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生活|偶遇“桃花源”:数字化畅游美丽乡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4 07:00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东晋陶渊明笔下风景如画的“桃花源”是绝美之境,并不仅仅是自然风光,在那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作为“隐世”人们只能通过陶渊明的文字去想象桃花源的美。回望今日,中国同样也有很多这样美丽的村庄,在当地也会存在“良田、美池、桑竹”的景色,原住文化同样未被外界发现,“忽逢桃花林”对于外地人来说是一种“偶遇”,也可能是一种“幸运”。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也随之扩大,如何能把这种偶然的美丽实现共享,同时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外乡人”一同感受到如此秀美的景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偶然”的共享,需要城乡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下,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把乡村特色文化“走出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乡村振兴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指出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并提出要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体育产业,推动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综合考虑现阶段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禀赋,将主要从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等八个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其中数字文化赋能成为当今时代热点,提出鼓励数字文化企业发挥优势,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数字文化产品。名为“白马花田营造舍”的微信公众号,又称“宣汉文化创意发展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是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例,该公众号以“共生、连接、赋能”的理念,在线下开展了各项艺术介入与创意营造活动,以文化创意的当代观念激活当地资源,发展了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乡村文化的全面复兴。在2023年初,该促进会在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央文明办二局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组织下开展了“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创作征集展示活动,用多种年画创作艺术形式在全国各地举行,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意义,生动描绘了新时代人们小康生活新图景,并运用数字化手段在线上展示了展览的相关内容和策展人的展览理念,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计划的优秀案例。同时通过线上数字化宣传手段带动了乡村年画文化的创意产业发展,使中国地方优秀传统手艺不丢失、手艺人不流失,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各类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出,表明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同时,也表明乡村振兴多样性发展的潜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遂迷”变得清晰,实现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用数字化走进乡村,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运用高科技与新媒体结合,让乡村特色文化“不迷路”从而诠释最美乡村。设计利用数字化技术结合当地风貌进行乡村文化系列展,采用线上配合线下的方式进行展览。以外墩村为例,坐拥2000多人口的外墩村,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是海口的最东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如“桃花源”中记载的那样“阡陌交通”,这里的渔产丰富,当地的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怡然自乐”,至今仍有近六成的人口以渔业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里保留着淳朴的民俗和民风。

外墩村作为海南自贸港江东新区的重点区域,未来该渔村也将会成为海南自贸港新的城市天际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艺术乡建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理念和新路径。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下,艺术家理当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有所担当,有所作为,积极投入到艺术乡建中来。2022年底,在北京电影学院宿志刚教授号召下,不同门类的艺术家深入外墩村,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探寻海南百年渔村之美,通过绘画、摄影、音乐、舞蹈、新媒体、纪录片、电影、戏剧等艺术手段表现人与海洋的共生关系,诠释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对历史、对时空的一种感悟与态度,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海洋文化魅力,让乡村留下记忆。基于这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当地的民俗文化,形成属于外墩村文化的“交融圈”,以中国当代文化“碰撞”原住文化。文化“交融圈”不仅让“外乡人”遇见乡村之美,同时为当地带来艺术产业赋能,提出发挥艺术工作者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乡村地区文化产业专业化水平,提升农民艺术家、传统手工艺大师等人才的创作水平,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推动更多艺术元素、美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交融圈”的呈现方式以线上数字展览、线下摄影、绘画、影像、音乐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综合多维、多感官的展演形式进行。

展览拟在线上展览中利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VR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和三维图形技术和网络来呈现展览的真实实物以及在数字空间上展示相应的展览内容,观众可以足不出户,不必“寻向所志”,达到线上云参观。线下展览在注重乡村文化作品实物展示的同时可以利用数字方式为展览注入新的活力,增强观看者的体验感,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强互动,以便更好地展现展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和扫描作品二维码等方式,为观看者提供作品相关信息、作者简介和作品文化背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情景带入,在展览的实体空间基础上实时地运用数字信息技术,使虚拟空间展示与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实体空间展示有机结合与统一,通过使用相关的专业技术使实体空间展示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整理,进而提升展览内部整体的参观效果,同时也能够让观看者体验新时代下的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在乡村文化作品展览所带来的优良参观效果,帮助观者更好地体会艺术作品蕴含的文化,使展览逐渐形成以观众、作品和环境为一体的综合系统,且能够做到三方面的有机融合;通过层层渲染和实际情感带入,使观看者深刻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真实文化价值与内涵,帮助他们获取作品中的美学观念,进一步感受乡村文化的“怡然自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数字乡村战略,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未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展览上的应用也愈加普遍,了解一方乡村文化或许不用在“寻向所志”,乡村文化将有数字化体验这一新的游览方式。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艺术展览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满足多个观众对同一件展品进行观摩和研究,又提升观看者的真实体验、促进其更好地参与互动,不仅从外感受到作品的表象而且能深刻地体会艺术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注重运用数字化技术,实施数字乡村振兴战略,是让文化更“活”更火的重要途径,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乡村文化作品让老百姓置身“桃花源”,让“桃花源”的“不复得路”有路可寻。

文/刘祺芳 海口经济学院南海电影学院教学副院长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数字化激活文化产业新引擎
经济日报 2024-11-26
散文|汪曾祺:桃花源记
作家联盟 2024-10-19
数字化扮靓美丽乡村
经济日报 2024-10-15
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 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光明日报 2024-09-20
《暗恋桃花源》续作《江/云·之/间》10月首演,张震挑战“世纪的孤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4
友邦北京春日献礼 《暗恋桃花源》专属版话剧为客户开启文化之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7
《暗恋桃花源》专属版 即将踏上史上最长巡演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6
全年对外开放! “桃花源影视快拍基地”揭牌
中国新闻网 2024-01-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