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这么珍贵的消费意愿,禁得住几瓢冷水?
团结湖参考
2023-07-21

这几年大家真的憋坏了。天气虽然很热,但也挡不住出去“浪”的冲动。前几天我也去了一个海滨古城,那里天气凉爽物价低廉,只是古城里每一座古建筑都要单独收费,全部逛完光门票就花了一百多,而且实在也没什么好看的。逛完之后我心想,这就是一锤子买卖,下次我肯定不会再来了。

花点门票钱倒也没什么,在旅途中遇到糟心事,好心情可就全毁了。就在这个热火朝天的暑期,多个热门旅游目的地却乱象频现。在云南,有游客因为没有听导游推销购物,而被讥讽。有的导游在旅游大巴上开玩笑,让游客倒卖“白粉”发财。有的旅行团拒绝记者、律师参团,据说还是“老规矩”了。在广西阳朔,有人因为想在竹筏上拍照,被船工索要小费。就在几天前,桂林一景区筏工因为和游客发生口角,用船桨殴打游客。不管这事的起因孰是孰非,身为景区服务人员,先动手打人,怎么也说不过去。

网友们还总结,近年好多地方把天然景观盖上围墙,避免被人“偷窥”。或者故意把景区大门修在离核心景点很远的地方,然后强迫游客只能乘坐他们的高价摆渡车,甚至买了大门票进入景区后还要再买各种小门票。不久前,新疆喀纳斯景区就因为这些问题上了头条。当然有这些问题的景区,还不仅是新疆。

说起来旅游市场体量这么大,有点纠纷很正常。但如果类似的事情每年都集中发生,背后一定有深层原因。《旅游法》颁布后,一些地方仍未能完全禁止零元团、低价团。旅行社、导游和景区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也未能理顺,这些都是造成乱象的原因。而在一些旅游资源天然就比较丰富的地方,旅游这个典型的服务业,却被做成了“吃资源”的行业,可能是乱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这些地方或者有自然造就的鬼斧神工,或坐拥祖先留下的名胜古迹,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所以对这些地方的旅游开发者而言,拉上铁丝网盖上围墙,基本就等着坐地收钱即可。他们对于提升服务、创新旅游项目、增加附加值的意愿并不强烈,对游客也就漫不经心起来。

由于产业发展比较粗放,没有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所以这些地方的经营者对于长远发展也不甚关心,甚至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也就谈不上打造口碑和形象。其实这种获利方式恰恰是最笨的,没有挖掘出珍稀旅游资源的最大价值,好比将松茸做成了炖蘑菇卖。

这有点像矿产资源,本来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财富,但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经常会形成“一枝独秀,百业凋敝”的怪象。由于吃资源饭来钱太快太简单,人们也就没有耐心去提升服务,去挖潜增效。

旅游既是一个地方的产业,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人们经常是通过旅游对这个地方产生第一印象。一个宰客欺客的地方,失去的不仅仅是游客,还可能失去更多发展机会的青睐,谁敢去一个市场环境混乱的地方投资兴业呢。地方政府应该着眼于本地更长远的发展机遇,来治理旅游乱象。

刚刚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加了95.9%,旅游、餐饮位居复苏最快的行业之列,这说明人们有着很强烈的旅游消费需求。在宏观层面想方设法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背景下,广大游客的这点消费意愿,是非常可贵的,本应该得到最周到的呵护。种种旅游乱象的存在,无疑是在给人们的旅游消费泼冷水,也会驱使游客选择别的旅游目的地。

但好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已经“觉醒”,正逐步走出门票经济和粗放的获利方式。在这里不得不再提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并没有发展旅游的资源,但他们恰恰在服务上做足了功夫,反而比那些资源富足的地方还要火爆。同为西南旅游大省,贵州的榕江县因为一场“村BA”让外界看到了这里的淳朴热情,成为继淄博之后另一个“出圈”的网红城市。古城洛阳推出了一个单价1688元的博物馆剧本杀项目,游客不但没有抱怨被宰,反而一票难求,本来免费开放的博物院愣是开发出了口碑和效益双丰收的新玩法。可以肯定,国内旅游行业未来只会继续这样“内卷”下去,那些围起河山赚快钱、赚轻松钱的地方,只会一步步被游客抛弃。

在一些景区里,为了劝导游客不乱扔垃圾,常常贴上这样一个标语: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句话不应只对游客说,更应该对那些坐拥好山好水的景区说,如果人情不美,再美的风景也会湖山失色。一锤子买卖,最终砸到的只能是自己。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于永杰)


相关阅读
不合理低价游为何禁不住 专家:大幅提高违法成本斩断灰色利益链
法治日报 2024-04-24
暑期景区“预约难”问题如何解?
光明日报 2023-08-06
暑期部分博物馆 客流不多却“一约难求”?
工人日报 2023-07-15
暑期部分博物馆,客流不多却“一约难求”?
工人日报 2023-07-15
约定的午餐土鸡火锅变成了蛋黄派 记者调查“低价×日游”都有哪些“坑”
法治日报 2023-05-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