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赏读|汪曾祺,他的笔下有人味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3-05-21 11:00

26年前的今天,汪曾祺先生离开了我们。

如今,汪曾祺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他还被视作“边缘作家”,即便是在他的故乡高邮,知道他的人也不多。那时他最“响亮”的头衔或许就是《沙家浜》的主要创作者。

今天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汪曾祺的文字中透露着一颗热爱生活的素朴之心,他用雅致、细腻的语言,打动了无数“汪迷”,他笔下的美食,以独特的魅力,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化之间的距离拉得最近。在这个初夏已至的季节,我们一起来品读汪曾祺笔下的烟火气与书卷气,怀念他带给我们的“向真向善”的生活追求。

汪曾祺早年是一名“边缘作家”,20世纪90年代后才渐渐受到关注,客观分析个中原由或许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他百分之九十的散文、小说,都是在60岁之后写成的。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在汪曾祺的身上并不适用。但这却并不影响他作品在今天的影响力。在汪曾祺去世后的这二十几年中,他的作品被编成小说、美食、游记……虽然单本印量都算不上大,但一直有新书出版,长销就说明,读者们正在走进汪曾祺书写的人间草木。

很多人对汪曾祺的喜爱,往往始于他笔下的吃食。

汪曾祺一生辗转于很多城市,从故乡高邮到西南联大,无论是在香港、上海、武汉还是在张家口、北京,可以说,他走到哪里,他对“吃”的关注就到哪里。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做饭》

汪曾祺曾在散文《自报家门》里说,他出生在一个旧式地主家庭,祖父汪嘉勋中过拔贡,八股文写得特别好,虽然家业不小,但生活节俭,“一个咸鸭蛋能喝两顿酒”。这里在回忆祖父时提及的咸鸭蛋,也成为汪曾祺笔下的名篇。

《端午的鸭蛋》

(节选)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因为来往于饮食习惯迥异的不同城市和地区,与各类食物近距离接触,汪曾祺笔下那些看似寻常的吃食常常被他认认真真描写的触目可亲。

《食豆饮水斋闲笔》

(节选)

我们那里,夏天,家家都要吃几次炒毛豆,加青辣椒。中秋节煮毛豆供月,带壳煮。我父亲会做一种毛豆:毛豆剥出粒,与小青椒(不切)同煮,加酱油、糖,候豆熟收汤,摊在筛子里晾至半干,豆皮起皱,收入小坛。下酒甚妙,做一次可以吃几天。

……

黄豆对中国人最大的贡献是能做豆腐及各种豆制品。如果没有豆腐,中国人的生活将会缺一大块,和尚、尼姑、素菜馆的大师傅就通通“没戏”了。素菜除了冬菇、口蘑、金针、木耳、冬笋、竹笋,主要是靠豆腐、豆制品。素这个,素那个,只是豆制品变出的花样而已。关于豆腐,应另写专文,此不及。

……

绿豆性凉,夏天喝绿豆汤、绿豆粥、绿豆水饭,可祛暑。

绿豆的最大用途是做粉丝。粉丝好像是中国的特产。外国名之曰玻璃面条。常见的粉丝的吃法是下在汤里。华侨很爱吃粉丝,大概这会引起他们的故国之思。

……

绿豆轧的面条叫“杂面”。《红楼梦》里尤三姐说:“咱们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或说杂面要下羊肉汤里,清水下杂面是说没有吃头的。

……

凉粉以川北凉粉为最好,是豌豆粉,颜色是黄的。川北凉粉放很多油辣椒,吃时嘴里要嘘嘘出气。

广东人爱吃绿豆沙。昆明正义路南头近金碧路处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绿豆沙、芝麻糊和番薯糖水。绿豆沙、芝麻糊都好吃,番薯糖水则没有多大意思。

绿豆糕以昆明的吉庆祥和苏州采芝斋最好,油重,且加了玫瑰花。北京的绿豆糕不加油,是干的,吃起来噎人。

……

汪曾祺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用带着生机的质朴深深打动人心,即使在他人生失意之时,这样的文字也没有失去力量。

“我在香港时全像一根落在泥水里的鸡毛。没有话说,我沾湿了,弄脏了,不成样子。忧郁,一种毫无意义的忧郁。我一定非常丑,我脸上线条零乱芜杂,我动作萎靡鄙陋,我不跟人说话,我若一开口一定不知所云!我真不知道我怎么把自己糟蹋到这种地步。是的,我穷,我口袋里钱少得我要不时摸一摸它,我随时害怕万一摔了一跤把人家橱窗打破了怎么办……

但我穷的不只是钱,我失去我的圆光了。我整天蹲在一家老旧的栈房里,感情麻木,思想混沌,揩揩这个天空吧,抽去电车轨,把这些招牌摘去,叫这些人走路从容些,请一批音乐家来教小贩唱歌,不要尽他们直着脖子叫。而浑浊的海水拍过来,拍过来。”

——《风景》

那时,年轻的汪曾祺离开昆明,到了香港、上海,由于找不到工作,又在战火中与家人离散,一度想自杀。在人生迷惘之际,恩师沈从文去信大骂他一顿:“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可以说,沈从文对这位学生十分欣赏并始终怀有期许,即使在病榻上,沈从文也曾给汪曾祺一口气写了封长达12页的信,鼓励他,“你应当始终保持用笔的愿望和信心!你懂得如何用笔写人写事,你不仅是有这种才能,而且有这种理解。在许多问题上,理解有时其实还比才能重要。”

无论是美文,还是美食,汪曾祺都用他纯净温情的心境,为这个世界创造和留下了值得人们弥久怀念的美和醇厚、回味悠长的韵味。

立夏已过,小满将至,随着时节流转,此时的光景愈发有了夏天的模样。在汪曾祺的笔下,夏天是有趣的,是温情但不炎热的,充满了凉丝丝的回忆。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令人心动的《夏天》。

《夏天》

(节选)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尖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随笔|施行:忆高邮——我心中的思念
汪迷部落 2024-09-06
散文|杨文利:印象汪曾祺
汪迷部落 2024-07-27
生活|沾汪老的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1
专栏|面具后的汪曾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2
专栏|面具后的汪曾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2
散文|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作家联盟 2024-06-10
写作|王蓉蓉:当《人间草木》遇上《我的阿勒泰》
汪迷部落 2024-06-04
散文|葛国顺:我们向汪曾祺学什么?
运河儿女 2024-04-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