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海上新首钢:从“山”到“海”,涅槃重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5-22 09:46

十余载栉风沐雨,山海作证。

从西山南麓,到渤海之滨,率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首钢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搬迁调整,实现了一场从“山”到“海”的跨越。

曹妃甸昔日的荒凉滩涂上,一座钢铁“梦工厂”迅速崛起。转型升级后的首钢京唐公司点燃创新炉火,锻造“首屈一指的钢”,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海上新首钢,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立下标杆,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首钢京唐公司全景

搬迁升级迎来海阔天空

5月初的一个周末,首钢京唐公司炼钢工郭佳宁如往常一般踏上了从北京市石景山区到唐山市曹妃甸的班车。从石景山区到曹妃甸,全长220公里,班车要开4个小时。12年来,作为首钢“双城大军”的一员,郭佳宁每周都在这条线路上往返,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双城”生活。

10年前,郭佳宁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他从首钢技校毕业进入首钢第二炼钢厂,在炉下工岗位练就肉眼看碳花、看钢样儿的本领,成了班组里的“多面手”,很快越过巡检工和摇炉工的岗位,破格成为一名炼钢操作工。

那会儿的首钢老厂,生产工艺与现在比堪称“原始”——工人们需要顶着扑面的热浪,端起测温枪和取样勺伸进炉口测温取样,哪怕炼钢工练就“火眼金睛”,判断失误的情况也还是时有发生。

而在钢厂之外,企业发展和首都环境、产业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也就是在郭佳宁进厂的2001年,首钢迎来重大转折:北京申奥成功,绿色北京的发展要求让首钢搬迁势在必行。

2005年,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拉开了中国钢铁史上最大规模迁移的序幕。

码头作业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首钢自身也急需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于是将目光投向了有着大型深水港建设条件的曹妃甸。

荒凉的滩涂上,首钢人开启了二次创业,曹妃甸小岛很快崛起一片新钢城。短短3年,错落有致的现代化厂房,自动化的生产设备,花园式厂区,簇新的宿舍楼、餐厅等生活设施,双向四车道的便利交通全部建成。2009年5月,首钢京唐公司1号高炉铁水出炉,首钢在曹妃甸启动试生产。

“从北京到河北,并不是简单的搬迁,设备和工艺全都是新的!”来到首钢京唐后第一次站在300吨大型转炉前,郭佳宁看呆了:这比首钢老厂的210吨转炉大了一圈,5个大型转炉的数量也比老厂多了两个!

新厂房、新设备、新目标。“肉眼看碳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郭佳宁把自己当成了新人,一切从头学起。为了钻透国外钢厂开发的“全三脱”(脱硫、脱磷、脱碳)炼钢技术,他和班组里的老师傅、年轻人一起反复试验,“突击”大半年吃透炼钢新工艺。在主控室里,数十张大屏幕直播着生产现场的每一幅画面。忍受高温炙烤的作业方式已成历史,如今系统已能远程监控操作全部生产流程,真正实现“一键炼钢”。

“首钢搬迁曹妃甸,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异地迁建,而是一次‘脱胎换骨’的产业革命!”首钢京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以搬迁为契机,首钢发展迎来海阔天空的新机遇。

“蝉翼钢”秀出硬核实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拉开大幕。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首钢以引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的探索。

搬迁之前,老首钢主打的产品是“面条”加“裤腰带”,也就是螺纹钢和盘条钢。这种钢材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是很强。而在搬迁之后,经过十余年的科研攻关,首钢京唐已经拥有汽车板、镀锡板等“拳头”产品。

首钢京唐生产管控中心

走进首钢京唐生产现场,炼钢、冷轧等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厚度堪比普通A4纸的钢材源源不断生产出来,最薄的只有0.07毫米。这就是首钢人引以为傲的新名片——蝉翼钢。

薄如蝉翼、光似镜面的蝉翼钢,又被称作“5G钢”,主要用于5G基站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滤波器、集成电路板的制造。

