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外卖小哥诗人”王计兵:“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但有了诗
南方都市报 2023-04-20 10:06

2023年2月,被被称为“外卖小哥诗人”的王计兵,他的首本诗集《赶时间的人:一个外卖员的诗》出版了。距离他在2009年初写下第一首“诗”,已经过去了14年。利用业余时间,他总共写下4000余首诗歌作品。

不久前,王计兵在小红书账号上晒出一张他和余秀华的合照。余秀华一身白色套装,王计兵穿深蓝夹克,前方桌上并排是他俩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和《赶时间的人》——就像两种偶然被诗歌照亮的命运。

王计兵对余秀华仰慕已久,直言“她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我特别喜欢她的诗”。为了这次见面,他专门写了首《陈皮——致余秀华》。诗分三段,每段都应和余秀华的一首名作。余秀华读了很开心,爽快地说:“那咱们得加个微信好友。”

《赶时间的人》的出版打乱了王计兵平静的生活。一方面,妻子儿女为他倍感骄傲,因为出书是件“很荣耀的事”;另一方面,默默无闻的外卖小哥突然被拽到聚光灯下,镜头前的他还有些拘谨。“几乎每天都会有活动,或者有媒体过来采访。”他的日程安排很满,在南都记者采访他的当天,还被苏州外国语学院请去为文学社揭牌。至于外卖,只能每天见缝插针地送个三两单。王计兵向南都记者坦言,从诗集发行到现在,家庭收入减少了2万元左右。

“但媒体都是带着善意来的,他们对诗集的销售发行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王计兵坦然接受了这早春繁花一样的喧哗和热闹。

我们都是“赶时间的人”

54岁的王计兵和妻子在昆山开着一间杂货店。这几年实体经济不景气,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从2018年开始,王计兵留妻子一人看店,自己兼职送外卖,当上了一名风风火火的外卖骑手。

每天朝五晚十一,骑行80多公里,行程累计1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跑了四圈。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能跑50余单。由于是兼职,单子要靠自己去抢。“天气不好、单量多的时候容易抢到,现在天气好了单量就特别少。越是恶劣的天气我们赚钱越多。”王计兵说,这是外卖小哥普遍的心态。

自从送外卖以来,王计兵的百分之八九十的诗歌都是在送外卖途中写下的。骑行中道路两旁各种事件层出不穷,新鲜景象纷至沓来,容易冲击诗人的心灵,“爆发出一些新的思想”,诗歌的雏形就在新思想中萌生。王计兵喜欢那种超长距离的单子,最远送过40公里的一单。他笑言:“我喜欢那种像飞一样的感觉。特别远的单子计价高,时间也相对充足,有利于你开小差和胡思乱想。”

这个怀揣着诗心的外卖小哥,就这样日复一日混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悄然做着他的诗歌梦。

也有不顺利的时候。201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他给一家很难缠的顾客送外卖,顾客留错了三次地址,王计兵前后爬了18层楼才送到。超时了,王计兵面临平台两次80%的罚款。顾客不仅不道歉,还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返回路上,心中郁结之气喷薄而出,王计兵写下了后来风靡网络的《赶时间的人》:

从空气里赶出风

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个地名

王庄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用双脚锤击大地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当时写这首诗其实我不仅仅是写快递员,我写的是所有打工人。”王计兵告诉南都记者。关于这首成名作还有一个小秘密。诗中“每天我都能遇到/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原文其实是“每天我都能遇到/一个个飞奔的/赶时间的人”。后来因为外卖平台搞才艺展示,有300元奖励金,王计兵拿这首诗投稿,把“赶时间的人”改成了“外卖员”,点题应景。

也算是机缘巧合,作家杨丽萍为撰写纪实文学作品《中国外卖》,通过外卖平台联系到王计兵采访。几个月之后,一位微博大V偶然从《中国外卖》一书中读到《赶时间的人》,摘出来发在微博上,没想到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这条微博的总阅读量达到2000万人次。

依然奔波在路上的王计兵,对这一切后知后觉。据他回忆:“有一天杨丽萍老师突然问我,你有没有看到你的一首诗在网上火了?我说不知道啊。她把链接转给我,点开看,阅读量已经有1300多万了。我起初以为是1300,没想到后面还有个‘万’字。”

极高的热度引来了各方关注。2020年7月25日,诗刊社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骑行诗人王计兵诗歌<赶时间的人>微博阅读量超过1300多万人次》,郑重地介绍了这位此前不为人知的诗人的作品。出版社也随之而来,2023年2月,王计兵的首部诗集《赶时间的人:一个外卖员的诗》正式出版。

