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A股新陈代谢加速!数据揭秘退市四大新特征
证券时报·数据宝 2023-05-26 10:03

A股连续两年退市股票数量高位运行,新陈代谢加速,多元退市制度显威。

相比往年,今年退市出现了四个新特征:面值退市股票数量创出历史新高、重大违法类退市股数量大幅增加、大型公司退市数量迅猛增长、退市股票成交更为低迷。

优胜劣汰机制强化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同年12月,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健全多元化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强化退市执行,构建起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和重大违法类等4类强制退市指标体系。至此,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强化,劣质公司加速出清,A股新陈代谢加速。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001年至2022年,A股强制退市公司合计137家。自2020年12月退市新规实施后,A股退市效率明显提高。数据显示,2021年,A股强制退市公司17家;2022年,A股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共计41家。

进入2023年,A股退市步伐并没有降速。据数据宝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5日,提前锁定面值退市、公告触及退市指标、已经处于退市流程或已摘牌的公司共计36家,已接近2022年全年水平。

从退市类型来看,数据宝统计,对触及多项退市指标的公司不进行去重后,今年内有21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13家公司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8家公司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另有*ST大通一家触及规范类退市指标。部分公司同时触及多项退市指标,例如*ST凯乐同时触及交易类、财务类、重大违法类三项退市指标;计通退则同时触及财务类以及重大违法类两项退市指标。

退市呈现四大新特征

2023年以来,面值退市、重大违法类退市等案例显著增多,退市多元化特征明显。

数据宝统计,自2020年12月退市新规实施至今,共计11家公司已经被面值退市,其中2021年有6家,2022年有1家。截至目前,年内已被面值退市或触及退市指标的公司多达13家,创历年来新高。

具体来看,*ST金洲、*ST西源、*ST荣华、*ST凯乐已退市;*ST宜康、*ST搜特、*ST中天、*ST蓝光、ST美置、*ST庞大收盘价已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锁定面值退市;ST泰禾、*ST嘉凯、*ST宏图虽尚未触及交易类指标,但即使在剩余交易日内连续涨停,也无法在将股价提升至1元以上,提前锁定面值退市。

除面值退市大幅增加外,今年重大违法类退市案例也显著增多。数据显示,历史上因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而被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的公司仅有5家,而今年已有8家公司因触及重大违法类退市标准被强制退市或提醒投资者退市风险。

除面值退市和重大违法类退市数量大增的两大特征外,今年退市的公司还有两个新特征。

一是大型公司明显增多,像被ST后首个年度报告仍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ST必康,公司目前总市值仍高达49.49亿元,去年营收高达81.06亿元。此外,现已停牌的*ST中天、*ST搜特、*ST蓝光、*ST光一等10余家公司最新市值均在10亿元以上,其中*ST蓝光去年营收接近200亿元。

整体来看,2023年确定退市或已退市的36家公司中,最新市值在10亿元以上的共计13家,占比36%。去年退市市值在10亿元以上的公司仅有3家,占比7.32%。今年退市公司市值中枢明显抬升。

华泰柏瑞基金表示,注册制改革将畅通多元退出渠道,严格实施退市制度,强化退市监管,健全重大退市风险处置机制。未来面值退市会明显增加,成为强制退市的主因。A股市场得以形成良性循环,摆脱“长胖不长高”的问题。

二是市场“炒垃圾”热情明显减退。相比往年,今年的退市股并未激起什么水花。2022年41只退市股日均换手率中值2.38%;今年退市股日均换手率中值降至2.09%,降幅较为明显。

中金公司表示,常态化退市机制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减少投资者“炒小”、“炒差”行为,促使投资者关注基本面优质、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公司。

壳价值急速下降

今年A股退市呈现出的新特征,一方面是多元退市制度显威,另一方面是全面注册制实施后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业内人士表示,全面注册制下的“宽进严出”对上市公司的“壳价值”带来极大削弱,从而导致以低价股为代表的绩差股跌跌不休,股价越来越低,最终触及面值退市条件,进而导致面值退市公司数量大幅增长。

同时,监管机构全面从严监管,持续加大清查力度,今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数量或将进一步增加。证监会近期多次强调,推进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适应常态化退市要求,进一步加强退市公司监管,推动形成“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的良好市场生态。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认识到跟风“炒差”不可取,投资趋于理性。

