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历史 | 原来,你是这么有文化的中国邮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2 09:00

经常路过邮局,或者办理过邮政储蓄卡的朋友,一定不会对中国邮政的logo和它的封面感到陌生,其实它们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两大国宝文物。

何尊里有最早的“中国”

镇国之宝“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西周青铜酒器,内底有铭文122字,其中居然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二字,是近些年各种巡展的热门国宝,更是全中国总共1亿800万件文物里,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国宝中的一件。

中国邮政就选取了何尊铭文里“中国”的“中”字作为自己的logo,这个“中”特别像一个随风飘扬旗帆的旗子,表示居中而立。

而何尊里的“中国”一词在当时其实指的是洛阳,当时西周疆域里的天下之中,记述的是周武王灭商之后周公营建洛邑的历史事件。后来“中国”的内涵不断地发生演变和扩充,直到成为整个华夏民族居域的代名词。

而何尊的发现也堪称传奇,它是在1963年8月的一天夜晚,一位陕西农民去上厕所时无意间发现的。

这位农民名叫陈堆,是陕西宝鸡贾村人,有天半夜拉肚子跑到后院去蹲茅坑,结果看见后院紧挨着的土崖上,有个东西被月光照得明晃晃的,隐约好像是张鬼脸,吓得一溜烟赶紧跑回屋子。

第二天一大早,陈堆就喊上老伴,拿个锄头一挖,“咚”的一声,就掉下来一个铜家伙。老两口就把它搬到了屋子里,平时用来塞烂棉花。

两年后陈堆和老伴去了宁夏讨生活,他哥哥陈湖日子过得很紧张,就把这件铜家伙背到宝鸡市里当废铜卖,跑了好几个废品收购站,都因为铜锈太多卖不上好价钱,最后卖了30块钱。

宝鸡这个地方号称中国青铜器之乡,出土过大量的商周青铜器,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虢季子白盘、大盂鼎,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毛公鼎都是在宝鸡出土的,而且很多都是农民挖地挖出来的,号称宝鸡的地里“长青铜”,而陕西农民挖出青铜器之后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卖铜卖铁,当做废品卖掉,所以当时文物工作者在废品收购站发现过不少的文物。

被卖到收购站的这件何尊,就恰好被下班回家路过的博物馆馆员看见了,赶紧向博物馆申请批款回收,最终以35块钱的价格收入了宝鸡市博物馆,收购站老板血赚5块钱。

但是因为何尊内底铜锈过多,当时并没有发现铭文,只是当做普通的青铜器来收藏,直到1975年,为了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特意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00件文物,其中就有宝鸡出土的这件何尊。

当青铜专家马承源先生在故宫武英殿见到这件青铜器后,非常纳闷,心想这么大体量的器物怎么会没有铭文?

随即他伸手在铜尊的内底反复摸索,突然感觉到某个地方似乎有文字,惊喜之下,就赶紧派人除锈。随后便发现了长篇铭文,而且释读之后发现居然是如此重要的一篇铭文,这样的重磅发现,赴日是不可能再赴日了,何尊直接被奉为国之重宝。

后来1982年我国发行了第一套文物特种邮票,何尊就位列其中。

今天何尊并没有被国家博物馆或者陕西历史博物馆抽调走,而是留在了宝鸡当地,收藏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成为第一镇馆之宝。就连宝鸡当地的旅游宣传语都是:来宝鸡,看“中国”。看的就是何尊里最早的“中国”。

最早的邮政“形象大使”五官独缺少了嘴巴

说完中国邮政logo来源的何尊,再来说说中国邮政储蓄卡的封面设计出处: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驿使图”画像砖。

中国最早的邮政快递小哥形象,头戴黑帻,骑着一匹枣红色骏马,腾空的马蹄看出来正在加急送件,马背上的小哥左手高举着信物,脸上的五官独缺少了嘴巴,表明“守口如瓶”,保密意识极强,尊重客户隐私,非常有职业道德,真是完美的邮政“形象大使”。

它是1972年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一块彩绘画像砖。在嘉峪关以东至酒泉市以西一片广阔的戈壁上,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画像砖墓群,墓室皆为青砖砌成,墓画直接绘于砖面,绝大多数都是一砖一画,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出行、宴饮、奏乐、厨炊、放牧、狩猎、农耕、采桑等,真实地记录了1600年前河西地区的日常生活、农牧业、生产活动等,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画廊。

这件画像砖里的邮政小哥是目前全中国已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他奔驰在1600年前丝绸之路上的绿洲驿站之间,职业勤恳地传递着信息,它有可能是一件来自长城边境的军事急报,也有可能是一封戍边战士思念亲人的家书,庞大帝国的联络网就由这样一个个驿使编织而成,所以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一个邮递员。

当年明朝崇祯皇帝就是因为裁撤了很多邮递岗位,才使得一位陕西邮递员失去工作,下岗没了出路,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最后一路打进紫禁城覆灭了大明王朝,这个人叫做李自成。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万国邮政博览会上,这幅驿使图曾作为中国邮政的标志。后来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还专门在1982年8月25日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一枚。

再到后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银行卡封面也是直接借用了这幅驿使图。

没有任何艺术是盛开在荒漠之上,我们今天的流行设计依然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祖辈们留下来的瑰宝。

而博物馆就是高度浓缩了我们的智慧文明,让我们直面无数生命创造的美,可以真正了解自己文化根源的灵感宝库。

文并供图/怀九(博物馆资深讲师、丝绸之路领队)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历史|27件出土于羊子山噩侯墓的文物来京 从“小国巨制” 探究隐于青铜器中的秘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9
历史|27件出土于羊子山噩侯墓的文物来京 从“小国巨制” 探究隐于青铜器中的秘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9
打开青铜器这本“大书”
人民日报 2024-10-11
习近平:尊崇热爱中华文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09-11
“青铜器之乡”宝鸡142件“国家宝藏”聚首申城
中国新闻网 2024-07-08
甲骨文中最早的“中”字和“国”字出现在哪?揭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17
历史|​青铜器是怎样炼成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8
人文|国家宝藏照耀中国 从十件文物里寻找中国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