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生活|《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吴欣歆教授讲述新时代如何做好家庭语文教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8 07:00

为响应《家庭教育促进法》全新要求,助力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建设良好家庭学习环境和家庭生态环境,落实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实现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7月16日,吴欣歆教授新书《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家庭语文教育指南》的分享会在首都图书馆举办。本次活动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智元微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首都图书馆联合主办,阳光少年报协办。本次分享会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中国关工委健体中心全国校园健康委员会绘爱工程副主任、央视网少儿守护人家庭教育专家付立平老师进行了主持,从“新的语文学习时代”对家庭教育的新要求出发,探讨了营造浸润式家庭学习氛围的可行方法。

 

做有方向、有规划、有工具、有行动的“四有好家长”

活动现场,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吉文先生和吴欣歆教授共同为《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揭幕,同时启动了“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阅读家’公益伴读家庭计划”。

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吉文先生在活动现场致辞,对新书出版表示祝贺。他提到,新时代的语文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家长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参与者,更是孩子语文素养和人格培养的引路人,做好家庭语文教育意义非凡,学好语文可真正起到培根铸魂和启智增慧的作用,“家庭语文教育,既是连接亲子关系的纽带,也是亲子关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家庭语文教育指南》是宏大、全面却又微观、具体的。”

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作者吴欣歆教授亲临现场,表达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呼吁家长成为有方向、有规划、有工具、有行动的“四有好家长”。吴教授认为,语文可以承担育人的全部内容,可以有效地推动一个人的发展。通过语文学习,孩子能获得更丰富的经历、阅历,思维、审美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变得有韧性、有强度、有质感,在阳光下能折射光,在没有光的时候自己也能闪闪发光。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基金副秘书长陈肖宇进行了致辞。如何提升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让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一种阅读习惯,是城乡家庭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家庭伴读与公益的融合理念,用阅读支持公益,“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阅读家’公益伴读家庭计划”正式启动。

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  13种工具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力

分享会上,吴教授就本书的内容规划和写作创意点跟大家进行了分享。《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一书包括认知突围、情境建构、习惯养成、思维发展四个部分,围绕寻找“人生之书”、营造家庭语言环境、优化家庭生态系统、做好整本书阅读、学好看图写话、实现创意表达等13个主题展开,意在刷新家长的“语文观”和“学习观”,帮助孩子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核心素养,拓展学识见识,培养审美情趣,实现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具备应对未来生活的学习力和应变力,成人成才。吴教授还特别介绍了本书的两个创意点:3分钟工作坊和语文教育家庭支持清单,它们为家长的行动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吴教授认为: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这个地方安全、温暖、有信任感,家长能认真陪伴孩子,让孩子获得真实的成长。吴教授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中小学生家长正确、高效、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营造家庭语文学习氛围,从而使孩子拥有持续学习的热情,提升核心素养。

吴教授表示,学习常识、懂得道理很容易,《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一书中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使用书中提供的策略开展家庭学习活动也不难,书中的每种策略都搭配了便于操作的实践工具;唯一的难点是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哪怕只有一种学习活动适合自己的家庭,只要家长能长久地坚持下去,也会有惊人的效果。

 

跟孩子看到同样的世界 用平等的方式交流

除吴欣歆教授外,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王玲湘、中国关工委健体中心全国校园健康委员会绘爱工程副主任、央视网少儿守护人家庭教育专家付立平、《阳光少年报》总编辑赵洪涛、知识IP疯狂爸比主理人、时间知道CEO闫鹏等嘉宾也参与了本次新书分享活动,并进行了精彩的圆桌对谈。

圆桌对谈围绕着中小学生家长面对的家庭教育难题以及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展开了讨论,例如“如何与孩子一起寻找人生之书”“如何保证亲子对话高频高质”“如何在文学形象中找到重要他人”“依托戏剧教育平衡多子女家庭关系”等,为广大家长指明了提升孩子语文学习和核心素养的路径。

面对家庭教育中的难点,吴教授给出了家庭教育的关键方法:“近视身边无英雄”,不用英雄的姿态去俯视孩子,而要以日常状态跟孩子正常交流,用彼此的信任,真实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家长要跟孩子看到同样的世界,用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家长也要成为优秀的学习者,跟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闫鹏先生则指出:“做好跟孩子的情感联结,就是要找到孩子的优点去夸孩子。在很多家长的眼中,孩子是没有优点的,哪怕孩子这学期考了98分,家长看到的也不是孩子努力得来的那98分,而是在问:你的2分怎么丢的?‘睫在眼前长不见’,孩子最大的优点,往往就在我们最习以为常却又视而不见的地方。”

付立平老师谈道:“家庭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永远大于解决问题。我们不要赢了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阅读能够触动孩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进行更深度的自我认知和思考。当家长觉得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没有太多可以沟通交流的话题的时候,共读一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如果在阅读这件事情上跟孩子有话可说,可以跟孩子分享你的想法,有时候孩子会觉得你也是一个非常棒的家长。”

《阳光少年报》总编辑赵洪涛表示:“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家长自己的问题。家庭教育中的难点,可能也是家长自己的难点。就像吴教授书中所说的:当好父母,我们要具备“三力”,一是支持力,二是影响力,三是服务力。”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王玲湘校长提到,缓解当代教育焦虑的方法就是认知突围:“我们一定要了解当下的教育目标,一定要知道今天培养的孩子二十年后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教育的坐标就是面向未来、立足国家、面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这三个维度,您能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从兴趣到志向去培养孩子,这就是一种认知突围。”

活动的最后,几位嘉宾都对吴教授未来的写作方向表示了期待,嘉宾和现场读者也进行了友好的互动。吴欣歆教授最后表示:教育不应该是“偶遇”,我们应该通过规划,把更多的偶遇变成必然,让孩子在一个系统的轨道上实现健康、良好的发展。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其中一个职责,就是为家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方法,这也是我们为每一个小家庭、为我们整个社会所做出的真实有效的行动。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在“读写教室”遇见语文教学新样态
中国教师报 2024-05-03
103封回信及手稿遗墨 呈现袁微子推动中国小学语文教改成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7
语文教育: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光明日报 2023-08-15
赏读|语文教育专家吴欣歆家庭教育力作,家庭语文教育指南,提升语文素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7
生活|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家庭语文教育指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