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用大数据评判并资助贫困生模式值得推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3 15:37

近日,湖南科技大学将根据食堂消费大数据,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平均消费额度低的2000余名学生发放餐补,无需申请,不公布名单,直接充入餐卡,全年累计发放100万元。湖南科技大学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梁宏军表示,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并不愿意申请相关资助。采取这种悄悄打钱的方式,在维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又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们。(3月23日《大河报》)

可以说,如何精准识别贫困生并对其进行资助一直以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报道所提及的高校,根据食堂消费大数据,对大数据研判出的贫困生进行隐形资助的做法。无疑是对科学技术的充分运用,且该做法提高了识别效率,减少了误判率,也有效维护了贫困生的尊严,不失为一种最优办法,值得推广。

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如何精准有效地识别贫困生,防止“假贫困生”冒领补助现象,避免产生不公平,损害学校公信力的事件,无疑也是一项劳神费力,甚至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要知道,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理念影响,一些人会对贫困家庭和贫困生产生歧视和排斥。很多贫困生也会产生自卑心里,不愿透露相关信息,甚至一些贫困生因为害怕“丢脸”而宁愿忍饥挨饿,节衣缩食也不愿申请资助。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贫困生认定环节将相关信息作为不可忽视的个人隐私加以尊重和保护,尽量不强求贫困生公开比穷。

遗憾的是,一些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模式,以接受监督的理由公开贫困生的名单和“致贫原因”,由同学进行公开监督评判。不可否认,这种让贫困生自揭伤疤的初衷是好的,但程序上显然欠缺一定的合理性和人文关怀。一是如前所述,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贫困,心理本就脆弱敏感,碍于面子不愿申请资助,让其公开“哭穷”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二是不排除有家境富裕者贪占便宜,用惟妙惟肖的哭穷表演竞争到资助名额。

那么,所谓的贫困生评选就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公平困境,真正贫困者未必得到资助,或者物质上得到了资助却人格尊严受到了伤害。“假贫困生”则因缺乏信息共享、大数据分析等有效的事后监督而不易露馅,扶贫助困政策的公信力被消解。甚至造成同学之间恶意举报,互相攀比谁是贫困生,通过拉拢老师来获取贫困生资格的混乱局面。

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呵护才是真正的善待贫困群体。教育部早就专门强调,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可采用隐性方式,避免大张旗鼓地发放资助物品。在大数据技术相当成熟的背景下,显然应果断摈弃让贫困生当众比穷,自揭伤疤的传统评定模式,利用大数据实行精准识别。在妥善保护贫困生隐私和尊严的同时让其免予“示众”,少承担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当然,为避免认为刻意造假下的数据失真,可以通过采集话费、日常消费等多种信息来综合研判,同时还可采取人脸识别等方式避免冒名造假,实施个人承诺并惩戒造假等方法来提高大数据研判的精准度。进而让补助资金这一好钢用到刀刃上,让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文/史洪举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