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清华团队《科学》发文 揭示星系外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5 20:28

日前,清华大学天文系团队通过全波段数据,直接探测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围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证实了重元素丰度较高的“循环内流”是驱动星系恒星形成的关键,为理解星系“生态系统”及星系演化迈出重要一步。这一研究成果5月5日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科学》期刊。

星系吸积星系外气体形成恒星的详细过程,一直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热点。近期公布的美国未来十年天体物理规划中,特别将“宇宙生态系统”作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的一个关键是大质量星系形成演化的机制问题。理论认为,对于大质量星系而言,由于其本身巨大的引力势能,导致物质在塌缩过程中被激波加热,使流入星系的气体具有很高的温度,无法有效冷却,从而不能顺利聚在一起、形成恒星。然而,这一理论与新的观测相悖,因为在非常早期的宇宙中,已发现有的大质量星系内部也正在剧烈地形成恒星。这也就意味着,人们还没有充分理解气体流入星系的详细过程,流入的气体又是如何驱动恒星形成过程也未被揭示。

为揭开这一谜题,清华大学的蔡峥教授团队利用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凯克”,对距今110亿年的一个巨大的气体星云进行了观测,并利用其先进的成像光谱仪——“宇宙网成像器”,团队成功探测到了星系周围气体的氢元素以及多种重元素辐射,并进一步估计出重元素的大尺度空间分布。这也意味着在宇宙早期,星系周围气体已经富含重元素。

通过进一步的光谱和数值模拟分析,蔡峥教授团队发现,这些富含重元素的电离气体,极为可能是早先被星系中心的活动星系核喷射到星系周围,通过复合辐射、禁戒跃迁辐射等过程冷却下来,在引力和环境角动量共同作用下,重新回流入星系,形成“循环冷气体流”。对观测到的气体动力学建模进一步表明,循环气体流是朝星系流入的,可以促进和维持恒星形成活动。

本次发现对星系如何与大尺度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提供了清晰的图景,表明“循环气体流”是驱动早期宇宙大质量星系形成的重要机制。该发现为理解星系生态系统、星系形成和演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未来,结合更大口径、更大视场的光谱巡天望远镜(例如清华大学正在筹备的MUST巡天望远镜),人类有望揭示星系中恒星形成的全貌。

气体进入星系细节,揭开大质量星系恒星形成之谜

气体的内流与循环内流和星系形成紧密相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韦伯望远镜观测到久远的“由内而外”生长星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12
韦伯望远镜观测到久远的“由内而外”生长星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12
我科学家取得超新星爆炸研究新突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04
我国科学家取得超新星爆炸研究新突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04
强磁风助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生长
科技日报 2024-06-26
新知|韦布望远镜观测到最古老“死亡”星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0
揭示星系形成演化迈出重要一步 清华大学发布最新天文观测成果
央视新闻 2023-05-05
我科学家观测结果证明:“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假设不成立
光明日报 2023-01-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