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安徽休宁:三代“乡村邮递员” 为百姓义务送信56载
中国新闻网 2023-07-31 21:04

7月31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村民汪锡熊像往常一样,拿着一沓信件走街串巷,将一封封家书送到村民手上。2004年,汪锡熊从父亲汪恒运的手里接过这份“义务邮差”的工作,这一干就是十九年,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义务邮差”的工作,从他爷爷汪蓉舫手上就开始了,至今祖孙三代已经连续送了56年,从未要过任何报酬。

“我们村子相对较大,有7个小队300多户。当年邮递员送信不熟悉村里的情况,一家一户地找不仅费时又费事。”

汪锡熊正在整理信件

汪锡熊说:“我爷爷退休后在家没事,就看看报纸,养养花。邮递员看见后,就跟他商量,没事的时候能不能帮忙送一下。从那以后,我爷爷就开始了帮邮递员送信。”

从1967年始,汪蓉舫一送就是十五年,无论是寒冬酷暑,从不落下。1982年,从黄山市歙县退休的儿子汪恒运回到石田村家中,考虑父亲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于是帮着父亲每天挨家挨户送邮件,这一干又是二十二年。

汪锡熊走街串巷为百姓送信

“我父亲退休后在家里也没什么事干,他看我爷爷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就开始帮着父亲送信。”汪锡熊介绍说,“送报纸、信件还能多跟乡里乡亲走动走动,也挺开心的。我爷爷去世后,我父亲就接了这个班,继续为百姓义务送信。”

时间如白驹过隙,2004年,汪恒运老人已经80岁了,他的腿脚也不够灵便了,于是他将送信的担子转给儿子汪锡熊。2009年,汪恒运临终前还不忘嘱咐他要坚持帮村民送信,千万不能出差错。就这样,汪锡熊“走马上任”了,这一干又是十九年。

“送信一点都不辛苦。”汪锡熊介绍说,“从小我就在这个村子长大,一辈子没离开过,每家每户我都很熟悉,跟以前上山采药、种田,那还是要轻松许多的。而且从小就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我觉得这就是家风的传承,方便了大家,快乐了我自己。”

汪锡熊把信件送到村民手上

2023年6月2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汪锡熊获“中国好人”称号,祖孙三代56载接力“义务邮递员”,不仅体现了汪锡熊一家优良的家风,也是诠释了重信守诺的良好社会风气。

“汪锡熊他们祖孙三代,为石田村民义务送信,村里面都是有口皆碑的,大家对他们一家这么多年来义务为百姓送信、助人为乐,这种信守承诺的行为,都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黄山市休宁县石田初级中学教师汪红兴说。

留守老人的门锁坏了,汪锡熊前去帮老人修门锁

从“雨天一脚泥”到“村村通公路”,从“一封家书”到“随时视频”,汪锡熊祖孙三代义务送信之路,见证了中国老百姓通讯方式的改变,也见证了中国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汪锡熊的爷爷汪蓉舫,当时送信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候交通非常落后,农村里面到处都是泥巴土路,后来到他儿子汪恒运的手上,农村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农村的条件越来越好。”汪红兴说,“现在到了21世纪初汪锡熊手上送信的时候,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的普及,那么相对来说报纸、信件慢慢地要减少一些。从他们三代人的身上可以印证出我们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文/刘鸿鹤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江西万载山村蜕变记:从美丽乡村到红色名村
中国新闻网 2024-06-19
湖南桃江“门外汉”28载坚守:让文物“活”起来代代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4-05-30
秦岭腹地三代养蜂人的“变”与“不变”
中国新闻网 2024-05-15
行走在沙漠里的乡村“邮递员”
中国新闻网 2024-02-29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纪实:植青绿,兴产业,富百姓
中国新闻网 2023-10-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