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高考15次上热搜!为考名校复读多年到底值不值?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7-18 18:47

眼下正值高考录取阶段,有消息称,为考名校而复读14年的广西考生唐尚珺终于决定以35岁的“高龄”上大学了。众所周知,复读这条路不好走,但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出于各种原因冒险尝试。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复读?高分复读的人多不多?因为复读而放弃已被录取学校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了考取名校复读多年到底值不值?

【问题一】

如果对高考成绩不满意,考生就应该复读吗?

是否复读需要深思熟虑

海淀区教育招生和考试中心原党支部书记 马红

每年高考后,我们都能从媒体中看到“大龄”复读考生的新闻,这些考生为追求名校一再选择复读,但多数考生的结局却和预想大相径庭。当然,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环境,考生选择努力提升自己的第一学历以提高未来竞争力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复读这笔账,还是需要精打细算、科学考量的。

说起复读,先要理解高考的选拔思维。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人才选拔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高考承担着“为党选才、为国育人”的重要使命。北京自2017年实施新高考改革以来,在历年的新高考命题中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学科思想和创新精神的考察,注重对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基本学习素养的考察,因此,对于高三复读考生,在选择复读前,一定着重审视自己高考失利的原因,判断复读可否解决相关问题。比如,在知识层面和考试技术层面可以通过训练解决;在思维和创新层面,则需要先重点关注适合的提升方法和途径,再分析自己通过复读可以提升的成绩幅度。

一般而言,对于高考发挥严重失常和志愿填报出现重大失误的考生,选择复读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对于高考成绩达到自己的日常水准或略低于自己平时成绩的考生,在选择复读时就要谨慎考虑,最好从高考的考察方向和命题趋势,结合自身实际和复读规划,综合评判自己通过一年的复读是否可以达到期望的学业水平。然后,再结合高校志愿填报数据,分析复读后的高考分数能否实现院校或专业在层次上的跨越,如果区别不大,那考生就要谨慎选择复读。

那么,复读的学校如何选择呢?教育部在200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基[2002]1号)明确规定:“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所以,考生只能去民办学校和有办学权限的专业复读机构复读。考生在选择时,可结合学校的环境、教师力量、复习规划等相关资源进行综合选择。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尽管复读生可以像应届毕业生一样参加高考和录取,但部分院校录取时会有所限制,高考复读生将无缘参加一些军事类院校的录取,与国防生、保送生也无缘。2024年,高校招生专业对选科要求将发生重大变化,绝大多数理工农医类专业要求物理和化学两门科目必须选考,因此,复读考生要参考目标院校相关专业的选科要求选择是否复读。

一旦考生选择复读,就要做好前期规划和心理准备。

首先,高三的学生在面临高考时都会出现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复读考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考生在复读前需做足心理准备,对于即将到来的学习压力和困难有充足的心理预期,提前进入“归零”心态,不要关注身边同学的“录取情况”,做到不被外界环境所打扰,全身心投入复习中去。

其次,由于公办高中的招生限制,考生只能进入民办学校或复读机构进行复读,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会面临比较大的变化,不少机构要求考生寄宿,因此,考生在进入新的环境前,应尽快调整好自我复习状态,开始复读后,要快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专注复习。

第三,由于已经参加过一次高考,考生在复读期间除跟随老师整体复习外,还应特别关注高考失利部分,总结原因,找出解决途径,并规划执行方案,采用“精细化”的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策略,解决高考中面临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实现高考成绩的理想提升。

复读是失利考生面临的人生重要抉择,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自我未来发展规划作出科学决策。当然,复读并不是必经的人生旅途,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努力学习、努力奋斗,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问题二】

从复读情况来看,有没有专为考名校而“回炉”的?

高分复读学生年年都有

精华全日制高分组负责人 刘廷阁

我们做复读培训已有多年,从近几年复读的情况来看,每年北京排名在1万名以内前来复读的学生大约占到复读生总数的7%,其中,不乏高分复读的学生。

高分学生复读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受外界影响,高考没发挥好。受疫情影响,这两年网课上得比较多,有些学生因缺乏自律影响了学习效率,结果高考成绩不理想。事后,他们心有不甘,希望再考一年,重新回到学习巅峰。此外,也有个别学生出现考前突然生病,或者家庭发生变故影响高考的情况。

第二种是有潜力,但高一高二没努力,直到高三才醒悟。这些学生在高三最后阶段成绩有很大进步,但当年高考成绩未达到预期目标,他们感觉自己仍然有潜力,因此想复读一年,弥补高一高二荒废的时间。