头戴头盔,身穿挺括的蓝色外卖服的王计兵,作为“外卖诗人”而家喻户晓。

写作三十余年,获奖几十个

王计兵出生在徐州邳州。少年时身体弱,为了强身健体,初中没读完就转学去了武校。那武校广告里说“文武兼修”,实际上只学武不习文,王计兵很快辍学,不久就出门打工。

他在沈阳工地上做过小工,几年后回家乡捞沙子,又买了翻斗车,和朋友去山东开翻斗车打工,做了七年。再后来就到了昆山,和妻子开家杂货店,一住就是20多年。

写作是从1988年开始的。那时候他19岁,喜欢读书,下工之后到路边的旧书摊去蹭书看。农民外出有时间限制,超过晚上十点工区大门关掉就回不去了;而书摊上的书随时可能售出,所以王计兵读小说,常常只能读半本。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自己动笔续写后半本,写着写着,竟写成了爱好。

2009年,他开始使用电脑上网,开启了QQ空间。由于打字很慢,为了减少打字数量,他把要写的内容精炼成句子,分行敲入,无意中构成诗歌的形态。

在21世纪的头十年,王计兵混迹于各大人气鼎盛的诗歌论坛,边学边写,虚心求教,他的良好的诗歌感觉正是这样培养起来的。“每发一个帖子,就会不断有人来跟你交流。况且别人的帖子下面也会有人交流。阅读的时候会受到很多启发。”

一个叫“踏秋而歌”的网友,以前曾担任过红袖添香的版主,被王计兵称作自己的“小学老师”。“他早期给了我挺多的鼓励和提示,好像现在还是浙江那边一个家电协会的主席。”还有一位叫“放歌”的网友,也是王计兵心中景仰的老师辈儿人物。网络论坛汇聚成民间诗歌的瀚海,披戴网名面具的诗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和背景,正是他们的作品和理念,引领着王计兵逐步深入诗歌的堂奥。

他写诗蛮有天赋,对语言和节奏别具敏感。因为对底层生活的熟悉和对打工人的关注,他的作品描写日常生活,尤为朴质动人。他写城市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工:

一圈圈晾干的汗渍

在他们后背形成的地图

边界明显

那些白色的线条富含盐分

对于土地

他们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现在他们却背负地图

走在别人的田地上

——《农民工和地图》

他写上了年纪的绿化工人:

张桃花,赵梨花,王桂花

这群头发花白的绿化工

大都有一个花的名字

清晨,一个站在露水中心的人

在点名。每喊一声

一朵花就应声开了

——《百花园》  

他写偌大的城市中打工者身份感的丧失:

我不叫兄弟

兄弟在别的城市

我不叫父母或孩子

他们都在乡下

我明明一动未动

名字却跑丢了

你可以叫我:上一个

也可以叫我:下一位

——《请叫我王计兵》

这些诗句就像生活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植物,粗服乱发不假雕饰,然而却真实天然,梗概硬朗、蓬勃旺盛。它们攫取了当代生活的一个个典型瞬间,道出万千打工人未能道出的所思所想,从而引发强烈的心灵共振。它的现实主义诗歌风格,上承《诗经》、汉乐府的写实传统——古代的民间诗人们也曾“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质朴的诗句因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而被感同身受的广大劳动者竞相传唱。也正因为此,王计兵被称为当代的“行吟诗人”:骑行在广袤的大地上,穿梭于灯火璀璨的城市中,孤独而清越地唱出底层人民的心声。

“在2017年之前,我从来不投稿。也没有产生过发表的念头。”王计兵告诉南都记者。直到2017年,老家徐州市的作协副主席找到王计兵,鼓励他加入徐州市作协,入会条件是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四篇作品。

王计兵年轻时曾跟父亲赌咒发誓不再投稿。但那位作协副主席劝他,你知不知道在网络上发表也是投稿?在网络上发表的阅读量比纸刊多多了。

“他说我这是掩耳盗铃。他的一句话打开了我内心的一个结。”

那时候他已写诗八年,压箱底的作品就有几千首。他开始向全国各大诗歌刊物投稿。发表很顺利,当年就满足了徐州市作协的入会条件。还零零星星获了不少奖,其中包括徐州市2022年底颁发给他的“年度诗人奖”。“我都不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有时候在网上看到一个征稿信息,我就把作品投过去,前前后后也拿了几十个奖了。我们有句话说,‘有枣无枣,打一竿再说’。”说到这里,王计兵露出“凡尔赛”的微笑。

“我偷偷地写,她偷偷地看”

王计兵有三个孩子,老大已经结婚,生了两个可爱的外孙女;老小今年大一;老二刚刚参加应聘被录用,正要开始去外地实习。

眼看着孩子们长大成人,王计兵肩上的担子终于要轻一些了。但他还是告诉南都记者:“从做父母的角度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一天不抱到孙子,我们一天不能放心。”

在这个儿孙绕膝的大家庭里,王计兵的写作是一件很私密的事。他极少与家人谈论诗歌,也没人把他当“诗人”对待。诗集出版以后,妻子才告诉他,她一直在偷偷地看他的诗。

年轻时,无论父母还是爱人,都反对王计兵写作。有段时间,王计兵耽于写小说,父亲怕他“走火入魔”,曾把他的稿子付之一炬。王计兵和妻子也因写作数次爆发争吵,“在她的心目中,一个男人应该出去打天下,而不是待在家里写写画画。”

