才培养,他感慨良多,最难的不是找不到好苗子,而是留不下好苗子。

“其实小学阶段,不乏很多有创造力的孩子,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到了12岁就不踢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孩子到五年级以后就没时间踢球了。踢球还是读书,12岁就要做出选择。读书和踢球没办法兼顾,即使每天训练一个小时,也保证不了。如果只是一个星期练两次,就没有办法提高。”胡志军说。

而不少受访的业内专业人士还提到了另一种压力——功利性和目的性造成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创造性被压制了。

“我不敢说全部,但绝大部分(孩子)进入初中后还坚持系统足球训练的,都是奔着运动员等级证书,或者为进入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一位广州基层青训教练说。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运动员等级证书的获取依赖于所在球队的比赛成绩,而高校的运动队单招考试比较僵化死板,“考试成绩很高招进来,发现根本不会打比赛”。

政策的本意是给优秀苗子一个上升通道,但却在执行中反而扼杀了很多苗子的创造力。

“从事体育运动是人类的天性使然,享受快乐才是参与的初心,才能激发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我们从小到大都只有赢得比赛的唯一目标。所以,从教练到家长再到队员压力很大,不会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兴趣和创造性。”李培说。

编辑/张颖川

相关阅读
留洋国脚乌日古木拉:已完全适应澳超 要为中国女足贡献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0
话题 | 西班牙首夺女足世界杯 欧洲足球强国在女足发展中究竟做对了什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0
女足世界杯 | 中国女足要“睁眼看世界”——寻路女足世界杯之一
新华社 2023-08-04
女足世界杯 | 三件小事折射中国女足的困局——寻路女足世界杯之二
新华社 2023-08-04
女足世界杯 | 水庆霞:我们会打自己熟悉的阵型 王霜首发未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31
女足世界杯 | 大战将至 中国女足赛前充分放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2
女足世界杯 | 中国女足顺利抵达珀斯 受到华人球迷热情迎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0
女足世界杯 | 中国女足结束全部热身赛 找准差距进入备战冲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