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夜读|告别控制欲,才能好好相处
有书 2023-04-24 22:00

海明威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人生在世,我们存在于各样的关系里,相互建立、生长和维系。

好的关系,大多离不开用心经营,及时给予对方支撑和滋养,不过多干涉,也不要求太多。

感情,易遇不易守。

若想长久下去,就要告别控制欲、牺牲感和猜忌心。

如此,才能好好相处,亲疏有度。

夫妻关系里,告别控制欲

《世界很喧嚣,做自己就好》一书中,讲到一对夫妻的经历:

十几年前,妻子因为老公总是不配合自己教育子女,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经过单独谈话,心理医生告诉她:

“我见完你们两个人之后,发现你老公一点儿问题都没有,都是你的错。”

多年后,当妻子跟老公谈起这件事时,问:“当年那个心理医生跟你说的是什么?”

老公笑呵呵地答:“他跟我说的,和跟你说的,是同一句话。”

生活里,我们大多都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有问题的是另一方。

头脑中始终有一套关于伴侣应该“如何如何”的假设,一股脑把“我认为”、“我觉得”的想法强加给对方。

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对方去改变,却忽略了别人的处境和想法。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曾提过这样一个问题:

当我们要求对方改变时,我们究竟在要求什么?

他分析:有时候,我们想改变的,不只是对方的行为,还有对方的想法、状态乃至这个人本身。

这会进一步挤压关系的空间,导致夫妻关系的纠缠。

长期下来,这种要求和服从会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

导致原本和谐的关系,渐渐变得疲惫、无趣,整个家里也失去生机。

与其这样,不如先试着调整自己,适当“妥协”。

不去纠结一定要按照谁的标准来生活,而是能够相互理解,用商量化解分歧,以让步解决矛盾。

伯特·海灵格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人生在世,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若事事都想触及对方,把交往的细枝末节控制得严丝合缝,就会把关系推向危险的境地。

因为,不留空隙的感情,很容易失去弹性,崩溃断裂。

要记得,想要关系长久,就要给予对方适当的空间。

不过多干涉,也不过分控制,守好边界,把握好分寸。

亲子关系中,摆脱牺牲感

前段时间,《荒野会谈》节目中,谈到原生家庭的话题时,李雪琴说:“当下,很多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里面,牺牲感都特别重。最基础的包括,这排骨给你吃,我嗦一嗦那杆;这鱼最好的地方都给你,我吃那刺多的鱼尾巴。可是,明明这条鱼很大,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不好那一部分,反复强调自己的‘付出’?”

正因为这样,李雪琴长大之后,和妈妈达成了一个共识:

我们都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为了让对方的生活更好,先牺牲自己的生活。

深以为然。

到了一定年纪,会发现,身边的很多父母,都特别喜欢营造这种“牺牲感”的氛围。

有一次,在楼下的咖啡馆遇到朋友小慧。

因为带孩子的问题,她被妈妈的“付出”压得喘不过气。

原来,小慧的妈妈每天早晨5点起床,提前2个小时准备早餐,但其实,早半个小时就可以;

老人家还经常把“孤独”放在嘴边,张口闭口就是“为了帮你带孩子离开老姐妹、和老伴分居”、“为了让这个家过好,又出力又出钱”……

每次有分歧,小慧都会很自责:

妈妈已经付出了这么多,自己再有不满,就太不懂事。

时间久了,小慧的情绪面临崩溃。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一切都为了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

让他背负这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很多时候,父母的帮助和给予,孩子很感激。

只是,当这种“无私”变成了牺牲,就会过于厚重。

反而成了束缚和压力,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和疏离。

因为它已经化为另一种“期待”,希望接受的一方可以看到自己的给予,得到反馈和回报。

看到一句话:“成熟的爱的标志,是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要记得,想要相处自然长久,就不要过于强调自己的付出。

润物细无声,彼此才能平等自由,心存敬意。

朋友相处中,戒掉猜忌心

父亲曾和我讲过,他们发小之间的故事:

前些年,郑叔买了新房准备装修,便找到在建材市场经营瓷砖店的李叔帮忙。

李叔说随便选,看好哪个说一声,直接给他送到家。

后来,因为安装柜子少了零件,郑叔到市场去买。

正巧在其他的瓷砖店里,看到了自己选的那款样式。

一问价格,单是每块就比郑叔家的便宜30元,全算下来差了近5千块钱。

郑叔气愤地和妻子抱怨:“你说这老李也太不讲究了,咱这几十年的交情了,非要赚我这几千块钱吗?

这人是不能处了!”

后来,郑叔搬家,李叔特地带了好酒来庆祝,没想到郑叔直接把他推了出去:“你这朋友我攀不起,拿着你的酒,爱找谁喝找谁喝去吧!”

李叔不明所以,但郑叔的此般态度,也让他难受至极。

就这样,几十年的老友情谊,因为一块瓷砖,分崩离析。

可现实情况却是,李叔确实没赚一分钱。

郑叔看到的瓷砖只是和自己选的样式一样,产地和用料完全不同。

他对李叔的误会,都只是源于自己的猜忌,没有任何依据。

现实里,这种以自己的想法判断他人行为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中提到的“投射效应”。

而一旦落入这样的陷阱,就会形成惯性,越来越难去相信别人。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拥有信任会让彼此关系更近一步。

而缺乏信任,哪怕感情再好,关系再近,都只能走一程,走不了一生。”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经不起揣测和猜忌。

就像钉在板上的钉子,即便拔出来,洞孔也依旧在。

这样的伤害,或许会随着时间得到和解,但也无法再回到从前。

余秋雨曾说:“长久的朋友,不是一时的玩伴,也不是人脉,它不为任何功利的原因而存在。”

要记得,想要关系长期维系,就要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

不怀疑,不猜忌,好好经营,好好珍惜。

作家苏岑说:“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谁都不想再取悦了。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

人近中年,快乐难寻,相处舒适不累的人更是难遇。

无论父母、爱人还是孩子、朋友,与之相处,都要留有合适的距离。

不试图控制,也不刻意“牺牲”,彼此独立,互相信任。

予人痛快,也予己自由。

文 | 有书刘小畅&艾晴

来源:有书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夜读|细节里藏着所有的答案
念念沐心 2024-05-29
夜读|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念念沐心 2023-12-03
夜读|不计较得失,感情才能长久
有书 2023-11-16
夜读|靠谱的人,才能更快走向成功
有书 2023-10-25
夜读|用心经营感情,才能携手一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