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艺术|停留在边缘的目光:迈克尔·卡米尔与中世纪艺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3 21:00

如果将埃菲尔铁塔上俯瞰到的巴黎城景比作人们心目中正统的中世纪艺术史研究,迈克尔·卡米尔(Michael Camille)的《边缘图像:中世纪艺术的边际》(以下简称《边缘图像》)就是巴黎圣母院外墙上滴水兽眼中的巴黎(图1)。这是一个陌生而有趣的视角,卡米尔的目光依次停留在手抄本上的边缘图像、修道院中的柱头雕刻、中世纪大教堂上的滴水兽、宫廷和中世纪巴黎城市中的边缘人群,从抄本、雕刻、建筑和城市等多个层面,为我们展现了中世纪艺术中的另一面——世俗与戏谑的边缘状态。这既是卡米尔停留在边缘的目光,也是他从边缘望向中心的视野。

图1 从巴黎圣母院的边缘看向塞纳河和埃菲尔铁塔

一、 停留在边缘的目光

“看到”并不等于“看见”,法国艺术史家达尼埃尔·阿拉斯的著作《我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强调的就是这一重观看上的差异。在一幅《天使报喜》中,阿拉斯别出心裁地将目光停留在画面的边缘,看到了一只缓缓爬行的蜗牛。它体格硕大、异于常态,出现在画面里的想象空间和观者所处的真实空间之间的边缘地带,和远处天空中的神保持着微妙的呼应。在错觉主义和透视法兴起之前,边缘图像的存在有赖于更加复杂的语境,而卡米尔就将目光停留在了中世纪抄本的边缘处。

正如《边缘图像》封面(图2)所示,抄本边缘处的一只狐狸探出头来,驮着一只正在敲鼓的猴子,向作者、译者和校译者的名字走来。这幅单页的全貌被隐藏在外封之下,选自《格雷—费茨派恩时祷书》(图3),可能是1308年之前为一对新人订制的新婚贺礼。在这张比A4纸还小的页面上,基督受难和各种怪兽、动物、植物发生了奇妙的并置,仿佛是一幅完成于14世纪初叶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如果只是看个热闹,那就要错过太多东西了。单页右下角处面庞长在两腿之间的怪物,名叫格里卢,在古典时期曾具有辟邪的神力,但在中世纪变成了肉体欲望的象征。它正一脸愤怒地望向右侧裹着面纱的女子,上方写着一行字:“我的眼睛因愤怒而困扰”。

这里,边缘图像似乎与文本保持着某种呼应。而在中世纪,人们对视觉的理解和我们不同:它可以变成一种武器,而这名女子正是用目光击退了这头毛绒绒的怪物。

图2 《边缘图像》中文译本封面

图3 基督受难与“怒视”,《格雷-费茨派恩时祷书》,费茨威廉博物馆,剑桥,MS 242号抄本第55v页

卡米尔将这一类边缘图像的诞生归于画师对文本的“阅读”,乃至有意识的误读,充分发掘了中世纪艺术家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这只是众多边缘图像被创作出来的一重动因:卡米尔还在书中对它的起源、范本与反范本、双关语、自然主义与唯名主义进行了解读,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图像世界。

二、中世纪艺术中的多重边缘

卡米尔的思维是立体的,他对边缘图像的关注不仅限于平面的抄本,还扩展到了立体的空间里。在夜晚仰视巴黎圣母院一侧,我们会得到一种与庄严和谐的西立面完全不同的观感。一个个怪兽纷纷探出头来,散发出令人畏惧的气息。这是用于排水的滴水兽:它们不仅为理性的哥特式建筑带来了强烈的感性氛围,并且将教堂内部的神圣空间和外部的世俗空间分隔开来,就像传说中守护圣物和圣殿的恶龙猛兽。它们并不具备确切的归处,而是以一种微妙的“中间存在”(In - Between),镇守着教堂的边缘。

边缘图像还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在短暂的生命中,迈克尔·卡米尔一共出版了7部著作,而《边缘图像》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在1989年出版的首部著作《哥特式偶像:中世纪艺术中的意识形态和图像制作》中,卡米尔已经开始关注中世纪边缘群体的情感与诉求;在《哥特艺术:辉煌的视像》中,他带领我们穿越到中世纪的知识与视野之中;在《死亡的大师:插画师皮埃尔·雷米埃死气沉沉的艺术》中,他重新发掘了一位边缘化的法国艺术家;在《羊皮纸上的镜像:<鲁特莱尔诗篇>与中世纪英格兰的制造》中,他关注农民劳作和怪兽场景的内在一致性;《中世纪爱的艺术:欲望的客体与主体》和《巴黎圣母院的滴水兽:中世纪崇拜与现代性的怪兽》则扩展了《边缘图像》中宫廷和大教堂的边缘。

漫长的中世纪并不“黑暗”,在特定的区域和时间里,边缘图像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区别于中心的另一重光彩。通过具体的图像解读,卡米尔揭示了中世纪艺术中心与边缘、神圣与世俗、庄严与戏谑的并存。这不仅是对米哈伊尔·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一次回应,也是卡米尔自己对中世纪艺术作出的注解和调侃。

三、照亮中世纪艺术史

卡米尔将终生的研究热情和学术洞见献给了中世纪艺术,就像在昏暗的地下室里点燃了一抹烛光。借助《边缘图像》,我们能够看清原本被笼罩在黑暗里的轮廓,就像绕到了月球背面,看见中世纪艺术常常被忽视的另一面。

虽然卡米尔对边缘图像的讨论根植于中世纪的总体语境,但它可以被视作一种普遍性的方法和视角,帮助我们在观看一件作品或感受一处空间时,调整自己目光的焦点,关注中心和主流外被忽视的细节。这是一种跳脱出中心、又游离于边际的目光。它不仅可以面向一页抄本、一幅绘画、一扇屏风,还可以扩展到一座建筑乃至整个城市里。卡米尔在前言结尾处曾真诚希望,《边缘图像》能够激发读者的阐释、补充和质疑,甚至可以在页边留下一两条涂鸦。这种目光和思考的不断叠加推动了知识的传承和边际的扩展,人类文明的链条也由此继续延伸。

文/刘夏凌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6座莫高窟经典洞窟一次看齐:“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在上海开幕
解放日报 2024-09-20
新知|这本美食版《寂静的春天》,带你探寻人类饮食的过去与未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7
马可·波罗们的传奇之旅—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北青艺评 2024-08-10
赏读|回顾中世纪环北海一带的人文历史 重释北海对欧洲及现代世界的影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6
艺术|22堂大师电影课,22份书影音清单 一本书读懂老塔的流亡与自由、毒舌与真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9
赏读|梦二与现代日本艺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2
赏读|虽然一次次书写流亡,萨义德却是一个有根的人,在想象中扎根巴勒斯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0
赏读|这本书的确打破了虚假新闻意义上若干与勃朗特故事相关的“迷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