妻子不是唯一一个这么想的人。王计兵觉得,在大部分人心中,写作只是一种小情小调,不能养家糊口,改变生活。

于是他掩藏起“诗人”身份,写作也战略性地由“地上”转移到“地下”。他背着家人写,在干活的间隙,写在废报纸上、烟盒上、甚至袖子上,又把诗一行行存到QQ空间里。王计兵夫妻共用一个社交账号密码,当王计兵出门送外卖,妻子独自看店时,偶尔上网,她会登录到他的QQ空间去读一读诗。

“也是为了避免再次发生争吵,我偷偷地写,她偷偷地看。我是一个潜伏者,没想到她比我还潜伏。”王计兵笑道。

因为各自忙于生计,王计兵和妻子20多年来没坐在一张桌子上吃过饭。但他对婚姻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笃信。“平日夫妻两个长时间在一起,也不需要像电影电视剧那样风花雪月,踏实过日子就好。有话就多说一点,没话就少说一点,大家相互之间牵挂着就行。”

比如,王计兵在外面送外卖,通常晚上11点回家,有时候临时赶一单急活,错过了时间,妻子就会着急打电话过来。这时候,王计兵会感到又甜又暖。

《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是王计兵认为自己写得最好的一首爱情诗。  

……

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

爱着爱我的人

快三十年了,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如何在爱人面前热泪盈眶

只能像钟摆一样

让爱在爱里就像时间在时间里

自然而然,嘀嘀嗒嗒

——《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  

这首诗来自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邻居送给我们一个旧沙发,我爱人非常兴奋,因为我们一直是很清贫的状态,收到这么一个豪华的礼物,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她心目中的豪华其实是人家淘汰下来的东西。”王计兵缓缓地回忆道。“当时的场景非常触动我,让我的感情很复杂,我有一种亏欠感,包括对邻居的感觉也搅和在里面。作为一个男人,感觉到非常地愧疚。”

如今,《赶时间的人》首印5000册已售罄,现在上市的是加印的第二版。王计兵希望诗集能给家庭经济条件带来改观。如果条件允许,他要给妻子买件首饰,“就买她心心念念的手镯,她现在一个都还没有。”

诗歌让人生变得立体

2003年左右,因为嗜好读书,王计兵做了一个浪漫主义的决定:他拿出家里的3万块钱,开了家只有3平米的路边小书店。结果,书店因为无照经营,转天就被查封。这个突发事件,让王计兵瞬间一贫如洗。拾荒是解决生计的唯一出路。“那时候如果今天不出去捡一点东西,明天就没有饭吃。”

这是王计兵人生中最艰难、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岁月。如今,王计兵给自己起了个笔名——“拾荒”。“因为我要提醒自己,首先不要忘记自己是谁,不管后来发展如何,初心不能改变。再者说,在我的心目中,写作也是一种拾荒行为,它会让文字变废为宝。”

王计兵把生命比作一种攀援性的植物,而诗歌就是竖立在土地的棚架,让他免于卑微匍匐,为他提供向上的支撑力量。诗歌将他从尘世的喧哗混沌中搭救,让他的人生变得立体,摇曳多姿。

“写作这件事情它会让你上瘾。”王计兵告诉南都记者。出名后,每天有推脱不掉的迎来送往,但王计兵还是每天坚持写诗。“甚至一天不出作品,心里会很难受。”多少年来,他享受一边打工,一边写作的状态,流动的街市给予他源源不断的灵感,而若坐在家里写作,不管怎么说“心里有点虚”。他也给自己定下计划,未来要给父母出一部诗集,其中的诗歌只写给父亲和母亲两个人。

“50岁左右是创作的黄金年龄。很冷静,有明确的世界观和清醒的判断力。”王计兵蛮有信心地说,“我还是希望最终能拿出一部真正的、像样的、沉甸甸的作品,给自己的一生画一个句号。”  

文/黄茜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守护赶时间的人:聚焦外卖骑手权益保护 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落地见实效
中国青年报 2024-10-23
《我和春天约在清溪》体验“一日诗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8
55岁外卖大叔王计兵为140位骑手出诗集:我们其实也是被善待的一群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3
对话爱写诗的外卖员王计兵:“低处飞行”中写出4000多首诗
武汉晚报 2024-03-07
专访|外卖诗人王计兵:生活给我铺展了道路 我肯定要向前奔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6
用对话答疑解惑,梁永安、王计兵、叶子畅聊“人间文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9
新知|诗爱者,诗作者,诗译者 ——缅怀诗人屠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7
“外卖诗人”一年出版两本诗集:销量超10万,斩获紫金山文学奖
扬子晚报 2023-11-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