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赏读|语文教育专家吴欣歆家庭教育力作,家庭语文教育指南,提升语文素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7 21:00

2014 年 12 月 7 日,《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专栏刊登了该报记者杨咏梅的文章《大数据颠覆 10 个家庭教育常识》。报道的数据信息源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 4 个省市 2 万名家长和 2 万名小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状态调查。调查结果反映了当时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和问题,颠覆了家长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与认识。记者选取了以下 10 个问题,呈现了调查结果。

1. 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才”还是“成人”?

2. 学前班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吗?

3. 择校能带来家长期待的效果吗?

4. 课外班与课外作业能提升孩子的成绩吗?

5. “考得好就给奖励”管用吗?

6. 家人共进晚餐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7. 会做家务的孩子学习更好?

8. “隐形爸爸”是一种家庭缺陷?

9. 男孩的父母更不了解孩子的内心?

10. 男孩成绩不好和父母有关吗?

调查显示的结果令人吃惊。

家长更关心子女能否“成才”,而忽视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成人”。他们不太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自理能力、性格养成、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发展性因素,对建立亲密亲子关系、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前班不仅没能帮助小学生赢得学业优势,反而因为让孩子过早地学习知识,引发了挫败感,降低了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导致了他们学业上的倦怠和松懈。

“择校生”和“就近入学学生”的学业情况,相差甚微。择校无法满足家长原本的期待——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

课外班及课外作业是性价比很低的家庭教育投入,不仅不能换来小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反而会催生身心俱疲、学习兴趣减弱、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对孩子的学业产生负面效应。

与孩子成绩优秀成正相关的,不是买礼物、给零花钱等物质奖励,而是父母双方教育理念一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亲子沟通模式,以及家人之间良好的情绪理解与反馈。

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更高。

父亲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运动、聊天、修理东西等,会对孩子的学业水平产生良好而显著的影响。家庭娱乐活动越多,孩子的成绩越优秀。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几乎每天或者至少每周 2 ~ 3 天,全家人能共进晚餐。

自主管理能力强的小学生,学业水平更高。平时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相对较高。

父亲教育的缺失,会导致男孩的性别认同弱化。这样的男孩更容易被母亲过分呵护、过度保护,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甚至可能发展出各种暴力行为。

男孩不善于向父母坦露心迹,较少主动跟父母沟通,面对要求或压力时,他们要么反抗、要么沉默忍耐。很多男孩的父母没有深入考虑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对他们的了解多为学习、交往等外在情况,却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就影响了亲子沟通的质量和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男孩的学业成绩明显会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学业成绩较好的男孩,父母平时通常使用的是比较积极的教养方式,比如冷静处理、耐心倾听、平等对话等。

如今,这些调查已经过去多年,我们的家庭教育情况有所改善吗?据我了解的情况,很多家长面对家庭教育问题时,依然处在“常识性”知识混乱的状态,“跟着感觉走”的家长的数量惊人;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并未因“双减”而减少。

我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是我的孩子。他成年后,我常常反思自己曾经如何理智地规避了我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思我给他的教育有哪些突出的优势和明显的弊端。

其二是我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年过四十,却依然跟我保持着长期而良好的互动。他们的孩子从小就经常到我家来玩;他们在孩子入园、升学等关键问题上,通常也会跟我沟通、讨论,这让我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各种特殊现象。

其三是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作品中有些童年生活场景会跟我曾经的生活重叠,引发了我对某些场景的细致回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回忆的过程很多时候会成为我自我疗愈的过程,类似于自我心理咨询。有时,作品中小主人公的经历和感受、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与父母师长和周围世界的互动,也成了我反观教育现象的契机,我就像在对一个个教育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对家庭教育长期的关注与思考,让我坚定地认为:通过努力,每个家庭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好地方。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涵盖了全部的教养内容,旨在帮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能够有理想、有才干、有自信、能独立、爱思考、善表达、尊重他人、悦纳自我,让他们具备应对未来生活的学习力和应变力。我是语文教师出身,对语文学习的理解相对深入,以语文学习为例来说明问题,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表面上讨论的是语文学习活动,实际上讨论的是如何建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家庭生态环境。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传播家庭语文教育常识,进而推动社会形成语文学习的共识,形成家庭学习的共识,帮助家长从狭义的“抓学习”中走出来,在广阔的教育视野中,探索生活教育、人格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的个性化方式,让具有终身性和示范性特征的家庭教育,助力孩子的未来发展。换个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各自发挥作用变成了整合发挥作用。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更多的家长懂得学习的基本原理,顺应儿童成长的规律,帮助孩子既学会社会规则,又拥有个性发展的自由。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同时,家长的教育焦虑水平降低了,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程度都会因此而提高。

阅读这本书时,不必循序渐进。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把每一章当成独立的阅读单元,针对家庭中暂时出现的问题,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案。要提醒读者的是:学习常识、懂得道理,很容易,书中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按照常识指引的方向,使用书中提供的策略设计并开展家庭学习活动,也不难,每种策略都搭配了可视化、好操作的实践工具;唯一的难点是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哪怕只有一种学习活动适合您的家庭,长久地坚持下去,也会产生奇效。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命题,“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若要“成”,就在学习之后,行动起来吧。

期待这本书能为您和您的家庭提供真实的帮助。

吴欣歆

2023 年 1 月 2 日于北京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提供专业家庭教育指导,“新蕊计划”开讲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30
家庭教育之道:放手而不撒手(教育名家笔谈)
人民网 2024-03-11
家庭教育指导应赋能而非“负能”家庭教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4
家庭教育指导:从结婚领证那一刻开始
中国青年报 2023-11-07
​生活|《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吴欣歆教授讲述新时代如何做好家庭语文教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