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假外资”离场后,北向资金6天净买入A股540亿
第一财经 2023-08-03 17:57

内地投资者不能通过陆股通买入A股的过渡期正式结束一周,北向资金的“成色”依然得以保持。

根据监管安排,从7月24日开始,内地投资者不能再通过陆股通买入A股。(包括参与配股),只能卖出所持A股。目前,过渡期结束已有一周,北向资金仍保持流入态势。截至8月1日,北向资金连续6日净买入A股,合计净买入近540亿元。

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分析,目前叫停内地投资者通过沪深股通购买A股,对市场的影响较小。一方面在正式叫停前约有一年过渡期,不少资金为符合监管要求已提前“退场”。另一方面,这部分资金此前在北向交易中所占的规模并不大。

在上述人士看来,此前由于港币利率受美元利率影响,明显低于境内市场,且香港券商机构的融资倍数较高。部分内地投资者为扩大收益,经香港参与的沪深股通北向交易,被业内认为是“假外资”,对市场秩序产生一定不良影响。这一渠道关闭后,对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外资6天净买入A股近540亿

公开数据显示,8月1日,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48.54亿元,其中沪股通净买入48.18亿元,深股通净买入0.36亿元。截至当天,过去6天北向资金净买入538.5亿元。

去年7月25日,修订后的《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若干规定》开始施行,香港经纪商不得再为内地投资者新开通沪深股通交易权限。根据安排,新规设置了一年过渡期,即已开通沪股通、深股通交易权限的内地投资者,今年7月23日前可继续通过沪股通、深股通买卖A股。7月24日后,只能卖出所持A股。

市场为此次已提前做好准备。多位香港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在7月24日过渡期正式结束前已向存量投资者发送业务提醒。

“因为监管此前设置一年过渡期,大部分投资者对此已有心理准备。”一位香港券商从业者指出,在过渡期结束前最后一周,其所在券商对相关投资者都发送了业务即将关闭的提醒,尤其是曾经开通陆股通账户交易A股的内地投资者。

除此之外,针对有开设账户、但长期没有交易记录的内地投资者,部分券商也会建议注销账户。据上述香港券商从业者介绍,早些年曾有过一两轮针对内地拓客的推广,当时许多内地客户赴港会顺便“开户”,但实际使用频率并不高,或者根本没有使用过。

北向资金是A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根据香港证监会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陆港通机制覆盖的内地和香港股票,分别为2526只、561只,约占两地市场总市值的86%。业内人士分析,在北向交易中,内地投资者进行返程投资(round-tripping)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监管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证监会去年年中披露数据,境外内地投资者经香港参与的陆股通北向交易,金额在整体北向交易中的占比约1%,投资者数量(包括个人和机构)约有170万名,但大部分无实际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内地投资者约有3.9万名。

国盛证券2021年底的一份研报认为,北向资金按托管机构类型加以划分,具体可分为外资银行、外资券商、中资券商以及其他机构四大类。从资金托管逻辑出发,托管于中资机构,尤其是中资券商的北向资金潜藏部分“假外资”的概率相对更高。截止2021年12月17日,托管于外资银行和外资券商的北向资金,整体规模约2.16万亿和0.47万亿元,合计占比约 95.7%,占据外资主体;托管于中资券商的规模仅在1000亿左右。

“假外资”加剧市场波动

北向交易中仅有的170万名投资者,为何此前多次陷入“假外资”争议?他们投资A股又是如何操作的?