第三种是有明显学科短板,偏科比较严重。这类学生短板明显,但找准原因,很容易把短板补齐,让成绩有较大提升。

第四种是志愿填报失误。去年,我们有一名复读学生就是因为没有认真研究志愿,结果被录到外地一所学校,专业也不称心。今年,这名学生经过一年复读学习,不仅成绩进步,还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强基计划招生,最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第五种是原本已经考上了很好的大学,但因为所学专业不喜欢,所以退学复读。去年,有位北京大学三年级学生退学到我们这里来复读,理由是他不喜欢当时所学专业。今年高考,他考了686分,依然是个高分,他再次填报了北京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心理学专业。

总的来说,高分复读的都是一些想实现更高的理想,或者想拥有更好的第一学历的学生,他们希望通过复读后参加高考,从而改变命运。这些高分学生因为基础好、学习能力强,复读一年后大都能够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确实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圆梦清北。只是,他们复读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意志不够坚定,不能持之以恒。要知道,复读的一年中,成绩会有高峰期也有低谷期,有的学生在低谷期士气受到打击,容易动摇、信心不坚定,这时候必须及时重拾信心,否则一定会影响成绩提升。所以,对复读的学生来说,坚强的意志力很重要。除此之外,对于大学回流生来说,阔别高中几年,要重新熟悉教材、回归基础,也是一个挑战。

至于究竟什么样的高分学生适合复读?我认为:一是有潜力,但高中时没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的;二是学科有明显短板的;三是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四是第一次高考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影响发挥的。

当然,作为复读指导老师,我们并不建议学生多次复读。高考是人生中一件重要的大事,但并不是唯一的一件大事。对高考成绩不满意,可以复读,多给自己一次机会,但不要做无效的重复。多次复读对学生意志力的消耗超出正常承受能力,不利于身心健康。

【问题三】

如果考生被录取却放弃就读,其他考生还能被录取吗?

“弃录”会造成资源浪费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邹海燕

“高三打基础,高四985”是在高考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公众对高考的期望已经从“考上大学”转变为“考入重点高校”,从“拥有学历”转向“强调校历”。高考复读生群体中不乏高分考生、“高龄”考生,更有“高考钉子户”。高校招生工作中,每年都会有录取后不报到的,也有入学后退学再回去复读的。必须肯定,高考制度对考生年龄和参加高考次数不设限制,是打破“一考定终身”、促进教育公平的表现,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复读多年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出有些人的思想僵化,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浪费。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次刷新了历史新高。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转变为“普及化”,但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紧缺。高考录取都是一次性划线投档、一次性完成录取,基本没有递补、补录等政策设计,如果被录取的学生没有报到,就等于招生计划作废,培养资源放空。而高分弃读,会影响一连串考生高招录取满意度。所以对于复读,政策上会有一定限制。例如,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不允许报考,部分专业和专项计划只招收应届考生,公办高中不能开办高考复读班等。

第二是智力资源的浪费。考生在做出复读决策时,期望的结果无非是通过复读获得更高的分数,进入更好的大学,以期更好的前程。“幸存者偏差”让人们只看到这个世界成功的低概率事件,更多地看到了复读成功的案例,从而高估复读收益,同时忽视了智力成本。高考复读从本质上讲,是多花一年时间进行考试准备,并不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对人本身的成长促进作用非常有限。至于更极端的“工具性”复读,单纯靠复读赚取高中奖金或者通过不断刷高分数而证明自我价值,其实是放弃了追赶时代的闭门造车。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不再是“知识记忆型”“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是“知识创新型”人才。复读的日子恐怕定格的只有你的时光,世界依旧在日新月异。

第三是成长时机的浪费。名校情结够深谋但不够远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就是“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高考只是教育通道中一个枢纽环节。相比之下,出生于广西农民家庭的唐尚珺,执着在高考的独木桥上15年,2015年曾放弃吉林大学,今年35岁终于决定去上大学。出生于河北农村的张菲菲,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2015年博士毕业归国,30岁时破格晋升教授,带领团队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缓解国家油气钻井“卡脖子”问题,今年35岁的他登上了人民日报。进入名校固然是进入了一条相对高级的赛道,但能否跑好人生的长跑,考验的是持续学习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

从全社会的角度思考高考复读该“疏”还是“堵”,视野一定在复读之外。“山河大学”体现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更高期待,教育部回应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教育综合改革。我国恢复高考初期,用“分数论”打破“成分论”,实现了“形式公平”。新高考的考核机制,是不断追求实质公平。对于复读的尊重,是尊重奋斗,尊重梦想。对于复读的争议,则源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认识的不足和对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机制”理念的不解。年轻确实是资本,资本必定要善用。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专家观点】

