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持牌消金公司2022业绩盘点:“马太效应”显现 综合能力或成突围关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6 14:44

从2010年启动试点,到2014年高速发展,再到2017年监管持续强化,消费金融公司逐渐步入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稳健经营时代。

近期,多家持牌消金公司陆续披露了2022年年报。从已公布数据来看,多数机构取得了稳定业绩增长,不过同比增幅却出现了下滑。同时,消金公司业绩两极分化情况较为明显,招联消金、马上消金、兴业消金在总资产、营收规模、净利润方面均在前列。

“消金公司业绩呈现‘马太效应’。”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对北青金融表示,在消费意愿减弱、监管加强、利率下调等因素下,头部消金公司的股东能力、风控技术和品牌知名度等综合能力都具备优势,未来行业两极分化现象或将加剧。

“马太效应”逐渐显现

过去一年,国内消费信贷规模整体增速放缓。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以个人消费类贷款为代表的新增居民短期贷款同比少增0.76万亿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告诉北青金融,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不乐观,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场景均受压制,消费市场整体低迷,能够转化为消费信贷的可选消费品尤其受到冲击。

反映在消金公司业绩方面,2022年,招联消金总资产为1643.46亿元,同比增幅9.79%。兴业消金和马上消金紧随其后,总资产为762.97亿元和665.1亿元,同比增幅23.48%和8.87%。尾部公司如晋商消金、宁银消金,总资产分别为85.88亿元和81.45亿元。

在营收规模上,排名前三甲的机构分别为招联消金(175.01亿元)、马上消金(135.3亿元)和兴业消金(101.15亿元),均在百亿元阵营,同比增幅分别为9.84%、14.48%和20.54%。尾部消金公司营收规模则低于10亿元,两极分化较为明显。

王蓬博指出,受疫情影响和消费抑制,消金公司营收整体增速下降。同时,头部和尾部公司差距分化明显。由于头部消金公司受益于更好的资金成本、风控能力和品牌效应,腰部和尾部公司想要超越更加困难。

净利润方面,2022年,招联消金、兴业消金、马上消金同样位列前三,数字分别为33.29亿元、24.93亿元、17.88亿元,同比增速为8.68%、11.79%和29.34%。蚂蚁消金以8.4亿元净利润跻身第四,实现扭亏为盈。北银消金、晋商消金、宁银消金、小米消金、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净利润均低于1亿元。

对此,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认为,伴随线上流量竞争的日益激烈等因素,消费金融获客成本较往年有了提升,但转化却不尽如人意。此外,逾期上升也会侵蚀到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润,使得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净利润指标相较往年有所减少。

值得关注的是,前四家消金公司净利润之和达到84.5亿元,约占17家已公布净利润指标消金公司的77.65%。其余腰部、尾部公司净利润分化较大,例如小米消金利润增速达到194.57%,中邮消金净利润则下跌63.95%。

“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系等各种‘派系’中以银行系实力最为强劲,‘马太效应’加剧,这对中小规模的消金机构带来了不小考验。”苏筱芮表示。

合规强化 机会尚在

2017年以来,中国针对消费金融行业以及相关市场主体,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

例如2020年7月,《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发布,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11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明确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在注册资本、控股股东、互联网平台等方面应符合的条件。

王蓬博表示,从行业角度来看,(消金)牌照审批在收窄,行业并购增加。同时,由于融资渠道和杠杆率限制,补充注册资本金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对于持牌消金公司是利好。

除了监管层面要求,政策鼓励消费也为持牌消金公司带来了机会。

2022年12月,中央发文《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2023年1月,银保监会在会议中强调,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做好对投资的融资保障,支持社会领域加快补短板。

中泰证券戴志峰团队在4月14日发布的研报中提到,下阶段预计将在严控风险情况下,继续增加对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做好重点领域融资保障。

上述研报认为,消费程缓慢复苏但有分化,居民收入、就业预期仍要持续提振,需要长期改善,消费信贷有望成为刺激消费组合拳中的重要一环。除 2017 年外,国内狭义消费贷款与社零基本程同向变化。2023年,新增狭义消费贷预计约1.4万亿。

“伴随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和各地‘拼经济’政策加码,消费金融得到激励,消金公司业绩或可局部改善,但回归至数年前的高速增长阶段可能性不大。”金天表示。

机会同样伴随着挑战,金天坦言,在现有的市场容量下,考虑到资本补充能力、数字化转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持牌消金公司的业绩表现仍将继续分化,中尾部机构仍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多数消金公司自身流量获取能力有限,对助贷平台依赖较大,建议机构在自营业务和内容方面加大投入,做好线上渠道建设提升引流能力,早日建立独立自主的风控模型,开启数字化转型战略。”王蓬博补充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范辉 曹妍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盘点消金公司2023年业绩:建信成唯一亏损,有企业“反向讨薪”4800元
中新经纬 2024-05-14
保险资管行业马太效应明显 九家公司净利润占比超八成
中国证券报 2024-05-11
41家寿险公司合计净利超1400亿元 行业马太效应依旧显著
证券日报 2023-11-04
贵州茅台提价背后: 白酒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证券时报 2023-11-03
消金江湖变局:马太效应持续 多家公司股权变更、资本扩张
第一财经 2023-09-19
消金公司扩容至31家,大行系消金如何破局?
​第一财经 2023-06-02
消费金融行业2022年业绩排排坐!招联消金净利润四连冠,蚂蚁消金实现“逆袭”
界面新闻 2023-05-06
拆解上市车企年报:“马太效应”凸显 盈利能力两极分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4-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