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青睐·寻访|中轴线寻访之景山 青山前,皇殿后,今日登高醉几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4 14:00

青睐·中轴线寻访②

编者按:3月以来,跟随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脚步,“青睐”策划推出了“北京中轴线深度寻访”系列活动。根据最新公开的北京中轴线遗产“全景图”,邀请专家带队,与读者一起深入寻访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中轴线遗产保护区域,以及中轴线遗产缓冲区域。

通过“中轴线深度寻访”系列活动的实地走读,我们与广大读者一起探索“旷千古之希逢,超万代之奇观”的北京中轴线,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故事,深切体会北京这座举世瞩目的古都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

3月26日上午,“青睐·北京中轴线深度寻访”第二站开启,“青睐”会员准时在景山公园西门内集合。嘉宾夏凡早早到达,他根据现场客流量做出先上山、再下山的反向路线调整。后来发现,这样错峰寻访,避开了大队游客和拥堵的山顶,使这次走读得到充分收获。

早春的阳光明媚温煦,微风拂过,令人心情畅快。站在钻出嫩芽的大树下,夏凡的开场白十分有趣,他介绍说景山公园原来有非常森严的“门禁系统”,把景山分割为前山、后山两个区域,这套“门禁系统”以山里左门、山里右门为界,前山是景山区域,后山是以寿皇殿建筑群为中心的宫殿区域。

“我们脚下所站的西门北侧区域叫苏州巷,是从清代才被开辟成为京剧外学的训练基地。清代帝王大多比较爱看戏,比如乾隆不仅建了大量戏楼,而且将戏曲演出融入到各种皇家庆典以及时令节气的仪式中,这也直接促成了‘徽班进京’,并开启了京剧20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到晚清时,慈禧也喜欢看戏,而且非常专业,哪唱错了她都会在诏书上做点评。当时演戏的人员,一部分是宫里的太监,叫‘内学’,另一部分是来自南方的艺术水平很高的民间艺人,叫‘外学’。于是景山这个区域便被开辟出来成为皇家戏曲训练中心。如果200多年前我们来到这,一进门,有吊嗓子的,有压腿的,眼前全是学戏的场景,那可是相当热闹。”

“煤山”的称呼仅是虚言景山并非真埋有煤

在山脚下站定开讲,夏凡介绍说景山的名字很多,元代叫青山,明代叫万岁山,在清代改称景山, “当时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写下旅行日记,其中就有对‘青山’的描述:山上栽着美丽的常青树,皇帝陛下一旦知道哪里有一株好看的树,无论树多大多重,他都命令人将它连根带土拔起,也要用大象运到这座山上栽种。这座山上树木四季常青,因此得名‘青山’。”

明代开始,这座山加高加阔,所需土石从哪来的?有会员回答说“挖护城河的土”,夏凡点头称对,接着指出,“但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开挖南海的土石方也堆积到这个山,使整座山体树木葱郁,鹿鹤成群,并更名为‘万岁山’。”

到了清代,万岁山又被改称“景山”,取自诗经的“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夏凡强调说清代对景山最大的改变是乾隆时期对于山后寿皇殿的重建以及在山顶增设五亭,由此形成了今日景山的样貌格局。

美丽的景山还有一个称呼是“煤山”,明万历年间沈德符撰《野获编》中载:“俗所谓煤山者,本万岁山……相传其下,皆聚石炭(煤的古称),必备闭城不虞之用者”。后来明人刘若愚《酌中志》中反驳道:“如靠此一堆土而妄指为煤,岂不临危误事哉!”此外曾任明代京师西城指挥使的蒋一葵也曾说:“万岁山高耸明秀,隐映宫阙,亦禁中胜境。俗呼为煤山,谬。”侯仁之先生曾明确表示:“传说山下堆煤,俗称‘煤山’,但此说并不可信”。夏凡继续介绍道,建国以来,景山公园管理处曾多次在山上植树筑道等各项工程,尚未发现有任何煤炭遗存的蛛丝马迹,由此可见,“煤山”的称呼仅是虚言,山中并非真埋有煤。

