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探访大兴安岭腹地“最后的猎人”
新华社 2023-03-28 13:37

一场春雪让地处大兴安岭腹地的塔河县银装素裹。黑龙江首届“时尚春雪节”——塔河鄂伦春服饰实景展演拉开序幕。伴随着鄂伦春族“赞达仁”曲调,模特向观众展示着一件件鄂伦春元素的文化服饰。

舞台上两位穿着打猎服的老人,身前摆放着巨大的桦皮船。他们是大兴安岭呼玛河流域的最后一代猎人,也是第一代下山定居的鄂伦春人郭宝林、戈晓华夫妇。

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鄂伦春人世代居住于大兴安岭腹地,以打鱼和狩猎为生。1953年,在政府的号召下,鄂伦春人走出深山开始在山下定居,如今已过去整整70年。

走进郭宝林夫妇的院子,只见房屋外墙上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郭宝林之家”。

郭宝林今年77岁,他在6岁那年随父母下山定居,后随父亲骑马打猎。全面禁猎、猎枪上收后,“一匹烈马一杆枪”的狩猎生活成为永远的回忆。为了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他从一个摸惯了扳机的猎手变成了拿起刀斧做桦树皮船的工匠。

桦树皮船是鄂伦春人特有的交通工具。“这种船很轻便,航行起来也没什么响声,夏天我们就在船上打鱼。”郭宝林说,制作桦树皮船不需要一根铁钉,但选材和制作手法需要长时间探索与实践。

郭宝林培养了自己女儿郭红霞在内的20多名徒弟,将桦树皮船的制作工艺倾囊相授。2012年,郭宝林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女儿郭红霞也于2019年被认定为鄂伦春桦树皮船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

“看到桦树皮船制作技艺能后继有人,我很欣慰。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绝对不能丢。”郭宝林说。

郭宝林家门口的木栅栏上有一块巨大的展板,上面有张老两口在山里骑马的照片,一旁写着“走进鄂伦春家庭民俗展馆”。

走进屋,只见客厅内陈列着当年吸引猎物用的“鹿哨”、野兽皮毛制成的帽子,还有桦树皮制作的工艺品等。墙上挂满了郭宝林打猎和制作桦树皮船的照片。

戈晓华指着墙上的照片和玻璃柜里的手工艺品,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当年的往事。早年间丈夫负责外出打猎,戈晓华负责照护孩子,做刺绣和皮衣鞋帽等。虽然山林生活很自在,但也充满危险,尤其让人感到不方便的是缺医少药。

“早年很多鄂伦春人50多岁就过世了。下山后生活条件、医疗条件越来越好,我公公活到94岁。”戈晓华说。

戈晓华对70年间居住条件的变化也如数家珍:早年在山上打猎时他们住“斜仁柱”,一种用长桦树杆或柳木杆支成锥形、再用桦树皮或兽皮包裹起来类似帐篷的简易房屋;1953年下山定居时,国家给他们盖起更加结实耐用的“木刻楞”;1983年,国家无偿盖起砖瓦房供他们居住,后又升级改造,通水供暖。

“真的很感谢国家,我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了。”戈晓华说。

2019年,郭宝林夫妇将他们的住宅打造成家庭民俗展馆,每年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鄂伦春文化。”戈晓华说。

虽然现在郭宝林夫妇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定居生活,但有件事一直让他们忧心忡忡:鄂伦春族的语言只有发音,没有文字,现在已经面临失传危机。

“年纪大了,发现身边会鄂伦春语的人越来越少,就想到能不能把自己保留下来的鄂伦春语教给想学的人。”戈晓华说,为了保留鄂伦春语,她曾到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录制鄂伦春语言,协助学校建立鄂伦春语言数据库。

2020年,戈晓华偶然发现可以在手机微信群里用直播的形式给大家上课,就琢磨着开个小课堂,夫妻俩一起在网上教大家说鄂伦春语。

戈晓华说,现在课堂里陆续增加了不少人,有年轻人也有比较年长的,“只要他们感兴趣,我都会教”。

“希望有更多类似‘时尚春雪节’的活动举办,让更多人了解鄂伦春文化。”郭宝林说,他和老伴想在有生之年尽己所能,让后人看到鄂伦春、了解鄂伦春、爱上鄂伦春。

文/刘昊东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美丽中国丨大兴安岭初冬美
新华社 2024-11-12
满山金黄是大兴安岭的秋日氛围感
央视 2024-10-14
美!大兴安岭的秋天是彩色的
央视 2024-09-23
一头驯鹿背后的鄂伦春自治旗 58元狍角帽卖火了 鄂伦春族人终于“被看见”
成都商报 2024-05-20
黑龙江大兴安岭萌鸭来袭
央视 2024-04-21
不容有失!探访大兴安岭森林防火第一线
国家应急广播 2024-04-08
科学保护,守护大兴安岭这片绿色
光明日报 2023-11-18
晨雾江河 树挂冰晶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现雾凇景观
央视新闻 2023-11-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