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保本基金”真能保本? 谨防风险缓冲类产品“看不见”的风险
上海证券报 2023-06-03 14:14

“产品亏损有管理人补钱,触及止损线就清盘,妥妥地保本。”近日,一款似乎可以保本的风险缓冲类产品颇受欢迎。

据悉,此类产品由信托公司设立,资金则投向私募基金,私募管理人以自有资金跟投并优先承担产品亏损,实现保本效果。虽然看似合规、合理,但这类产品也暗藏风险:如果遇到市场快速调整的情况,产品无法顺利清盘,投资人是否会亏损本金?一旦以保本为预期的投资人出现亏损,信托公司和私募管理人建立起的信任又该如何挽回?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风险缓冲类产品满足了低风险偏好投资人的需求,但须重视尾部风险的提示。与此同时,私募管理人应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风控意识,努力为投资人创造稳健的绝对收益。

私募基金可“保本”?

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风险缓冲类产品颇受欢迎。所谓风险缓冲,即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直接投向某私募基金,在此过程中,私募管理人需用自有资金跟投一定比例,并与投资人约定风险缓冲期。在约定期限内,私募管理人率先承担产品净值亏损。与此同时,信托产品所投私募基金会设置预警线和止损线,一般跟投比例高于产品触及清盘的亏损幅度。

“这种产品结构实际意味着投资人买优先份额,私募管理人买劣后份额,从而实现投资人的变相保本,类似于给保本抽屉协议‘穿了个马甲’。”沪上某量化私募人士透露,此类产品两三年前便有机构陆续在销售,因为它不仅能够满足信托公司标品转型的需求,也可以帮助小型私募撬动更大规模。

有管理信托FOF的人士坦言:“一般愿意与信托合作此类结构化产品的私募,大多处于渴求规模扩大的阶段,尤其是量化私募因其回撤可控、波动较小的天然优势,更愿意配合发行此类结构化的产品。另外,目前行业中大多数风险缓冲期在1年左右,1年后此类产品可以转化为正常的资管产品,对私募来说是引流的好方式。”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此类产品的发展去年以来有加速趋势,私募管理人跟投比例也在下降。“以往一般要求跟投30%或20%,现在很多私募提出只跟投10%甚至更少。”据媒体报道,某信托公司发行了一只风险缓冲产品,投资的私募基金预警线为0.96元,止损线为0.95元,产品约定的跟投比例下限低至7%。

“看不见”的风险最可怕

从合同约定来看,风险缓冲类产品似乎能够实现保本的效果,但多位业内人士提示,此类产品暗藏的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跟投比例较低的产品需要格外警惕。

首先,产品存在亏损的风险。上述信托FOF人士称,以跟投比例为7%的产品为例,虽然跟投比例高于清盘的亏损比例,但在极端行情下,比如一些持仓标的连续跌停,产品最终亏损可能达10%甚至更高。如此一来,跟投7%显然无法保本,投资人的亏损幅度存在不确定性。

多位量化私募人士透露,为了减小亏损风险,目前参与风险缓冲产品的私募基金大多为市场中性策略,但历史上市场中性策略也曾出现过大幅亏损,因此风险缓冲产品根本无法真正保本。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前11个月市场中性策略产品最大回撤平均值为4.97%,其中73只产品最大回撤超过10%。

其次,产品一旦出现亏损,信托公司和私募管理人的损失也不容忽视。“现在很多销售在推介这类产品时会淡化尾部风险,推介对象也是一些风险偏好极低的客户,一旦产品对客户造成实际亏损,投资人对机构的信任度将急剧下降,部分投资人甚至会被迫承担超出承受能力的风险。”沪上一位私募研究员坦言,去年4月最后一周,很多雪球结构产品的投资人便因尾部风险受伤。

绝对收益产品需求快速增长

风险缓冲产品的快速发展背后,实则是绝对收益类产品的巨大需求。

某信托人士向记者透露,信托业打破刚兑后,大量信托客户“不知道要买什么”,现金管理类产品或非标项目额度甚至需要抢才能买到。“但事实上,信托客户并非只买非标,他们对权益类资产也很感兴趣,只是因为股市波动较大,未来风控能力较强的信托FOF产品、私募基金或许是非标的重要替代品之一。”

面对巨大的需求,目前多家私募已经或正在通过丰富子策略、创新策略等方式平滑净值波动。

比如,艾方资产掌门人蒋锴表示,任何一个单一类别策略都难以穿越所有市场环境和周期,因此推出了波动率均衡系列产品,投资标的包括股票、可转债、商品期货,期权、股指期货等,尽量平滑投资组合的波动。

瑞锐投资投资总监袁磊也表示,为了提高投资组合的抗风险能力,公司正在尝试量化多策略的组合配置,并在量化多头策略中叠加看跌期权,通过让渡部分向上收益来缓释部分下行风险。念空科技去年也推出了“气囊指增”,即在原有的指数增强策略上叠加期权保护,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信托产品“卖不动”了 越来越多客户申购指增产品
​上海证券报 2024-10-05
业绩不达标、风险保障金来“凑”!这类信托产品值得买吗?
中新经纬 2023-12-12
“看不见”的基金资产
上海证券报 2023-07-31
“看不见”的退市股
上海证券报 2023-07-10
发行难产 渠道受阻 主观私募产品遭遇信任危机
上海证券报 2023-05-31
“看不见”的基金经理
上海证券报 2023-05-08
资管投资者偏爱哪类产品?银行理财风险偏好降低 偏股型基金逐渐受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10-21
450万元基金到期只收回172万元……警惕!这类协议无效
上海证券报 2022-04-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