顺着山道向上攀登,春花吐蕊,景色宜人。在一处绝佳地点停住,向下眺望,亭亭映照。“景山五亭是景山最著名的建筑,山顶正中间的万春亭在整个北京都是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制,有历史学家说它是宫殿式的亭子,比一般亭子的规制级别要高得多。”夏凡告诉大家,据《国朝宫史》记载:“北上门之内为景山,入门为绮望楼楼后即景山也,有峰五,峰各有亭……俱乾隆十六年建”,山巅正中为万春亭,左右两边各有观妙、辑芳,周赏、富览四个亭子,“像双胞胎一样”两两相对、错落分布在山腰。“万春亭高15.4米,三层重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黄琉璃瓦绿剪边。观妙、辑芳亭的高度都是12米,重檐八角攒尖,绿琉璃瓦黄剪边。周赏、富揽亭高11.7米,重檐攒尖圆形,孔雀蓝瓦紫晶色剪边。”夏凡指着亭子进一步总结,“这五个亭子不仅是用来登山观景的,它们最重要的功能是供奉五方佛,但除中间万春亭所供毗卢遮那佛外,其余四亭中的佛像均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掠而去。”

一道墙、一对楼、一条河、一座门虽不著名但很重要

站在山顶,京城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夏凡指着万春亭基台上标注的两个数字说:“这里一个标着海拔94.2,一个标着相对高度45.7,这两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景山西门外有一处水准点,94.2米是指从那量到这个划线面的海拔高度,是没有算亭子的高度。如果算上亭子的高度,景山的海拔高度是111米,相对高度是63米。”

转到北面站定,夏凡打开课件册页讲述历史上的北京,他首先展示一张1810年的北京城图,通过上面的标注,能清楚地看到以景山为中心、东西南北四面分布的建筑景观,并总结出就是“一道墙、一对楼、一条河、一座门”,“虽然它们没那么著名,但在历史上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道墙”指的是景山东墙外的“内皇城墙”,它由南向北,隐没在景山东门外居民区的院落之中,夏凡用手标画重点,“每一段我都进去拍过,尤其这拐角一段正好在居民区外,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访古。”

“一对楼”,指的是景山北侧的雁翅楼,它外观呈L型,一东一西相对而建,清代曾是内务府的办公用房,1953年拆除。“当时负责拆除的孔庆普先生还专门写了拆除雁翅楼的回忆文章。”

“一条河”,指的是景山西墙外的那条暗河,它自北海而来,沿景山西墙向南,一路注入故宫的筒子河,另一路进入故宫北墙继续向南并东折,流经武英殿、太和门……其实就是我们看到的“内金水河”。

“一座门”,指的是景山南边的“北上门”,它位于景山南门与故宫神武门之间,曾经是皇城中非常重要的一座门,关于它的始建时间目前也是众说纷纭,1956年因拓宽景山前街而被拆除。

公元1644年中国出了五个皇帝

拾级而下,到达当年崇祯皇帝自缢的地方,望着石碑,大家纷纷感慨明末清初之时,到底是怎样的一段风云变幻?夏凡打开图册开始讲述: 公元1644年1月,李自成在陕西称王,然后起兵经山西、河北向北京进军, 3月就打到了昌平。“此时的李自成其实没有太多野心,还派密使接触崇祯,表明只要给我点钱、封我陕西王,我就撤兵,还可以帮助明朝去打满清。可当时的崇祯完全不同意,钱不给、王也不封。最终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跑到景山东麓的歪脖树上吊自杀,大明王朝宣告灭亡。在1644年,中国出现五个皇帝,就是崇祯、李自成、顺治帝、南明皇帝,还有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的张献忠,这五位在当时都是正式称帝有国号的皇帝,这在历史上非常的少见。”

1644年4月初,李自成与清兵在山海关决战,最终兵败回京。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第二天火焚京城后仓促离京。5月2日,清军进入北京城。9月顺治帝正式迁都北京,半年时间,整个中国变了乾坤。

