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夜读|时间,可以被管理
有书 2023-06-13 22:00

有一个词,叫做“忙碌陷阱”。

意思是说:当代社会,每个人都犹如上紧了发条,忙忙碌碌,却不知如何从中挣脱。

其实,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早已给出了答案:

“所有的‘管理’,核心都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核心,是‘时间管理’。”

同样是一天24小时,有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却徒劳无功;

有人却能高效平衡工作和生活,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真正能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就是一个人对时间的管理和利用能力。

今天,和大家分享《人民日报》推荐的9个时间管理锦囊,希望大家都能挣脱时间束缚,活成时间的主人。

善用等待

作家刘未鹏提过一个概念:暗时间,是指那些“没有产生直接成果的时间”,比如走路、坐车、排队时所花费的时间。

在这些等待的过程中,是可以做很多事的。

有些人,一边健身,一遍看视频;

有些人,一边坐车,一边听课、回邮件;

也有些人,一边排队,一边思考问题,决定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这些零零散散的时间,看似微不足道,但倘若能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件事情。

正如刘未鹏说的那样:“善于利用暗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确定先后

对于现代人来说,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干不完的事。

倘若分不清轻重缓急,往往容易耽误大事。

那如何区分事务的轻重缓急呢?

不妨试试四象限法则:

即先用一个“十”字分为4个象限,然后根据事务的重要性和紧迫程度,分别填进去。

第一象限,为重要且紧急的,需要立即花时间完成。

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的,这类任务是必须完成的,但时间上并不紧迫,可以稍微慢点做。

第三象限,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这类事情既不重要,时间上也不紧迫,所以不用着急做,比如玩游戏、看电影等等。

第四象限,不重要但紧急的,这些事并没有那么重要,可从时间上来看,非常紧迫。

利用好四象限法则,哪些事务更重要、更紧急,就一目了然。

下一次,遇到繁杂事务,不妨试试四象限法则,可以帮你更好分清事务的优先级,成为时间管理能手。

屏蔽干扰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心流”。

是指当人们完全专注地投入在某项事务中时,会产生一种高度的兴奋与充实感,工作效率也会显著提升。

要想进入心流状态,就要学会屏蔽干扰,建立专用时间。

美国软件公司Basecamp创始人贾森,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经常会被各种干扰打断。

刚打开电脑准备写方案,就有客户来访,思路不得不中断;

刚准备审阅一下公司各种文件,下属就进来报告工作,贾森的工作进度再次被干扰……

后来,贾森尝试把每周二上午设为“答疑时段”,专门用来解决各种咨询。

其它时间则变成零干扰地带,用于专注自身工作,结果发现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有句话说得好:“事必专任,乃可贵成;力无他分,乃能就绪。”

懂得保持专注,及时屏蔽干扰,为自己开辟出专门时间,才能把事情做好。

明确事项

《巴金森法则》中提到:“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

如果我们只有一小时做这项工作,就会争分夺秒地在一小时内完成。

因而,要想充分利用时间,就要避免“多长时间都可以”的做法。

未来,不妨试试明确事项:将要完成的每件事,逐一设置好所要花费的时间。

比如,7-8点,是每天早起健身的时间;

上午9-11点,是坚持读书的时间;

下午2-4点,是处理各种杂务的时间……

预先控制每件事所花费的时间,就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比别人更多的工作。

随时记录

爱迪生说:“成功需要99%的汗水和1%的灵感。”

想做成一件事,既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也要把握灵机一动的瞬间。

灵感转瞬即逝,如果不及时记录和捕捉,事后就再难想起。

物理学家莫尔斯的朋友托马斯,给他做过一个电磁感应实验。

通电后,铁芯可以吸起桌上的铁片、铁芯,断电后又会掉下去。

这一现象,给了莫尔斯发明“用电通信”的灵感。

他立即把这个想法记录下来,然后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后来,他成功发明了电报机,给世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所以说,千万不要小瞧随手记录的力量。

