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师德建设要从严,也需遏制污名化教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6 18:56

6月6日,教育部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推进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启动部署会,部署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推进各地各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要求把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强化师德养成,压实各地各校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引导广大教师敬业立学、崇德尚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从严加强师德建设,是我国近年来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主基调。具体表现在坚决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推开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从源头以及过程管理抓起,提高对教师的师德要求。此次教育部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舆论存在着假从严加强师德建设之名,恶意炒作教师师德问题、污名化教师的现象。这非但不利于师德建设,反而让教师整体形象受损,还让部分教师受舆论影响而选择“躺平”,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违纪违规的学生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污名化教师的社会舆论,其出发点不是加强师德建设,而是败坏教师形象,对此必须加以清理,这也是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的要求。

此前,新华社《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涉教师不实负面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不实举报、误导舆论、对教师污名化、恶意炒作等四种情形。一些涉及教师的不实举报、污名化、刻意炒作有增加趋势,让不少教师在不利舆论环境中如履薄冰。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权,以此激发学校与教师的活力。显然,如果不良舆论成为戴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教师担心自己的教学行为被莫名举报,进而让自己卷入舆论的漩涡,就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何避免不良舆论对师德建设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是,要正确对待涉师德问题的举报,建立针对举报的调查机制,并发挥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作用,坚持用教育标准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教学贡献,不能用舆论评价代替专业评价。

不良舆论之所以会对教师师德建设产生影响,是因为有一些网友“先入为主”,把未经调查、核实的举报视为事实,只要有人在网上爆料某校某教师存在师德问题,有关部门还没有启动调查,就已经被舆论认定必然存在师德问题。还有的自媒体进一步演绎,不但夸大未经核实的师德问题,而且还移花接木,把全国各地多年来发生的所有师德事件,加以汇总,造成“师德问题不得了”“教师群体已经败坏”的舆论。吊诡的是,这些号称特别关注教师师德的自媒体,却并不关注有关部门对举报的调查,即便调查结果表明这属于虚假举报,但舆论对此事的记忆还停留在举报层面,还把已经证伪的举报当事实,作为教师的师德问题。

相应地,有的地方教育部门把有无举报作为考核评价师德的指标,这就更是掉入了不良舆论的圈套,被不良舆论牵着走。当“只要有举报就有问题”成为一条工作原则时,举报就成为“治”教师的一个手段,而教师也就不得不时刻防患自己被举报。如此搞下去,何来师道尊严以及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幸福感?

把举报本身视为问题,这是“舆情治理”而非依法治理。必须意识到,举报并不是问题,不对举报进行调查核实才是问题。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举报提供的线索,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处理,如果存在举报所称的问题,则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严肃处理,如果不存在举报所称的问题,则明确回应不存在问题。被举报的教师也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反对以举报为名对教师进行侮辱、污名。

从根本上说,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必须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环境,让教师有职业荣誉感与作为教师的尊严。这也是提升师德要求的内在动力。

文/熊丙奇

图源/新华社

编辑/潘洪其

相关阅读
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凝聚强大师者力量
光明日报 2024-09-02
面对师德失范,高校该如何重塑师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面对师德失范,高校该如何重塑师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八大行动树师德新风
首都师范大学 2024-03-03
北青快评|如何遏制针对教师的扩大化举报蔓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4
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做足“日常”文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8
教育部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6
教育部:严查师德违规突出问题,完善学术不端与师德违规共享及处理联动机制
教育部网站 2023-06-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