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科普|“令人自杀”的恐怖植物,被他养在了家里
科学大院 2023-06-10 13:00

澳大利亚的热带雨林里,生长着一种灌木,叫做“金皮树”(Dendrocnide moroides)。

乍一看去,它并没什么特别,生有宽大的叶片,和桑葚一般的果实。如果说这种植物有什么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它浑身上下毛茸茸的,仿佛手感很好,容易让人产生想要抚摸的冲动。

不过,要是真的摸了上去,人类很可能因为难以忍受的剧痛而后悔万分。来自澳大利亚的生态学家玛丽娜·赫利(Marina Hurley)回忆起自己被金皮树“叮咬”的一次经历,说那简直和生孩子一样痛,或者比生孩子还要痛,好像在被火烧的同时又被酸泼了一样。

并且,这种植物带来的疼痛通常是持久的,不是忍一下就会过去的那种。抓心挠肝的日子可以延续几天或几周,也可能是几个月。由于这痛苦太难摆脱,有时甚至令人生不如死,金皮树又被亲切地称为“自杀树”。

更让人绝望的是,即便不主动去摸金皮树,也未必能免遭毒手,对需要在林间穿行的人和他们的马而言,尤其如此。从19世纪开始,就有金皮树导致马匹死亡的记录。也有文献记载,被这种植物“蜇”过的马会变得异常暴力,人类无力招架,便只能将马射杀。

而最近,这种碰一下即可换取长期折磨的植物,被英国牛津郡的一位居民养在了家里。

这么疼,到底谁干的?

金皮树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土著Gubbi Gubbi族的语言当中,带刺的树会被唤作“gimpi-gimpi”,发音像是“金皮金皮”。但就像开头说的那样,金皮树的枝叶上都长满了“绒毛”,看上去明明柔软可亲,哪里像是有刺的样子?

温润的外表可能会骗到陌生人,而有经验的当地人或者有研究的科学家,便知道那些“绒毛”的威力——它们其实是毛状体(trichomes),看起来像细细的发丝,但工作起来却像皮下注射针一样尖锐。

金皮树尖利的毛状体(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具体来说,毛状体之所以能成为锐器,很大程度上是二氧化硅赐予了它足够的刚性。而毛状体尖端有一个小小的球,只要与皮肤轻轻一碰,小球便会剥落,露出锋利的针头,能够刺入皮肤并趁机释放毒液。痛苦也由此开始。

这些刺毛太小了,当它们扎进人的身体并折断后,受害者皮肤上的开口可能会直接“关闭”,就好像刚刚没被刺过一样。有时,不幸被金皮树刺痛的伤者,想把带毒的刺毛取出来都很难。

不巧的是,金皮树携带的有毒物质十分稳定,不易分解。曾经被这种植物刺伤过的玛丽娜·赫利博士说,哪怕是一片干枯的叶子,在标本室里放100年,它依然能给人制造痛苦,因为毒素还没失效。

这是赫利博士的噩梦,但不只是她一人的噩梦。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金皮树令人和动物痛不欲生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在早年的研究中,组胺、乙酰胆碱、甲酸等分子都被怀疑过。但人体被注射这些物质后,疼痛强度和疼痛的持续时长,都无法与触碰金皮树的效果相提并论。

应该还有其他分子,要为强烈而持久的疼痛负责。上世纪70-80年代,有研究者在金皮树的毒液里找到了一种由8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皮下注射时会引起疼痛。因为金皮树的拉丁名是Dendrocnide moroides,这种毒素被命名为moroidin。

在金皮树的叶片粗提物中,moroidin仅占大约0.002%。科学家一度相信,这就是他们要找的万恶之源。可后来的实验表明,局部注射10微克这种物质,引起的疼痛反应并不强;而直接用叶片粗提物的话,1微克就足以带来剧烈的疼痛。那么,moroidin大概还不是主犯。

澳大利亚巨型刺树D.excelsa的刺毛(图片来源:昆士兰大学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

2020年,昆士兰大学的研究者领衔的团队锁定了新的分子疑犯,不过是先在另一种带刺植物Dendrocnide excelsa中发现的。这是一种巨型刺树,有时能长到约40米高,但与低矮的金皮树是亲戚,同样来自荨麻科、火麻树属,同样有尖利的毛状体,能释放令人痛苦的毒素。

科学家从巨型刺树的毛状体里,分离出了一类未知的疼痛分子,分子质量比多年前发现的moroidin毒素要大许多。找到编码这些分子的基因后,研究者注意到,金皮树体内也有相似的基因在工作,而两个物种中的这些基因都负责编码一条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肽——这个新发现的毒素家族被命名为金皮肽(gympietides)。

研究者在实验室里合成了这类毒素,用盐水稀释后为小鼠进行局部注射。结果,小鼠产生的疼痛反应,再现了被刺树蜇伤时的真实场景:对于被注射过的左后爪,小鼠马上会舔会咬,还会抖动或抬起那只脚。另外,虽然都属于金皮肽家族,但合成的金皮树毒素,比合成的巨型刺树毒素作用更明显。恰好在民间记录中,被金皮树蜇伤也比被那种高大的刺树蜇伤更严重(金皮树可能是澳大利亚所有植物中最痛的一种)。

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发现,金皮肽是一类打结肽,其中的抑制剂胱氨酸结(ICK)有利于保证3D结构的稳定。他们由此想起,许多蜘蛛毒素之所以格外稳定,就与ICK息息相关。研究者认为,金皮肽是超稳定(ultrastable)的毒素,这意味着它进入人体后,可能都会完好地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或许也能解释人们碰到金皮树后的持久痛苦。

