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随笔|我把茶叶卖到非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1 17:00

◎七焱

我大学读国际贸易,辅导员说这个专业是“万金油”,啥都懂一点,但啥都不精通。果然,求职季我找来找去,最终做了一份和专业毫不相干的质量工作。

四年热心学习的结果却一无所用,虽然质量工作也非常有前途,但我越想越不甘心,当时也是年少气盛,某一天就忽然递了辞职信,下定决心要学以致用。投了半个月简历,没有一家公司要我这个毫无贸易经验的新手,我就有点慌了,后悔鲁莽辞职,但心一横,好汉做事一人当,国际贸易这碗饭我吃定了!

网上了解大量专业相关信息后,我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既然没企业要,那我就自己创业。很多国际贸易行业的前辈做了多年外销业务,积累了稳定的客户和市场渠道,便自己出来单干,他们在国内找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后,挂靠一家出口公司,以这家公司的名义和国外客户交易商品、接收外汇。这类前辈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外贸SOHO,对我而言,这是一条低门槛进入外贸行业的途径。

起步问题,是卖什么产品,我很快想到老家的特产——茶叶。老家陕西西乡县是“汉中仙毫”的主产地,出产的绿茶有独特的栗香,口感不输一众南方名茶,但知名度不高,因此价格一直卖不上去,但这不恰好是“质优价廉”吗?

我迅速动身回老家,几个同学家里都有茶园,一个个跟我拍着胸脯说,只要你能把家乡的好东西销售出去,我负责供货。

货源搞定,接下来就是找客户。市场上可挂靠的外贸公司很多,我挑了一家口碑好的,以这家公司为名,用英文写了一封开发信,大意是介绍“汉中仙毫”的品质及价格,然后发送给我在各个论坛搜集到的客户邮箱里去。我给自己定了任务,每天至少发一百个邮箱。

独自在家连发了一个星期,没有任何一个邮箱有回复,又发了一个月,也全部石沉大海,当我连续发了两个月的开发信时,整个人已经消沉到了极点,怀疑这么做是否有意义。唯有“做回本专业”这个念头让我决定再挺一个月,如果仍然没有客户,就去找份工作。

惊喜就是在最后关头到来的,有一天我邮箱里忽然冒出一封回信,来自非洲的肯尼亚,对方叫Suresh,说他是当地的食品进口商,想了解我的茶叶。

我揉着浮肿的眼睛,兴奋地给他把汉中仙毫的制作工艺、产品特色做了详细介绍。很快,Suresh回复说,你把收汇账号发过来,我先订购1万美元的茶叶。我愣了一下,这么爽快,该不会有陷阱吧?但一想,把挂靠公司的收汇账号发过去并没什么风险,就照做了。

过了个周末,接到挂靠公司的电话,说肯尼亚的T/T电汇1万美元已到账,我当时激动得手都在颤抖,非洲兄弟做生意太豪爽了。为了不辜负Suresh的信任,我连夜动身回到西乡县,去同学家的茶园亲自把关收货。

一百斤特级汉中仙毫,连同我的梦想装入一个小木箱内,被塞上货车从茶园启程,一路送到天津港口,再登上国际班轮漂洋过海到迪拜港转船,总共历时一个月,到达了肯尼亚的蒙巴萨港。

就在我以为我的首个国际贸易订单即将达成时,接到Suresh的电话,他操着难懂的英语说:“我的朋友,你把事情搞砸了。”我焦急询问原因,那边也只是带着哭腔反复说“你把事情搞砸了”,另外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我没有听懂,只听清最后他说货被扣在港口无法入关。

挂了电话,我打开电脑找到肯尼亚海关的网站,把上面所有电话挨个打,想问清楚无法入关的原因,可是有的电话无人接听,有的接通后说这事不清楚,打到最后一个电话,当接通后我说“Hello,this is from China”时,对方立马讲出一口流利的汉语。

“哦,原来是汉中茶叶,不错不错,汉朝的张骞就是汉中人,开拓丝绸之路把茶叶卖到欧洲,现在你把茶叶卖到非洲,了不起啊!”听我说完缘由后,对方说他叫李路,用爽朗的语调跟我聊起来,让我也轻松许多。

通过李路得知,肯尼亚规定所有货物入关需要提交欧盟SGS质量认证报告,我的那批茶叶没有。补救方法是在国内赶紧送样品去检测,然后将报告发电子版过来。说完李路留下一个电话,让我有问题随时联系他。

接着我就一头扎进SGS认证的事务中去,三天后,加急报告终于出来,我发给李路,不久李路回复,说茶叶质量标准远高于肯尼亚相关要求,海关准予优先放行。

但是茶叶通关后,Suresh却打来电话,一个劲地说,货被李路拿走了。我瞬间慌了,千防万防,还是被人骗了。没等Suresh说完,我挂断电话又给李路拨去。

“Suresh没跟你讲清楚吗?这批茶叶质量好,我从他手上买下了。”

原来,李路并非蒙巴萨海关工作人员,而是一个在当地做贸易的小商人,那天在海关转悠寻找商机,恰好路过一个正在鸣响的电话外机,随手接通后就和焦急询问的我认识了。

而李路的经历,更是让我觉得,这单国际贸易收获颇丰。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和坦桑尼亚、赞比亚共同修建了造福东非人民的坦赞铁路,这项工程艰难浩大,中国先后派出六万建设人员来到东非,李路父母就在其中。这六万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时六年援建成功,坦赞铁路也被当地人民誉为“非洲自由之路”。

李路出生在父母来非洲后的第四年,取名“路”字,正是为了纪念这项凝聚了父母血汗的工程。但不幸的是,父亲在后期抢险维护一处路段时,被突发的山洪卷走,母亲抱着还在蹒跚学步的李路,寻遍了附近的山谷河流,始终没找到父亲的遗体。

悲痛的母亲没有随大家回国,非要找到丈夫,找不到就留在这里,一直陪着丈夫不让他孤独。就这样,李路在非洲长大成人,成了一名黄皮肤黑头发的非洲人。

“等我让非洲朋友喜欢上汉中的茶叶,咱们的生意就真的开始啦。”李路的语气充满了希望,也让我深深地理解了“国际贸易”的意义。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合作丰富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
 新华社 2024-09-02
中非合作论坛|习近平同非洲朋友的故事
新华社 2024-09-02
中非合作论坛|原来,这才是真实的非洲
新华社 2024-08-31
为非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中国青年报 2024-08-02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助力非洲工业化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4-01-09
中国原创药在非洲:保护健康带动就业
解放日报 2023-10-30
我在非洲盖房子 盖出“中国速度”
广州日报 2023-10-26
视界|第八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在肯尼亚闭幕
新华社 2023-09-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