别因执念选错了目标与路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为考名校复读多年到底值不值?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确定价值标准、人生标准。当且仅当考名校是人生终极追求的时候,回答是肯定的。而实际上,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所学校都仅是人的成长发展中相对短暂的一个阶段、环节与过程,甚至可以说是起步,永远难以成为终极目标。如果选定它为终极目标,客观上就成为将自己局限于青涩的限制。

当下,在不小范围内确实流行着一种将考上某所大学当终极目标的观念。“好好学习,考上某大学”便是有这种观念的人对学生和孩子反复叮嘱的口头禅。这种观念已经并正在误导着中小学生。如果他们真的考上某所大学,就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意识,难以生成新的成长目标和计划,难以自律而趋于放纵,于是,便出现了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积极自主进取不足的突出问题。高考考生多年复读的现象是同一问题在高中阶段的表现。

有人或许认为,如果是自主选择为了自己的梦想,而非被动地为了补偿父母的遗憾去复读是值得的。其实,抱有这种观点的人还是没有看清楚此问题的实质。实际上,这些人是将人生成长的某个环节当作终极目标,将人生可能路过的某个节点当作终极的终点,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甚至必然不经过这个节点,两者的差别仅在于观念的主体不同。

为了考上某所高校反复复读没有必要,这种做法打乱了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自然周期。人的青春年华才几年,如果把太多时间都放在复读上面,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更多的是错失当事人生理、心理、人际、就业、家庭与婚姻、生育等众多方面的适恰机会。就以考生唐尚珺所追求的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言,14年的考分曲线也证明他多次错失良机,总体是划不来的。就个人而言,随着年龄增长敏捷度下降,考分的巅峰期已过,成绩必然下滑;就考分而言,随着时间推移和报考人数增加,考分相对于升学的效价在降低,后一年的分值低于前一年,总体看连年下跌,得不偿失。

长时间复读对自己的各方面智能成长发展也是限制。高考的知识内容范围有限,知识结构较为简单,学习方式方法刻板,反复刷题对思维产生限制,易于形成标准答案式思维。学习本身也要讲究方法,明智选择,如果只是拼命复读,低效重复,对正常人的信心、智能和学习生活体验都只能是伤害,可能成为自卑而痛苦的一生的起点,背离真正的进步与有效的成长。

大量历史例证表明,大学仅是人生与职业生涯的起点而非目标,上什么大学对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决定因素在于进大学及其以后如何学习,学习效果如何。我国恢复高考后,不少大专毕业的学生成为院士,这是很多名校毕业生难以做到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没有必要过度追求上某所大学。在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一定要上某大学的价值越来越小。

是否复读、复读多少次,这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同时也应看到,不少人多年复读是不考虑家庭和社会为此付出的成本的。而客观上,除了个人,复读对社会资源的占用,却不一定能产生社会效益;复读只有对已有的不断重复,没有创新,努力而无效,甚至还产生负效,加大了内卷,急需解放与释放。

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视野开阔、知道为自己一生负责的人,不会以复读多年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目标,也不会把复读当作唯一的奋斗方式,而是会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利用宝贵时间去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能,做自己喜欢做、擅长做的事情,快乐、开心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新闻内存】

高考“钉子户”唐尚珺

广西考生唐尚珺因参加过15次高考被称为高考“钉子户”。为了圆自己的“清华梦”,唐尚珺复读了14年。据报道,期间他曾被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录取。今年高考,唐尚珺考了594分。考前他曾表示,无论结果如何,2023年是自己最后一次高考。近日,唐尚珺在直播中公布了自己今年填报的高考志愿,主要有4个,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农学院。

供图:视觉中国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燕

编辑/李晓萌

相关阅读
广东:民校高考复读班按成绩收费 一般4万-10万元/年
南方都市报 2024-07-11
81名新生放弃入学资格,不应简单认定“不诚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1
81名新生放弃入学资格,不应简单认定“不诚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1
81名新生放弃入学资格 不应简单认定“不诚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1
北青快评 | “为上名校复读13年考生” 不应被树为“励志榜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5
高考14次复读13年,唐尚珺未在规定时间前往上海交大报到
澎湃新闻 2022-08-26
该给“名校情结”一个了断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11
高考为什么会成为一种“职业”
经济观察报 2022-07-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