夏凡转而指向石碑,把故事拉近。“1928年景山公园正式开放,归故宫博物院管理。1931年立了‘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由书法家沈尹默题写。1941年又在树的周围砌了一米多高的围墙。1944年,为悼念崇祯自缢300周年,在这又立了一个石碑,由当时的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撰写碑文,石碑一直到1955年被撤掉。傅增湘是傅熹年的爷爷,傅熹年是我们在研究中国建筑史时顶礼膜拜的大家。1931年的旧碑拆掉后放在景山寿皇殿院内,1955年筹建少年宫,这个碑被截成两段当做井盖使用。1990年在施工中又被发现,幸好截碑时候没有损伤碑文。而原来的古树,1966年树枝被折去、树皮被剥光,拿去做‘纪念品’,从那以后,古树就死了。我们看到的这棵树,是80年代重新移植栽种在这儿的一棵槐树。”

“建筑群中轴线”和“城市中轴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大家一路向北,穿过静寂幽深的林园,置身在三座巨大的牌坊之中,寿皇殿到了。

夏凡介绍说:“我们看到门口立的三座大牌楼,显示了整个寿皇殿建筑群的级别。上面的匾额题字是乾隆亲笔,比如南牌楼题的‘昭格惟馨’、东牌楼题的‘继序其皇’,西牌楼的‘世德作求’等等,都是企盼国泰民安的吉祥用语。”

穿过恢弘的寿皇殿宫门,在东边红墙下站定,夏凡支起两个三脚架,安置他的讲课神器——近1米长的大挂图。大家纷纷在座椅上坐好,蓝天与古树掩映,这处天然大讲堂十分有意境。

夏凡手持教鞭,指着挂图说道,“利用这几张挂图是想讲一下关于中轴线的一些基础知识,力图让大家不要混淆了‘建筑群中轴线’和‘城市中轴线’这两个概念。”

夏凡告诉大家,“中轴线”这个词是1950年代梁思成在他的著作当中率先提出来的,本意是指“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一条轴线”,这就是“建筑群中轴线”的定义。而“城市中轴线”的概念是指统率整个城市规划设计的中心轴线,是相对城市而言的。这两个概念目前经常被混淆,在很多文章中经常出现一些表述上的错误,甚至是一些硬伤。

北京中轴线到底是怎么设立的?夏凡介绍这源自元大都最初的规划设计,中国古代对于一座城市的选址定位以及规划设计,往往是以自然界的山河湖海为依托,元大都也不例外,它所依托的就是“高梁河-积水潭”水系,也就是现在的“北海-后海-西海”这片水域。

公元1267年元大都在营建之初,首先在这片水域最东端找到第一个点a(今天后海万宁桥位置),然后经此点做一条南北向轴线,这就是元大都的“城市中轴线A”。再到这片水域西端设定第二个点b,并做南北向轴线,这就是元大都的西侧城墙的边界线B。继续以A为中心轴线,将B等距对称翻转到东侧,就得到了元大都的东侧城墙的边界线C,由此元大都最初的东西边界确定下来。

此后,开始以中轴线A为基准,先营建了皇城与宫城,后期又营建了外围大都的城墙,但筑造东侧大都城墙时发现此地多湖洼沼泽,地基承载力不够,因此将大都东墙向西平移,相应的元大都‘城市中轴线’也向西平移(今旧鼓楼大街位置),而大内宫城此时已经营建完毕,故元大内的“建筑群中轴线”不再居中,由此整个元大都便产生两条“中轴线”。此后明朝在营建紫禁城时依托的也是元大内的这条“建筑群中轴线”,这也是我们今天申遗的这条“北京中轴线”。这就是迄今为止北京一些历史学者争论不休的中轴线位置问题,另外明紫禁城与元大内是否在同一轴线的问题也是由此而生。

寿皇殿被乾隆升格大殿国宝被劫掠一空

“来,带大家看看寿皇殿独一无二的景观——树池。”一进寿皇殿,夏凡便指着地面说道,“清内府档案中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10月28日,寿皇殿安青白石树池28座,有26座是七尺六寸,另二座各五尺五寸。”大家纷纷感叹,“从来没留意过,如果不说真想不到,看着毫不起眼,竟然是真正的文物。”