有些人,偏要凑上去

虽然,这种植物的毒液成分复杂,其中许多分子都与疼痛有关,但在科学家眼中,金皮肽与moroidin相比,更像是制造地狱级疼痛的主犯。

玛丽娜·赫利博士曾经收到过一封信,那是一位澳大利亚的退伍老兵写给她的。信里说,1941年他在昆士兰北部跨过一条小溪的时候,被带刺的树蜇伤。因为疼得太厉害,他就像“一条被砍的蛇“那样发狂,结果被绑在医院的床上三个星期。这位老兵还讲到,有位军官因为把某种刺树的叶子用作卫生纸,后来因为忍受不了疼痛而开枪自杀。

军官自杀的故事十分有名,不过外界严重怀疑它的真实性。通常来说,第一下碰到金皮树叶的时候,人类应该立刻领教了它有多痛,很难想象有谁还会继续拿着它去做别的用途。当然,即便这个故事是假的,也不妨碍人们将金皮树视作“自杀树”:通常不致命,但一直很折磨。

植物学家厄尼·莱德(Ernie Rider),在昆士兰公园和野生生物服务处(Queensland Parks and Wildlife Service)工作。1963年,金皮树的叶子刺到了莱德的脸上,手臂上,还有胸上,他日后回忆说:

“有两三天疼到几乎不能忍了,没法工作也没法睡觉。那种感觉就像有双大手压在胸口。非常厉害的疼痛持续了两周。在后来的两年里面,每次洗冷水澡都会复发……”

在莱德眼里,人生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了,他大概不会想碰到金皮树第二次。但有些时候,就算人不直接接触这种植物本身,而那些针一样的毛状体飘在空中,依然有可能让人受伤。

同样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一位叫做麦克法兰(W.V.MacFarlane)的研究者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自己曾经在研究金皮树时,吸入过它的一些毛状体,可能还有一些灰尘。在那之后10-15分钟之内,他便开始打喷嚏。

不过打喷嚏只是个开头。吸入那些刺毛3小时后,麦克法兰出现鼻咽部弥漫性疼痛。到了26小时后,又产生了像扁桃体发炎那样的喉咙痛。鼻窦也继续痛着,除了打喷嚏之外,还开始流鼻涕。再后来,鼻黏膜和血液、脓液以及一些粘稠的分泌物一起脱落。而脱落组织的排出,大概又持续了10天。

后来,麦克法兰处理金皮树的时候都会戴着防毒面具。他说,面对金皮树,眼睛好像比鼻子更有抵抗力,只是干燥的植物粉尘可能引起一些轻度结膜炎而已。

触摸很危险,在它身边呼吸也不安全,甚至看看都可能不太健康——金皮树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生物,常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或许你还记得开头讲到,有个英国人最近开始养金皮树了。

养在笼中的金皮树(图片来源:Daniel Emlyn-Jones)

他的名字叫丹尼尔·埃姆林-琼斯(Daniel Emlyn-Jones),今年49岁,20多年前从伦敦大学学院的生物系拿到了博士学位,还在澳大利亚做过博士后研究。如今他早已回到英国生活,从事和科学教育有关的工作。丹尼尔一直对植物学很感兴趣,但对天竺葵有些厌倦了,觉得把金皮树养在家里是很有趣的主意。他也因此联系了牛津本地的媒体,觉得他们可能会想报道这件事。

结果,不光本地的媒体写了报道,世界各地的媒体也都行动起来。现在的丹尼尔,正在因为被媒体曲解而感到困扰,他说自己并不是因为生活“无聊”(boring)才养金皮树,只是对天竺葵“厌倦”(bored)而已。丹尼尔还说,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植物学。

相比之下,金皮树的危险,似乎并不像媒体那样令他困扰。丹尼尔把金皮树关在一座笼子里,笼子上还贴着“危险”(DANGER)的警示牌,下方还写着:如果被蜇了,不要用手揉。丹尼尔说,他很清楚要怎样应对这种植物。

澳大利亚官方资助的卫生服务机构HealthDirect也给出了同样的警告,并解释说:如果摩擦被叮咬的部位,金皮树的刺毛可能陷得更深,想去除那些刺毛也会变得更困难。假如是可见的刺毛,官方建议用镊子拔掉,若是针对一整片区域,则可以用蜡或是胶带把刺毛粘下来。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不要遇见这种植物,至少对人类和一些动物来说是这样。不过,另一些动物好像完全不怕金皮树的毒液。金皮树的叶子常常被咬得千疮百孔,澳大利亚的一些甲虫,可以在刺毛之间行走,似乎毫不费力就能躲开危险,从叶片上取食。除此之外,还有沼林袋鼠(Thylogale stigmatica),甚至一天便能吃光一株金皮树上所有的叶子,并且没有被刺痛的迹象。

说不定有一天,科学家掌握了特殊的技巧,也可以让人类不再被金皮树刺痛。但在此之前,如果你喜欢毛茸茸的生物,不如还是去撸猫吧?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科普|银杏不是黄的吗?为什么叫“银”杏?
中国科普博览 2024-11-13
科普|假连翘:低调的美丽与独特价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7
科普|雨林生死战:生物万象中的攻防对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0
科普|雨林生死战:生物万象中的攻防对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9
在海边见到这种“塑料袋”,有剧毒,请立即远离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4-07-16
探索“植物肉”的营养奥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9
谁说霉菌都是“坏东西”,这些你常吃食物都是它产的
马上营养 2023-09-06
这堂科普课大学生当主讲,食虫植物科普课自然博物馆开讲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3-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