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移动支付仍有风险,还需构筑更安全的堡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1 15:00

近日,中国银联发布《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显示,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04亿。《报告》也提到,有67.1%的被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电信诈骗,22.6%的被访者表示财产受到了损失,受损者的占比比2021年增长了8.6%。(3月31日《经济日报》)

如今很多人出门都不带钱包了,因为移动支付很方便,“一部手机走天下”,从出行、吃饭、购物、住宿到路边小摊,你能想到的消费场景,几乎都能用手机支付。于消费者而言,移动支付既简单又方便。于收款方而言,省去了找零等麻烦。所以《报告》显示,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常用场景接近11个,持续增长。

我国移动支付之所以做到广覆盖,既缘于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智能设备普及,也缘于网络信号强化与完善,还缘于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其中,为保障移动支付安全,央行早在2015年就制定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专门有一章“风险管理与客户权益保护”。正因为安全有保障,多数用户才选择移动支付。

近年来,随着相关安全知识普及和典型案例警示,用户在移动支付方面的安全意识也在增强。调查显示,2022年受访用户人均存在1.2个不安全习惯,而2021年人均约有2个不安全习惯。可见用户不安全行为数量呈明显下降态势。这对于减少不安全问题发生、提升移动支付覆盖面都有好处。说到底,保障移动支付安全关键在用户。

不过,移动支付仍然存在不少风险。《报告》提到,一些不法分子在移动支付全民普及的大方向中找到了“商机”。有67.1%的被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电信诈骗,22.6%的被访者表示财产受到了损失,受损者的占比比2021年增长了8.6%。这提示我们,移动支付的篱笆墙还没有完全扎紧,还需要构筑更坚固更安全的堡垒,为移动支付护航。

这主要是因为,围绕网络和移动支付的诈骗手段花样翻新,学生群体和老年人群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比如,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有的不法分子打着网恋名义实施诈骗,有的以色情等方式诱导用户打赏,相关“骗术”能得逞,也缘于用户可以移动支付。由于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经验,老年人群对新技术等缺乏了解,更容易受到诈骗伤害。

所以,要筑牢移动支付安全堡垒,必须从薄弱环节入手,哪些人群容易受到伤害,就对其加强精准知识普及。哪些领域变成诈骗“高发地”,就对其加强重点治理。只有补齐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短板,才能降低用户移动支付风险。鉴于围绕互联网和移动支付诈骗手法不断翻新,在捍卫移动支付、打击诈骗分子方面要创新治理方式。

有关专家提醒用户:不随意扫二维码或留下自己的个人敏感信息;不因贪图小利而让网络诈骗寻到可乘之机;不要为追逐短期高收益而轻信所谓的投资专家;如果遭遇诈骗及时向公安及官方求助;主动学习各类防范措施与防骗技巧。这些“防骗大法”值得每个用户谨记。只有越多用户提高自身抵御网络诈骗能力,移动支付才能越安全。

应对电信诈骗、保障移动支付安全,不能只靠用户单方面防范,还需要有关部门形成合力。经过近年来有效治理,电信诈骗案件在下降,但并没有彻底绝迹,而《报告》显示“22.6%的被访者表示财产受到了损失,受损者的占比比2021年增长了8.6%”提醒我们,移动支付仍存在风险,还需要持续为其构筑更为安全的堡垒。

文/丰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