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电子榨菜”虽可佐餐但不能成为“标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7 15:34

自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关于“文化速食”现象的讨论便未曾停歇。在公众号正火的年代,人们讨论碎片化阅读是否影响了受众的思考能力;到了短视频时代,“小美小帅”们的出现,又让人们担心年轻人沉浸于“速食文化”会丧失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在绝大多数情形下,阅读一本完整的书,原汁原味地欣赏一部影视剧,收获远大于“速食文化”。

到了饭点儿,先支起手机或平板,点开自己爱看的视频或音频播客,然后再吃饭,已经成为许多人尤其是都市年轻人的用餐标配。最近,这些如同榨菜一样有极强下饭作用的音视频有了名字——“电子榨菜”。

“电子榨菜”可以是经典老剧,可以是欢快的语言类综艺,可以是电子游戏或体育比赛的集锦,也可以是二次创作的影视剧解说。如今短视频大潮来袭,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内容选择权,手机逐渐取代电视,成为家庭娱乐的中心。

赶海、美食探店、三分钟解说电影……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短视频就米饭”已成为一种生活日常,但过度靠“电子榨菜”下饭,凸显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逐渐淡化,人们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日益失去感受力和参与感,对深沉思想、系统知识的领悟力也在不断被弱化甚至渐渐丧失。

尽管“电子榨菜”白名单中,不乏一些经典影视剧,受众愿意反复“咀嚼”,美中不足的是信息增量有限。将经典影视作品简化为直白、简陋的故事梗概,它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只剩下干巴巴的故事,审美荡然无存,思想也大打折扣。受众对“电子榨菜”不能有太大的期待。能够成为“电子榨菜”的音视频,多是轻松、搞笑的短平快作品,缺乏回味的余地。

“电子榨菜”流行,是移动互联网深入发展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对于观众而言,将影视解说作为“电子榨菜”当然是一种个人权利,但应该选择观看合法版权的影视解说,不要为侵权的影视解说贡献流量。同时也要意识到,“电子榨菜”虽可以下饭,但作为“速食产品”很难提供真正的营养。“电子榨菜”终究是“榨菜”,作用是“下饭”。在碎片化海洋里获取信息,想吃到多么有深度的精神大餐似乎并不容易。

如今,大量短视频内容能够成为“电子榨菜”,就是因为其信息直白、无需思考,但这种即时性快乐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其取代了思考和欣赏的主动性,是一种“丰饶的贫瘠”,留下的往往是更多的空虚。试想,人们围坐一团一起吃饭时却无话可谈,却各自刷着视频“下饭”,这让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流变得多余和尴尬。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良莠不分的视频正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倘若过度沉湎于通俗娱乐,沉醉于虚幻的满足中,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社会行动力。

文/吴学安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