在香港的中资券商,被认为是内地投资者大本营。一位曾参与过相关交易的投资者告诉记者,很多内地投资者会选择在港中资券商进行交易,因为资金托管更便利。

根据港交所原有规定,沪港通可以使用“孖展交易”进行,标的物仅限于合格A股。在香港,证券公司可向投资者提供保证金融资服务,开设了孖展账户的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时,可利用证券公司提供的融资额进行杠杆投资,放大收益。

据知情人士透露,投资者可以从合格的在岸券商获得至多相当于其保证金一倍的贷款,但香港开设“孖展账户”的投资者杠杆率可能为4~5倍,成本也要低得多,因此部分内地资金热衷进行返程投资,其中少部分投资者会选择A股热门赛道的中小盘股票,利用沪港通机制,内地、香港多账户同时操作,共同抬高某只A股上市公司股票股价,短线套利后离场。

“投资者关注国外投资机构对标的的增减持动向,甚至已经超过A股标的的本身基本面。”深港龙(东莞)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亮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假外资”通过公布的增减持动向,诱导中小投资者的跟风操作,进一步加剧股市波动。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内地“超级牛散”唐汉博。为规避监管,他和团队在香港证券公司开设多个账户,利用沪港通机制,通过日内反向交易、对倒交易、操纵开盘价、盘中拉抬、尾市拉抬、虚假申报等手法,操纵沪市上市公司小商品城(600415.SH)股价。此后证监会对唐汉博作出行政处罚,连同小商品城案及其他5只被操纵的股票,他的团队合计被罚超12亿元人民币。

内地部分量化私募告别“假外资”?

此前多起A股市场“假外资”风波中,都曾出现内地量化基金的身影。据第一财经报道,2021年A股牛市阶段,有传闻称A股市场的外资主力并非海外基金,而是在香港拿到牌照的内地量化基金巨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通过陆股通交易A股外,此前部分内地量化基金在香港持有牌照,也会香港低息环境下放4~5倍杠杆高频交易A股。

开源证券在一份研报中,通过对北上经纪商与内地营业部行为的共性和差异分析,得出中金、JP 摩根、摩根斯坦利等8家北上经纪商与散户营业部的行为差异更大,而与量化私募的共性更大。这或许意味着,托管于这八家经纪商的部分资金,与内地量化私募中的部分资金,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根据媒体报道,此前,量化机构的离岸平台进入A股交易有两大路径。一是借助已有的QFII通道和北上资金通道,机构在海外完成募资后,直接通过海外经纪商使用QFII通道和北上资金通道投资A股;二是直接申请QFII资格,获得“直通卡”。

在监管严控下,上述通过陆港通投资A股的途径,目前已经大大受限。港交所已经实施的“北向看穿机制(投资者识别码制度)”,提供北向交易服务的交易所参与者,须按标准格式,为每名北向交易客户编派一个券商客户编码(BCAN),并向交易所提供客户识别信息(CID),当投资者提交北向交易买卖盘时,必须全部加上适当的券商客户编码。

据港交所公告,由于过渡期即将结束,自7月24日起,CCEP(中华通交易参与者)及TTEP(透过中华通交易所参与者买卖之交易所参与者)应注销其内地投资者客户全部的以“CHN”为证件签发国家/地区的券商客户编码(CHN BCAN)。此外,港交所近期测试显示,所有附加CHN BCAN的北向交易买盘将被拒绝。这也意味着,北向交易中内地投资者购买A股的路径基本已被“堵死”。

另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2021年后,内地私募基金借陆股通投资A股的规模已不断缩小。一方面是由于2021年底“假外资”争议四起,监管层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不少机构选择退出以规避监管风险。另一方面是2022年至今美联储大幅加息,香港融资利率飙升,融资成本也水涨船高。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重大变化!“假外资”离场 “真外资”扫货 2万亿近在咫尺!这些龙头被爆买…
证券时报 2023-08-06
1年过渡期即将结束,内地投资者将不得通过沪深股通买入A股
第一财经 2023-07-11
北向互换通将于15日启动 多家外资行积极筹备
证券日报 2023-05-09
北向资金连续5日净买入 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等行业受青睐
证券日报 2023-03-18
沪深港通标的大规模扩容首日 北向资金终结连续4个交易日净流出
上海证券报 2023-03-14
债市对外开放新举措!“北向互换通”来了,便利外资参与人民币利率互换
券商中国 2023-02-19
北向资金净买入43亿元 多只消费龙头股获外资大幅加仓
上海证券报 2022-09-27
限制北向“假外资”新规25日起实施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7-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