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两周年,涉网纠纷呈现哪些新特征?
南方都市报 2023-06-02 11:32

两年前,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其中新增了“网络保护”专章。随着互联网逐渐渗透未成年群体,涉未成年人的网络纠纷呈现出哪些新特征?近两年有哪些新现象?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最高人民检察院、北京互联网法院等司法机关披露的公开裁判文书信息、统计数据、典型案例等,梳理总结出近年来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的8个新特征,一起来看。

近一年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占比近4成

北京互联网法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9月至2022年5月,该法院共受理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76件,而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共受理涉未成年人民事纠纷143件,数量明显增多。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瑞罡表示,案件类型多样,反映出未成年人网络行为活跃。

梳理案由发现,主要集中在网络服务合同纠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其中,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占比最高,近一年有所下降,占比达到38.4%。

2022年6月以来,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有增长趋势。该类案件主要涉及网络购物纠纷。比如未成年人在网购平台花费5.8万元购买游戏装备等,均由家长要求平台退款而产生纠纷。

纠纷多因未成年人游戏充值而起

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及公开司法案例发现,在网络服务合同纠纷中,以网络游戏、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等充值退款纠纷居多。涉及平台如“球球大作战”“爱江山更爱美人”“明日之后”“克拉克拉”等。

此类充值案件审议的焦点往往在充值行为是否由未成年人做出。例如,某案例显示,年仅10岁的刘某用父亲的身份信息注册了游戏账号,并密集充值4万多元,法院通过消费习惯、游戏名“阿影不爱吃西瓜”“笨笨不是死猪”等特征判定注册与充值行为是未成年人。但由于注册信息为成年人,游戏平台无法分辨,刘某家长有监管过失,判决游戏公司承担充值款三分之一的赔偿责任。

还有成年人意图利用未成年人身份追回充值金额的案件。此类案件中,法院一般认为,平台将充值提示放置于规则开头,并要求用户勾选“本人已知晓相关内容”,已经尽到充分的提示义务,将承担自己所施行为的法律后果。

充值打赏类案件平均标的额高

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最低涉案标的额的纠纷为侵害名誉权纠纷,案中主张1元精神损害赔偿;最高涉案标的额的纠纷为侵害生命健康权纠纷。

而总体来看,充值打赏类案件平均标的额高。2022年6月以来,游戏充值案件平均标的额为25622.6元,网络购物案件平均标的额为207.7元,直播打赏案件平均标的额为62877.7元。

相关案例显示,未成年人巨额充值时有发生。如在一起案件中,一名年仅11岁的未成年人在直播平台受主播引诱打赏,充值400笔,共计108万余元。

原告未必能获得主张金额的全部返还

在多数纠纷中,原告多主张返还充值等费用。从收集到的案例来看,原告要求返还金额从千元至百万元皆有,不过最终判决结果显示,原告未必能获得主张金额的全部返还。

此外,也有一些原告主张被告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费等。如在某案件中,甲某、乙某两成年人发生争执后,乙某未经许可,在群聊、公开社交平台发布甲某未成年子女视频,造成对未成年人的负面评价,侵害其肖像权、名誉权,法院判决乙某向甲某及其子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超9成案件以调解方式化解

从法院结案方式来看,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2022年6月-2023年5月涉未成年人相关案件中,超9成案件以调解方式化解。

此外,网络服务提供者涉诉频繁,涉案平台类型包括短视频、直播、游戏、购物、社交等,除了大型网络游戏平台,休闲益智类小游戏平台也成为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重要对象。此类纠纷发生后,网络服务提供者多积极与未成年人调解协商。

未成年人既是被侵害方也是被告方

北京互联网法院近一年受理的143件案件中,未成年人作为原告的案件数量为81件,未成年人为被告的案件数量为51件,5件案件中原告与被告均为未成年人。

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和相关公开案例发现,未成年人作为被告的纠纷多因网络失范言论引发。有的由线下校园矛盾引发,进而在网络上辱骂诋毁同龄人,情节严重者存在逐渐演化为网络欺凌的不良趋势;有的由网络社交矛盾引发,加之“饭圈文化”“网络玩梗”等因素影响,最终导致了侵权行为的产生。

这些案件反映出,未成年人网络生活丰富,网络娱乐需求旺盛。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主要集中于消费娱乐、社交等领域,网络新型娱乐方式对未成年人影响明显。

此外,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厅厅长那艳芳表示,未成年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显上升,2022年同比上升82.4%;且网络犯罪类型多,大致可分为网络诈骗、赌博、涉毒、黑客、游戏诱发犯罪、直播诱发犯罪等类型;实施载体多样化,包括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追星、网络赌博、平台直播等。

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凸显

根据北京互联网法院,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当事人为10岁以下的案件为39件,占比达27.3%,年龄最小的当事人仅6岁,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在司法纠纷中凸显。

人格权侵权现象增多

数据显示,北京互联网法院近一年受理的人格权侵权案件增加10件,同比增长了111%。而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文书及公开司法案例发现,人格权侵权案件集中在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比如未经允许在网络上传播未成年人照片、视频,实施网络暴力等。