当内心的思绪汩汩流淌,唯有养成随手记录的好习惯,才能创造出更多奇迹。

定好期限

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做过一个实验:

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成员按规定完成一篇文章。

其中一个小组设置了5天的截止日期,而另一个小组则没有设置。

结果发现,没截止日期的那组,只有25%的学生上交文章;设有截止日期的,交卷学生高达66%。

这个实验说明:无论做多么微小的事,要想提高效率,就得设定截止期限。

面对繁重的工作,千万不要用“下周”“下月”敷衍自己。

记得先设置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然后倒逼自己去完成。

只有截止时间清晰可见时,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才会变得效率满满。

正向反馈

《一分钟经理人》,讲过一个案例:

某位老板同时管理几家公司,每家业绩都非常出众,但让人意外的是,他每天只工作几小时。

为了揭秘他时间管理的秘诀,记者对其进行了跟踪采访。

记者发现他经常隔着窗户,持续观察下属。

然后走到下属面前,认真地说:

“我刚才发现你做了一件事情,你做得非常好,你身上体现的就是我们公司倡导的主人翁精神。”

说完他便离开了,下属在得到鼓励后,工作更加积极。

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成事的关键,是持续、及时的正向反馈。

如果你想提高工作效率,试试把工作看成打通关游戏,及时给予自己正反馈。

比如每做完一个任务,就奖励一顿美食;每完成一项工作指标,就买一个平常舍不得买的包包……

当一个人懂得正向激励,他的人生一定会不断精进。

拒绝拖延

有人说:“拖延症,是当代人的精神癌症。”

有调查显示:大约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拖延症。

在截止日期前,他们总是不愿开始行动。

这样做不仅容易误事,还会给自己制造焦虑。

有句话说:

“拖延是一段长长的痛苦,但如果你咬牙开始,或许只需要痛苦那一下。”

卡尔顿大学拖延心理学研究小组发现:“5分钟法则”,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疗拖延症。

万事开头难,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时,什么都不要想,先投入5分钟。

刚开始,可能会感到很煎熬。

但5分钟过后,你会发现,原来那些想象中的困难,并非坚不可摧。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凡事只有先开个头,才能摆脱拖延症,成为行动的巨人。

邀请监督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种现象:

明明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但又不自觉地想要放松一下。

偷懒,是人类的天性。

之前看过一个实验:安排两组工作人员,完成同一项任务。

其中一组,被安排在密闭的房间工作,没人监督。

另一组,被安排在有透明玻璃的房间,随时有人能看到他们的工作情况。

结果发现:没人监督的那组,工作时经常磨蹭;

而有人监督的那组,几乎都在全身心地工作,效率也相对更高。

因此,如果你无法持续自律,可以尝试通过打卡、签到等方式,让别人督促自己。

“监督的过程很痛苦,但等到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彼此监督,共同成长,终有一天,你会变得强大而自由。

《高效24小时:工作生活平衡的时间管理》中说:“所谓时间管理,就是‘设计未来’。”

我们对待时间的样子,就是未来的样子。

时间,可以被管理;人生,可以被设计。

再微小的改变,在时间的作用下,也会产生复利,让人生迎来惊人的蜕变。

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善用时间管理小技巧,认真地对待每一分钟,就能掌控人生走向,如愿收获自己想要的未来。

文 | 有书奕默

来源:有书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长寿时代 做自己人生的CFO——中信银行北京分行持续优化财富管理客户体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夜读|留足专注时间,保证生活节奏
有书 2023-10-22
夜读|学会管理自己的“心智能量”
有书 2023-06-19
新知|做好时间管理 找回专注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3
话题丨如何击败“时间小偷”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3-06-10
夜读|别陷入“时间陷阱”
有书 2023-05-20
新学期,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
光明日报 2023-02-14
夜读|好好规划人生的每一秒
有书 2022-12-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