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96岁“江豚奶奶”与18岁江豚“淘淘”的同生缘
武汉晚报 2023-07-06 13:37

7月5日是个好日子!双喜临门!世界首例人工环境下繁育成功的长江江豚“淘淘”18岁!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创始人陈佩薰老人也迎来了她的96岁生日!祝陈佩薰老人和江豚“淘淘”生日快乐。

大明星“淘淘”聪明伶俐,儿女双全

小档案

姓名:淘淘

性别:雄性

出生日:2005年7月5日

出生地:武汉白鱀豚馆

标签:小明星、机灵鬼、小脾气、暖男

特征:眼大明亮、额隆突出、体态匀称、活泼好动、学习能力强,有小脾气,对雌性温柔谦让

简介:“淘淘”是世界首例人工环境下繁育成功的长江江豚,自幼备受关注和宠爱,是江豚中的“大明星”。它有些娇气,吃鲜鱼要直接喂到嘴里;聪明伶俐,是白鱀豚馆训练项目完成度最高的江豚;有小脾气,不高兴时会吐水表示抗议;暖男一枚,唯一陪护雌豚怀孕至临产的成年雄性江豚。

儿女双全 江豚人工饲养繁殖技术日益成熟

2005年7月5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内,世界首例在人工饲养环境下自然繁殖成功的江豚“淘淘”出生了,其爸爸是来自天鹅洲的江豚“阿福”,妈妈叫“晶晶”。“淘淘”的到来为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在人工繁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淘淘”慢慢长大了,科研人员为促使“淘淘”成功参与繁殖,建立了饵料营养辅助、主动行为激发、主动群体组合、自然繁育环境营造等多项繁育辅助技术。2020年6月3日,雌豚“洋洋”成功诞下一头雄性小江豚。去年,经过全球征名,取名为“汉宝”。2022年6月27日,又有好消息传来,雌豚“福久”诞下一头雌性小江豚“F9c22”,被大家昵称“小久久”。

江豚一般平均寿命25岁~30岁。从出生时濒临死亡,到如今儿女双全,“淘淘”在豚馆内生活了18年,为长江江豚保护的生理学研究、声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研贡献。

大明星“淘淘”多次为江豚代言

长江江豚是长江大保护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的典型代表。在去年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上,江豚“淘淘”大图片登上《人民日报》整版。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发布的主题海报上,长江江豚一家三口在水中游动,其中一头江豚就是“淘淘”。

长江日报高级摄影记者高宝燕拍摄了江豚“淘淘”出生、成长的全过程,多次拍下了它们一家三口相伴的温馨场景。“淘淘”一家三口温馨相伴的照片《温馨一家》登在了中国邮政发行的《长江经济带》特种邮票的第一枚《共抓大保护》上。

2016年8月,高宝燕创作的少儿科普摄影书《江豚淘淘》出版,该书全程记录了人工饲养江豚“淘淘”的成长历程。“淘淘”一家三口的温馨场景感动了很多人,也让更多的人感悟到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生态。

有责任、有担当 “淘淘”为江豚繁育立下汗马功劳

目前,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内共饲养有11头长江江豚,其中4头是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出生的长江江豚,分别是“淘淘”“e波”“汉宝”和“小久久”。

“淘淘”的出生让人类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人工饲养环境下出生的江豚的整体成长状况;通过对“淘淘”18年的跟踪训练,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的科研人员收集到一系列江豚生理及生物学数据,为江豚的生理保健及保护实践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支撑。

“淘淘”为白鱀豚馆江豚繁育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也为江豚人工繁育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科研人员从“淘淘”及其小伙伴参与人工繁育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和掌握了江豚在人工环境下的生长、交配、妊娠、生产以及产后护理技术,为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如今,“淘淘”继续在人工繁育科研技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开启了人工繁育的新征程——人工采精。

“科海女杰”陈佩薰

曾经守护白鱀豚“淇淇”22年185天

生日祝福还要送给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创始人陈佩薰老人,昨天也是她的96岁生日。

生日前夕,记者专程带着陈佩薰和江豚“淘淘”一家三口同框的照片去看望老人。

陈佩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她在前半生克服重重困难闯荡“江湖”,实地调研鱼类生态,编撰了我国长江鱼类生态第一书——《长江鱼类》。在知天命之年,她服从国家工作需要,转而从事白鱀豚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开拓了我国淡水豚类学的新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建康先生称赞其为“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科海女杰!

开创我国淡水鱼类生态学研究新领域

陈佩薰于1927年出生于长沙。1950年从武汉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北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病虫害系工作。1952年被选拔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修,从此便在水生所扎下了根,与长江结下了缘。

她先后学习鱼类学、鱼类分类学和水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同事们在梁子湖开展实验,历经3年摸清了经济鱼类江湖洄游规律及其生物学特性,开创了我国淡水鱼类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

成功救治了白鱀豚“淇淇”

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对于长江珍稀动物白鱀豚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由我国自主开展白鱀豚研究迫在眉睫。1978年,中科院决定由水生所组建一个白鱀豚研究组(现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时年51岁的陈佩薰被“点将”成为组长。1980年1月12日,研究组同事从城陵矶收购站把一头受伤的白鱀豚运回了水生所,并在毫无养豚经验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将其成功救治。这就是我国第一头也是唯一一头长期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

从1980年1月12日到2002年7月14日,淇淇在人工条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淇淇”的出现为陈佩薰及其团队开展白鱀豚的行为生物学、血液生理学、生物声学、繁殖生物学、人工饲养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从1978年至今,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走过了45个春秋。从陈佩薰开始,学科组坚持持续开展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护技术体系,并进一步拓展了包括中华白海豚、东亚江豚、布氏鲸等在内的沿海鲸豚类研究领域。

文/甘娟 高宝燕 夏晓璇 周硕 彭博炜 叶宛玲 万晓玲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编号1575”江豚被认养 完成野化训练后计划放归长江
武汉晚报 2024-09-13
坐月子、亲喂、遛娃……江豚妈妈生娃也有这些困扰
武汉晚报 2024-07-10
世界首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又当“爸爸”
中国新闻网 2024-06-21
从渔民到守护者 他说江豚就像他的孩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1
长江江豚全球推介官阿加莎·西里斯:向世界展示江豚和武汉的魅力
武汉晚报 2023-12-19
聚焦 | 世界首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满18岁
新华社 2023-07-06
武汉:“天兴洲族群”有望回老家 天兴洲设想打造“江豚湾”
武汉晚报 2023-06-28
满周岁啦!我国首头人工饲养雌性二代江豚“小久久”生长情况如何?
央视新闻 2023-06-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