最高人民检察院5月31日发布的6个典型案例中,也有2个涉及隐私权。如一案例中,未成年人邹某偷拍同学冯某的隐私视频,并有同学对冯某进行言语骚扰。该视频及相关言论传播至冯某所在学校,使冯某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类传播未成年人隐私的案件严重侵犯未成年人人格权益,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精神损害大,需要及时制止。

通过网络进行性骚扰也有发生。2022年1月,隋某某使用网络社交软件向未成年被害人刘某某发送淫秽视频,并威胁、诱导刘某某自拍裸体照片和视频发送给其观看。后以此威胁刘某某发生性关系,并向刘某某索要钱财,检察机关对该案提起公诉,法院以猥亵儿童罪、强奸罪、敲诈勒索罪、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判处隋某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3000元。

聚焦

家长:盼加码防沉迷防网暴

新“未保法”落地已满2年。这2年里,网络平台作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责任主体,“未保”工作做到位了吗?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认为网络平台的“未保”工作有进步,同时,未成年人网络沉迷、不良价值导向、“饭圈”乱象等问题在短视频、游戏、社交等平台上仍时有发生。此外,网络诈骗打击、网络暴力治理及个人隐私保护等网络“未保”领域受公众关注,各有超六成的受访者指出,需重点防范与治理。

超八成受访者称网络平台“未保”有进步

落实、升级“未保”举措成了各大网络平台的“必修课”,平台的自律与努力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本次民调数据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认为与两年前相比,网络平台“未保”工作有进步,其中,44.9%表示进步很大。具体来看,平台在网络安全保障、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以及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三大方面的成效最受认可,满意率均超过了50%。

作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模式,直播与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以及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是否发挥了其应有作用?

《直播与短视频行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白皮书(2023)》指出,青少年模式自2019年试点上线以来,在管理部门的指导要求下,经历了数次升级,在国内主要网络视频及直播平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精的进阶,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依赖和不良信息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游戏企业防沉迷系统已覆盖九成以上未成年游戏用户,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消费流水等数据极大幅度减少。

本次民调数据也显示,79.4%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模式的“未保”成效较两年前有进步,另有近九成受访者较认可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效果。

不过,公众对网络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未成年用户的身份识别、完善防绕过及防作弊功能、赋予家长更多监管权限等改进举措的被频繁提及。

短视频平台是涉未成年人问题的“多发地”

女主播给15岁男孩发半裸照片骗打赏、利用网络“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炒作“网红儿童”牟利……近两年,各类网络平台上涉未成年人问题仍时有发生、花样百出,成为社会焦点。

本次调查中,不少受访网友也表示曾遇到涉及未成年群体的网络使用风险问题。其中,有73.83%的受访者表示,未成年人网络上瘾仍是最常见问题。此外,网络平台上的炫富拜金等不良价值观导向、低俗色情等有害信息以及集资打榜、刷量控评等“饭圈”乱象等问题也较为常见,各有六成以上的受访者曾在网络平台上遇到过类似情形。

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当前,未成年人主要的网络使用行为仍集中在娱乐、学习和社交,看视频已经超越打游戏和听音乐,排在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行为的首位,使用短视频类应用软件的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5.3%。

本次调查中,据受访者反馈,短视频平台是涉未成年人问题的“多发地”,其次是网络游戏平台、社交平台以及直播平台。

受访者盼望加大打击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此次民调结果也显示,不少受访者认为未成年人在网络平台上的一些使用行为存在风险隐患,需要受到重点关注。其中,有73.8%的受访者提出需要重点关注未成年人的不理智追星行为,如参与“饭圈”骂战、刷量控评等。此外,网络谩骂等不良社交行为、不理智消费、网上炫富等行为也被认为值得加大关注。

在此背景下,网络平台的“未保”举措也需与时俱进、动态向前。调查数据显示,除网络防沉迷话题外,网络诈骗打击、网络暴力治理及个人隐私保护等网络“未保”领域均较受公众关注,各有超六成的受访者指出,网络平台的“未保”工作需重点防范与治理相应领域。

具体来看,超七成受访者希望加大对性引诱、网络诈骗等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的保障、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关怀、加强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等“未保”举措的呼声也较高。

文/张雨亭 罗韵 唐静怡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中青报调查:部分互联网公司设置虚假未成年人模式,纠纷频发
中国青年报 2024-06-05
首个未成年人网游消费管理规范征求意见 明确各方担责比例让退费有章可循
法治日报 2024-06-04
主播以“网恋”诱导未成年人打赏46万元 法院:相关打赏案件最高标的额超300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1
西藏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修订
法治日报 2024-04-16
涉网络纠纷低龄化 数字时代如何守护“少年的你”
工人日报 2023-06-01
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年来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大多涉游戏充值、直播打赏 年龄最小仅6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5
八岁男孩豪掷数千元购买卡牌引发消费纠纷 谁该为未成年人陷入“消费陷阱”负责
解放日报 2023-05-16
孩子游戏充值退款纠纷频发:实名认证该如何再加强
澎湃新闻 2022-11-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