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被全国语文高考乙卷阅读题选用 作者:我当年也通过高考改变人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7 18:15

“我今年已经60多岁了,没想到还能有机会和高考联系到一起。”6月7日,安徽作家曹多勇说。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介绍,曹多勇的微型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因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被选用为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

这篇小说原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北青报记者从曹多勇发来的小说原文获悉,德贵是一名生长在淮河流域大河湾地区的老农民,种植着一片河滩地,由于早年间淮河不定期涨水,德贵先后种植的黄豆、绿豆、麦子等因为土地泡水颗粒无收。虽有家里人的劝说,但德贵表示:“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在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小说中介绍,德贵常常带着自己的犁和牛下田,“人老,牛老,犁也老。”在耕种时,德贵不但跟牛说话,甚至还要对犁说话:“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

尽管如此,德贵却在淮河水中看出了河水泛滥的迹象,刚刚撒好黄豆种子不久,淮河水便涨了上来。河水淹没了黄豆地,面对辛苦化为泡影,德贵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就这样,淹了种,种了淹,德贵从夏天忙到了寒冬腊月。

天冷起来了,德贵知道这时的地下不去犁,就自己到地里,踩碎地上的碎冰,开始种荞麦。虽然寒气逼人,但德贵并没有放弃,“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在6月7日发布的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中表示,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的主人公德贵在得不到众人理解且多次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耕种河滩地,既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引导考生思考“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道理,自强不息,无惧失败。

对话曹多勇:我就在小说中的农村长大 通过高考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北青报:得知自己的小说被全国高考乙卷选用,你有什么想法?

曹多勇:我还是很惊讶的。《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是我大约10年前创作的作品。我是1962年出生的,如今距离我儿子高考都过去很久了,没想到我还有机会再一次和高考联系在一起。

北青报:《长出一地的好荞麦》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呢?

曹多勇:这部小说是基于我父辈真实经历创作的,我出生在淮河流域的大河湾村,我们这里有一部分地是被河堤围住的,另有一部分土地就是小说中提到的河滩地,由于当年淮河不时泛滥,在这里种地面临着颗粒无收的风险,但农民们仍会努力地在这些河滩地里劳作,人们会像小说里那样,根据季节的先后,先种黄豆,再种绿豆,最后种的就是荞麦,这样的场景在我小时候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童年记忆是一个作家最好的创作题材,我小时候所经历的那些事,都慢慢地成为了我小说的素材。

北青报:小说主人公德贵坚韧不拔的品质令人敬佩,他的原型是谁呢?

曹多勇:德贵身上的一些特点来自我的父亲。我小时候,家里就会一年一年地在河滩地上种地,那时我不理解,都要淹水了干嘛还要种?没有指望的事为什么还要做?

可我父亲就说:“地不种怎么能行?”他一辈子种地、养牛,到了90岁的时候还在喂牛。

北青报:那时候和现在相比,在淮河河滩种地都有哪些不同呢?

曹多勇:那时候时常要注意水位上涨,一旦上涨可能所有劳动都白费了。但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尽力去种地。此外,小说中提到的人与犁、耕牛的感情也都是当时情景的写照。

随着淮河治理得越来越好,如今在河滩地上种田已经几乎不会再面临颗粒无收的风险了。

北青报:你是约10年前创作了这篇小说,当时让你写下这些故事的动机是什么?

曹多勇:我当年之所以要将这些故事写下来,也是希望将我们父辈做过的这些事情,还有他们对于土地的热爱记录下来,传达给更多的年轻人,让大家记住祖辈的这些经历。

这次小说被全国高考乙卷选用,对我而言也是个惊喜,能够有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这些故事,对于我们作家来说也是很欣慰的。

北青报:能介绍下你个人的成长经历吗?

曹多勇:我生于1962年,出生长大的农村四面环水,较为闭塞。我的父母也不识字。我小时候放寒暑假就会帮家里种地。读初中时,我离开村子,到了附近煤矿开设的学校就读,升高中时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到了淮南市一所重点高中。那时候,全市学生竞争200个这所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我们学校就2个同学考了进去,我是其中之一。

经过高中的学习,我参加了高考,成为了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那时候家里觉得我要能读大学就全力支持,不行的话也做好了回家乡种地的准备。我高考一结束就回家帮忙种地了,忙了一段时间后我被淮南师范学院数学系录取了。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当地的一所陶瓷厂工作,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不少热爱文学、艺术的人,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至今已有二三十年。

北青报:你会去尝试挑战根据你的小说出的高考题么?你觉得什么样的学生可能更能从你的作品中受益?

曹多勇:我会考虑去看看题目,但我不会尝试去做。写作和高考答题还是两回事。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创作时,我就希望传达出中国人对于土地的爱,我觉得用它出题的话,那些对于人性有关怀的学生会更受益。

实习生 王泽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王朝
校对/方立

相关阅读
回首高考北京卷20年,你曾经做过哪套题?
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 2024-05-30
6月8日早读 | 你不能错过的新闻都在这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8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考察哪些能力?教育部权威评析
微言教育 2023-06-07
来了!2023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题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3-06-07
来了!202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题
人民日报 2023-06-07
三星堆博物馆举办系列活动庆祝建馆25周年
中国新闻网 2022-10-26
讲座|唐诗给每个人做自己的机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0
未来一周广东强降水持续:粤北、珠三角中北部重点防御山洪山体滑坡
广州日报 2022-06-16
最新评论
158****0512
0
06-07 18:19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