低价股聚集的ST板块今年开启“跳水式大跌”模式。数据宝统计,ST板块指数年内累计跌幅高达22.73%。其中*ST宏图、*ST新联、*ST嘉凯、*ST宋都等30余股跌超50%。对比来看,低价股表现弱势明显,去年底收盘价2元以下个股今年内平均跌幅接近21%,大幅跑输其他股价区间的个股表现。

另外,和往年相比,壳价值出现持续快速下降。数据显示,剔除北交所个股后,2017年5月底,沪深两市市值最低的前20只股票,平均市值超过18亿元;2019年5月底下降至10亿元出头;2022年5月底降至5亿元以下。

借壳数量低至个位数

注册制下,借壳重组已经越发没有生存空间,这也是壳价值快速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数据宝统计,2021年至今,只有17家公司披露了借壳相关公告,其中福达合金、中电电机、西藏旅游等7家公司借壳失败。今年以来,只有路畅科技等5家公司披露了借壳预案。

相比往年,借壳案例数量可谓是断崖式下滑。2014年至2016年是借壳高峰期,合计有110多家公司发布借壳预案,其中,2015年是借壳预案公布最密集的年份,合计有48份。2016年有34份借壳预案,2014年有29份预案。

与此同时,借壳上市失败案例占比也在逐年走高。在2021年,共有5家公司宣布借壳失败,完成借壳的A股公司仅有2家。自从2019年以来,借壳失败占比已经连续多年在40%以上。而在2014年至2016年,借壳失败占比均不足30%。

“ST大亨”江湖难再见

曾几何时,几乎在A股每一轮牛熊周期中,牛股最集中必然有借壳重组概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借壳越来越少、退市股越来越多,A股江湖也将越来越难见到专门炒作壳资源的“ST大亨”。

舒逸民、黄木秀等超级牛散是第一批以炒ST股而闻名的个人投资者。数据宝统计,舒逸民是换手最为勤奋的“牛散”之一,历史上仅仅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的个股就累计达39只,其个人资产最高峰时近2亿元(仅统计进入十大流通股东的持股市值)。历史持股数据显示,舒逸民早期热衷炒地产股,但后期偏爱ST股,其最疯狂的时候是在2010年,持有6只股票全为带*ST的重组股。此后舒逸民逐渐消失在股东榜。

成名更早的是有着“ST专业户”之称的黄木秀,2007年至2009年即手握数亿元资金,期间押宝了众多ST股票。和舒逸民一样,近年来黄木秀也早已退出A股江湖。

近几年,有着“ST专业户”之称的超级牛散主要有吴鸣霄、陈庆桃、徐莉蓉等,似乎也在复制着前辈们的炒股生涯。其中陈庆桃在2015年底数亿资金押宝ST股惨遭踩雷,近一年已从A股前十大流通股东榜单中消失。

徐莉蓉今年也踩中两颗大雷,重仓的*ST蓝光和*ST搜特,已经锁定退市,目前其还持有*ST金山、ST信通、*ST华源等多只股票。吴鸣霄似乎也开始退出ST江湖,操盘手法也发生巨大变化,已连续重仓秦川机床、海马汽车两只个股多年。

A股市场生态已发生巨大变化,价值投资正进入历史最好时代,“ST大亨”炒壳暴富时代则渐行渐远,中小投资者们也到了转变投资思路的时刻。

(陈见南 张智博)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A股退市新生态:“新陈代谢”加速 “面值退”渐成主流
证券时报 2024-08-09
近一个月退市新规显威 A股市场加速优胜劣汰
第一财经 2024-06-03
近一个月退市新规显威,A股市场加速优胜劣汰
第一财经 2024-06-03
强化退市监管 A股激浊扬清
中国证券报 2024-05-06
强化退市监管 A股激浊扬清
中国证券报 2024-05-06
年报收官!今年A股已有24家公司锁定退市
中国证券报 2024-05-01
A股市场优胜劣汰加速 年内面值退市公司数量大增
证券日报 2024-04-26
A股退市进行时 资本市场新陈代谢加速
证券日报 2024-03-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