“历经3年攻关科研,我们一直在突破极限,让宽幅‘蝉翼钢’的厚度从0.11毫米降到了0.07毫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首钢京唐公司镀锡板事业部副部长莫志英自豪地说。

10年前,他从另一家知名钢厂辞职,来到了曹妃甸“另起炉灶”。在他看来,这里是最适合钢铁工人发挥聪明才智的“梦工厂”,他下定决心要在新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那时,很多企业都反馈高端超薄钢材“蝉翼钢”需求量大,国外进口产品价格高昂,希望能用上国产钢材。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挑战,摆在了莫志英团队的面前。

首钢京唐三高炉主控室操作人员在认真指挥炼铁生产

蝉翼钢极薄极宽的特性,对生产工艺要求极高,钢质纯净度、厚度、张力控制的轻微波动,都可能导致断带或褶皱。作为“蝉翼钢”全流程研发、生产的负责人,莫志英必须对炼钢、热轧、冷轧等各个主流程的300多个小工序、上千个质量控制点尽在掌握。

“哪怕降低0.01毫米的厚度都非常困难,需要所有生产部门协同努力。”莫志英对此深有体会。在炼钢环节,首钢京唐炼钢转炉全炉碳氧积(衡量钢水洁净度的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生产出230毫米厚、宽度1米的纯净板坯。到了热轧和冷轧工序,板坯在多次轧制、退火中逐渐变薄。去年2月,首钢“蝉翼钢”厚度成功下探至0.07毫米极薄规格,标志着首钢京唐高端产品制造能力再上新台阶。

蝉翼钢明信片

这种新型板材上市后受到国内外新能源车企、通信企业、食品企业的青睐,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蝉翼钢”产品还成功进入文创领域,先后被制成北京冬奥会主题明信片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长城颂》明信片。在今年5月21日联合国设立的第四届“国际茶日”上,“蝉翼钢”制成的艺术茶罐文创产品登上国际舞台,被作为官方礼品赠送世界各国嘉宾。

从一座厂到一座城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时,唯一提到的企业就是首钢,他指出:“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具体行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当年7月,京冀两地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在产业、交通等7方面不断加强协同合作。依托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首钢深度融入协同发展“一盘棋”,加快打造京津产业转移首选地、协同创新新基地、非首都功能疏解新空间,协同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愈发凸显。数据显示,自搬迁调整以来,首钢在河北注册企业81家,资产规模1947亿,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提升。

在首钢的示范效应下,金隅供应链、京能鑫华源智能停车、建工市政钢结构、城建重工新能源汽车等10多家市属企业,以及华润电力、国投港口、中铁十六局盾构等10余家中央企业,以及厦门日上、常青股份、东邦绿建、三一重工等20多家上市及知名民企陆续成功落地曹妃甸并实现投产运营。

曹妃甸港区水深港阔,为国际货轮提供了天然的靠泊条件。来自五湖四海的货船踏浪而来,载满出口钢材的货船起航驶向远方。作为入驻曹妃甸的首家龙头企业,首钢京唐带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到此,与钢铁业下游形成产业链,推动曹妃甸矿石港、原油港、煤炭港等港口群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潮头,勇当先锋。

产业加速聚集的同时,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也在此聚集。

“一开始附近都找不到吃饭的地儿,每天只能在路边三轮车小贩那儿买盒饭吃。”刚到曹妃甸工作时,莫志英每天看着没车、没人、少配套的街道,心理落差很大。现如今,他居住的小区门口就有医院和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生活日渐便捷。随着华北理工大学等高校搬迁到曹妃甸,很多学生毕业后直接到首钢京唐工作,莫志英的团队和高校展开科研项目合作也更加顺畅。

“有产业,有配套,有年轻人。”莫志英真切地感受到曹妃甸这片产城联动宜居之地的日新月异,“大都市有的,如今这里都有。”

从石景山到曹妃甸,新首钢成为“山”与“海”之间一道独特的风景。

百年钢城,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亲历者说

首钢京唐1号高炉炉长范小斌:

首钢搬迁带来人生新机遇

首钢京唐1号高炉炉长范小斌

在首钢京唐公司1号高炉主控室,面对着电脑上实时更新的生产曲线画面,炼铁作业部炼铁一作业区首席作业长范小斌凝神屏息,密切关注着炉况走势的每个参数。

早在2008年3月,范小斌就成为第一批从老首钢来到曹妃甸的技术工人,崭新的工作环境下,他迅速成长为1号高炉的炉长。

2004年8月,钢铁冶金专业毕业的范小斌在首钢当上了炉前工。他所在的五号炉于2005年6月最先停产;2008年1月,他新岗位所在的四号炉也熄火。

熟悉的厂房和设备逐一停产,范小斌内心有失落有不舍,也萌生出大干一场的决心。职工分流方案出炉,他面临人生中一道关键的选择题:是去条件已经成熟、环境更好的首秦公司或首钢迁安公司,还是去待建设、但未来前景广阔的首钢京唐公司?他没有犹豫,选择了后者:“年轻人就要开拓天地,去曹妃甸参与新公司建设能有更大作为!”

虽然有准备,但满腔热血的他第一次踏上曹妃甸的地面时,心里还是凉了半截——这片荒地上连植被都少见,一阵风吹过便飞沙走石,沙子钻进了发缝和耳朵。“除了我们,别的活物都见不了几只!”同事们打趣说。

开荒的难度,超乎想象,但是一批批首钢人咬牙坚持下来了。成果,也超乎想象,这里建起了当时国内首屈一指、容量高达5500立方米的1号、2号高炉。范小斌一边见证高炉的崛起,一边跟随老师傅日以继夜地学习高炉操作流程。

2009年5月21日——范小斌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京唐公司1号高炉顺利点火开炉。“国内最大的高炉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首钢人自主设计、建设世界最先进的高炉顺利投产了!”自豪感满溢的他感慨。当高炉铁水第一次流淌出来时,出铁平台上传来阵阵欢呼声,鏖战好几个月的工人们相互拥抱,那天的泪水,是甜的。

三座高炉

15年来,范小斌见证了曹妃甸日新月异的变化,身边很多北京职工都在这里安居乐业,他也在这里买了房。孩子放寒暑假时,一家人就会来到曹妃甸住上一段时间。孩子尤其喜欢这里的夏天,不仅气候凉爽风景美,还能吃到美味的海鲜。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让曹妃甸当地居民获得感不断提升,也为来此工作的人带来了新机遇。范小斌将和团队继续守护好1号高炉的平稳运行,力保各项指标保持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水平。

协同示范

在疏解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9年来,北京自觉把首都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在京津冀协同联动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继首钢搬迁后,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疏存量的同时,北京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修订实施新版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2.44万件。

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的“减法”换来高质量发展的“加法”。2014年以来,北京科技、商务、文化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40%提升至2022年的65.6%;累计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近6000个;利用拆违腾退土地实施“留白增绿”8500多公顷。2021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30.1%。在精选“菜心”的过程中,北京突出高端领域、关键环节,培育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协同发展,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2021年,北京企业对“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投资次数分别是2015年的2.4倍、2.2倍、2.1倍,三个圈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4成。未来,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支撑下,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将加快构建。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小学生走进海淀大悦城工地,从“空中”俯瞰建设全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5-31
临近高考!考生答题要注意这些问题
北京考试报 2023-05-30
近年来最大规模!北京举办2023台生专场招聘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5-27
60万米高空看京津冀 | 千载运河贯南北,京冀美景一水牵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5-27
北京中小学生科技创客活动获奖名单公布,有你的同学和老师吗?
首都教育 2023-05-26
小角落藏大学问!这所小学焕活学生自主学习新样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5-26
6年如何崛起一座新“村”?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给出答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5-26
2023年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网球比赛落下帷幕
京报体育 2023-05-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