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季,防控知识礼包请查收!
疾控U健康 2023-06-25 17:30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每年自3月下旬始,手足口病疫情将逐渐上升,4-6月份进入春夏季高发季节。

病原体

我国病原学监测显示,引起我国手足口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主要是以A组肠道病毒中的肠道病毒71型(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和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等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EV-A71感染所致。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

传染源及传染期

手足口病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也就是粪-口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还可以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途径比较复杂。

易感人群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好发年龄在6月龄—5岁内的儿童,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也有可能感染,有时会出现一人得病全家感染的情况。托幼机构、看护点、学校、社会早教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是手足口病流行的重点场所。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手足口病具有自限性,轻症病例病程一般为7-10天。但有少数幼儿会发展成重症病例,如发现①患儿高热不退,体温38.5℃超过3天。②精神差,出现嗜睡、头痛、呕吐、抽搐等表现。③出现心衰前兆,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等情况必须及时就医。

防控措施

1、避免接触病人

避免亲密接触生病的病人,不要拥抱、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从而避免感染。当大人感染肠道病毒,多是无症状感染,但也具有传染性,病毒在大人呼吸道、手上会存留着,所以大人外出回家后,建议洗脸、洗手后再去接触孩子。

2、勤洗手

手足口病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手-口途径,即幼儿手上沾染病毒,直接随食物或吸吮手指等行为进入人体。因此,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便是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和公共场所游玩等活动后:采用流动水洗手,手洗净后应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毛巾不共用。不仅儿童应从小培养起良好的洗手习惯,而且照护儿童的家长、保育员等护理人员也应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3、清洗消毒,保持居家环境卫生

肠道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乙醇(酒精)不能将其杀灭,但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及各种氧化剂(如漂白粉、碘酒)敏感,56℃30分钟也可以灭活病毒。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减少或消除环境中的肠道病毒:

居室常通风,勤晒衣被。

个人生活物品不混用,且及时清洗消毒,奶瓶、奶嘴、餐具、杯子、毛巾用完后煮沸消毒,并晾干,长久不用时,应放在干燥通风环境下。

定期对玩具、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厕所内各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改善住家周围的环境卫生:注意灭蝇、灭蟑,特别要加强流动人口聚集地的环境卫生和公共厕所的管理,有时老年家长疏于对孩子卫生习惯的教育,易造成儿童肠道疾病的感染。

4、隔离、治疗

入托的儿童应每日配合保健老师进行晨检,及时告知相关疑似症状(如口腔溃疡、皮疹等)。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出现相关症状后,应及时送至医院就诊治疗。并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患病儿童应遵照医嘱。若居家隔离,期限为发病后2周或症状消失后1周,经保健老师检查后再入园,以防患儿在排毒期内过早入园传染至其他幼儿。

5、免疫接种

预防重症可通过接种疫苗,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该疫苗可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对其它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感染没有保护效力)。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1岁及以上儿童越早接种越好。

作者:传防科 陈家凤

来源:疾控U健康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