寿皇殿建筑群到底是怎么回事?夏凡给大家展示康熙时期的《皇城宫殿衙署图》,“这是寿皇殿改建之前的图,画的非常细。从图中看,原来的寿皇殿规制级别要比现在低得多,是单檐歇山顶。”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驾崩去世,在乾清宫停灵二十七天后,梓宫(棺材)移至景山寿皇殿暂安。停灵百日后,依据满洲习俗,在寿皇殿前举行了火化仪式,顺治也是清朝最后一位火葬的皇帝。

此后历经康雍两朝,寿皇殿逐渐演变为皇家追思缅怀、祭祀祖先的场所。“因此为了提高寿皇殿的规制等级,乾隆皇帝于1750年将寿皇殿迁至整个景山园区的中轴线上重建,规制由明代的面阔三间、单檐,改为面阔九间、重檐。《国朝宫史》记载:‘山后为寿皇殿,殿旧为室三,居景山东北。乾隆十四年,上命所司重建,南临景山中峰……’从此,景山在皇家狩猎、园林休闲的功能上,又增加了祭祀功能。”

夏凡指着图强调,“原来寿皇殿后还有一座万福阁,重建后被移到了雍和宫,并且为了容纳18米高的弥勒佛,将原来的两层变成了三层结构。”

走进正殿,夏凡继续讲道,寿皇殿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后边区域被分为九个隔间,每间供奉自康熙之后的历代帝王和皇后的牌位及生前用品。前边没有隔间的区域用来举行祭祀仪式使用,比如每年除夕,会把自努尔哈赤后历代帝王的画像取出,挂到设立的大插屏上,正月初二再撤掉。除了大祭合祀,平时还有告祭。什么是告祭?“就是皇帝会随时上这来跟列祖列宗念叨念叨,形式比较简单。据史料记载,乾隆帝曾经一年来寿皇殿307次,光绪帝次数最多,一年来了421次。”

“大家看两边摆着的紫檀大柜,里边就是存放皇帝皇后画像的,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法国远征军司令弗雷就将司令部设在寿皇殿,由此殿内的珍宝文物、画像印玺全被洗劫一空。”

夏凡给大家念了三段文字资料。第一段是当时法军上尉皮埃尔的日记《北京最后的日子》,“1900年10月23日,星期二,北京。当我推开寿皇殿沉重的大门时,里面一片漆黑。在大殿里我打开一个落满灰尘的箱子,里面放着上百个君王玉玺……”

第二段是一名叫布里斯的中尉在日记中的文字:“1900年10月25日,这是一个不可忘记的日子,从没有见过这样辉煌的殿堂,里面的宝物不计其数。弗雷将军令我们将供案上许多闪着金光,也是他最喜爱的珍宝存入几个皮箱中。几十幅皇帝的画像,令我们小心卷起、封好,准备献给卢贝总统先生。”

第三段文字是司令弗雷在1931年9月5日写给法国国家博物馆司司长的:“我的夫人和我通过遗嘱,打算将乾隆皇帝皇后肖像及描绘中国皇帝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捐献给卢浮宫博物馆……”

夏凡的朗读,仿佛让大家看到了寿皇殿文物被劫掠的过程和流失的线索,令人心痛万分,“但这也只是我们中国国宝流失的冰山一角。”

看着眼前的大殿,听着耳畔的讲述,历史的画面似乎活了,何等凝重,又何等浩荡。最后在东配殿,夏凡又多讲了半小时关于皇家乐器的专场讲座,大家仍觉意犹未尽。

供图/李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聚焦中轴线|西图少儿活动走进中轴线上的景山公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2
【文化中国行】北京中轴线:保护与发展的中国案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28
中轴线寻宝 | 寻找中轴线树宝古韵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中轴线寻宝 | 寻找中轴线“古狮造像”雕塑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全景追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之旅——12年申遗保护之路让北京亮出中轴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青睐·中轴线深度寻访|钟鼓楼-万宁桥:上钟楼 下古桥 晨钟暮鼓运河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7
青睐·中轴线深度寻访|钟鼓楼-万宁桥:上钟楼 下古桥 晨钟暮鼓运河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7
到景山公园览壮美中轴
北京晚报客户端 2023-10-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