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粮食产后减损离不开法治和技术双轮驱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9 15:47

立夏后万物蓬勃生长,一幅幅“科技农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中原粮仓,无人机飞过大田,“一喷三防”作业忙,麦苗茁壮生长;赣南大地,高速插秧机来回穿梭,稻田一片新绿;东北黑土地,“田保姆”推广保护性耕作、北斗导航作业,豆种入土扎根……新农机驰骋、新品种落地、新农艺见效,农业生产一线激荡新动能,让大国粮仓的支撑保障越来越坚实。

一麦一稻,惜之爱之——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严重,粮食行业“产后护理”空间巨大。据媒体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根据测算,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加工等产后环节损失量每年在700亿斤以上,接近粮食大省吉林全年粮食产量。“一年损失一个吉林”,主要是农户储粮、粮油加工等环节损失较为集中,粮食流通个别环节损失率高。

节约粮食,“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今年夏收粮食增产已成定局,但增产不能忘节约,要像抓粮食增产一样抓好粮食节约。早在2021年底,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要求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链条各个环节共同发力推进节粮减损。这将有助于推动粮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变革,形成节粮减损的社会风尚.

“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依赖的是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其中既包括基于要素投入、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有形粮田’,也包括基于技术进步、实现增产保质减损的‘无形粮田’,建议坚持节粮减损科技自主创新,提升无形粮田质量。”此前,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提出如上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粮食产后减损涉及诸多方面,需要凝聚形成跨部门、跨体系、跨区域的资金、政策合力,才能有效推动降低粮食产后损失。现在每年粮食产后损失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在当前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粮食减损尤为重要。

此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出《关于创新举措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深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着力推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大家熟知的餐桌上的浪费相比,粮食在端上餐桌之前的损失更易被忽视。。

当前粮食安全潜在风险仍存,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乃当务之急。对于杜绝餐饮粮食浪费以及节粮减损等问题,应加强法制建设,将节粮减损纳入拟议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推进的机制。在提高设施水平、强化技术攻关同时,加强宣传引导,普及节粮知识,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氛围。

节粮减损应呼吁全民参与,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呼吁阶段,必须以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和粮食加工减损为关键,提高科学储粮和加工水平。一方面,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帮助农户解决收粮、储粮、降水、干燥等问题,通过社会化服务,有效推动节粮减损。另一方面,对于交通方便的平原粮食主产区,可以积极探索农村集约化储粮途径,包括建立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开展粮食储存服务,从加工环节要效益,为此,国有粮食企业可提供技术指导。

我国粮食产后减损任重道远,节粮减损与提高粮食生产量同等重要,节粮减损相当于开发“无形良田”,节省了耕地和水资源,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当前粮食产后减损机制,是解决粮食安全时代之问的一道必答题。认真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健全完善“产购储加销”及多部门协同机制,大力实施全链条、多环节、系统化节粮减损,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减损实现农户增产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刻不容缓。

文/吴学安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节约减损促粮食产业绿色转型
经济日报 2024-08-15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
中新网 2023-11-23
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经济日报 2023-09-11
有效整治粮食“跑冒滴漏”
经济日报 2023-05-25
科学储粮有利增产保增收
经济日报 2022-12-08
经济日报:科学储粮有利增产保增收
经济日报 2022-12-08
机收减损工艺改造、产业链延伸 我国粮食全链条减损取得积极进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1-30
各地多环节“节粮减损” 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央视新闻 2022-10-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