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讲好汉语字词语的中国故事
光明日报 2023-07-02 11: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笔者在多年的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讲好中文的字、词、语故事,讲述语言本身的概念内涵及相关文化历史,就是在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讲好汉字故事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世典籍以及出土文献,以书面语记载与延续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文字是垒筑书面语的根基。因此,讲述汉字故事,既要讲清楚文化内涵与历史演变、讲清楚审美取向与精神追求,还要讲得精彩、讲得打动人心。

比如,“福”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文字之一。在春联、服装、建筑、日用品等事物上,处处能见到它的身影。但是,网络上的一些讲述“福”字故事的文章,鱼龙混杂,正误参半。甚至有人“望文生义”,提出“福”字右边的“畐”字包括“一、口、田”三个部件,“一”表示万物之始,“口”表示“人所以言食也”,“田”指耕地、打猎。这种不准确的说法不免误导读者。其实,“福”字由偏旁“畐”孳乳而来。“畐”字见于甲骨文中,最初可能表示瓿形酒器,大腹小口。“畐”与“酉”是两个不同的字。西周早期,“畐”增加偏旁“示”而造出“福”字。“畐”有富足义,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贮存大量的酒就是“富”。金文中经常见到祈求“多福”。春秋时人们对获福的途径认识逐渐发生转变,由祈求神灵转为修德行、敬人事。福文化,由最初的贮存美酒,到富贵寿考、康健安宁、吉庆如意、全备圆满,最终泛化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需要筛选并整理一批重点汉字,将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梳理出来,并用简明易懂、清新活泼的故事讲述出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语言文化。

讲好词汇故事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中文学习者实现交流交往的基础。中文词汇博大精深,中文学习者不仅要知道词语的字面义,还要明白其隐含义和其中的文化内涵。比如,“玉”本指一种美石,晶莹温润,十分珍贵,象征美好义。清俞樾《群经平议·尔雅二》:“古人之词,凡所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记》之‘玉女’、《仪礼》之‘玉锦’皆是也。”“玉”由美好义产生珍重、珍爱义,又常用作敬辞,显示出很强的构词能力,如玉林、玉竹、玉叶、玉盘、玉枝、玉颜、玉言、玉瓶、玉碎、玉体、玉兔等等。

除了教材中的词汇,来华留学生和中文爱好者还会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当地的方言词、口语词。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资源,其实是中文学习者了解中国地方文化的“引子”,具有非常强的文化吸引力。比如,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面食叫biánɡ-biánɡ面,即手工擀成的又长又宽的面条。因为在做这种面时会发出biánɡ-biánɡ的声音,由此得名。这种面食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高校曾组织留学生讲解这一传统美食的来历、技艺等,并观摩非遗传承人的制作过程,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各地方言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可以同时满足中文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和民俗学习需求。

讲好语汇故事

我国的语汇资源非常丰富,几乎每一个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用恰当而简明的词句讲清楚语汇的意义、形成背景、意蕴变化、思想内涵等,会大幅提升中文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近些年,我们搜集编写了成语、谚语、歇后语词典,还编译成各种形式的故事书、短视频,将“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传统成语、典故,以现代汉语改编成故事,讲述它们的发展起源、文化语义、历史背景,受到留学生的欢迎。在讲述语汇故事的同时,一些深刻的中华思想文化也展示出来。比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治理思想,“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等,正通过国际中文教育得到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的理解与认同。

当然,讲解语汇故事,不能抱故纸堆,要赋予新时代价值,展示中文的语言魅力、文化魅力。我们进一步从主题分类的角度,使短语的语义系统化,同一主题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讲好当下故事。比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创新的民族,关于创新的历代谚语,可谓精彩纷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刻写在商汤王的澡盆上,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这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由此引申,劝谏人们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原本讲文学创作要锐意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现常用来说明凡事切不可人云亦云,跟从模仿,要有创新的勇气,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与见解。“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这里以下棋执谱与医病据方为喻,说明凡事要在继承前人积累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去开拓创新。在全球追求创新的语境下,语汇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创新的理解与思考,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生动讲述,方能叩动心扉。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字、词、语的故事,既简单明了又意蕴深厚,既传承文化传统又弘扬当代价值。这不仅是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具体实践,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有效举措。

文/王建莉(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讲好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 2024-06-07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TVB艺人陈贝儿、黎耀祥、蔡思贝分享心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3
经典、当下与未来 世界青年汉学家共话文明互鉴
中国新闻网 2023-12-10
守正创新 推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 2023-09-25
打造“飞翔汉语”品牌 北航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1
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 2023-02-28
大力培养本土中文教育人才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1-25
2022年“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全球决赛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