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建议惩罚设置35岁年龄门槛的企业,放开“公考”年龄限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7 17:33

今年全国两会,青年人就业问题是代表委员聚焦热议的话题之一。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提交的有关打破35岁“职场天花板”的提案冲上热搜,备受青年关注。如何解决青年心中的职场天花板,如何看待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

微信图片_20230307163949.jpg

35岁年龄门槛成了职场“玻璃门”

北青报: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35岁职场门槛”问题?

吕国泉:就业问题一直是工会组织重点关注的问题。一年前,我们收到从武汉寄来的一封信,信上七八个同志集体署名“大龄青年”,实名提出了青年就业35岁+年龄门槛的问题,也引发我们重视。

在大家的印象里,提到35岁的青年群体,会想到年轻有为,风华正茂,觉得他们是在事业上升期;但实际上很大一批青年内心会有纠结焦虑,都认为年龄是他们心中的隐痛,年龄使他们的处境沦为“隐秘的角落”。35岁仿佛是一扇“玻璃门”,使一些人面临着求职难、流动难、晋升难、再就业难。所以在去年两会上,我呼吁大家重视“35岁职场门槛”问题,今年正式提出了提案。

北青报:在调研时,您发现了什么?

吕国泉:我们通过调研、查阅资料,接触各行各业的青年群体,包括在和互联网企业的青年交流中,发现大家对35+青年就业问题关注度很高。全国总工会2022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35-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94.8%感觉有压力,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

在企业里面,一些35岁+青年压力很大,很多招聘启事上虽然不会明确写出只招收35岁以下的人员,但一些招聘人员可能会把35岁+的简历放到一边,不予考虑;当企业形势不好,压力大或者面临转型时,企业裁员的目标有可能会对35+年龄段的员工。一些企业认为35岁意味着工作热情和工作精力下降,而忽视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力支撑和资源经验储备。

北青报:“35岁+”年龄门槛会给就业市场和就业者心态带来什么?

吕国泉:“35岁职场门槛”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容易造成就业市场人才浪费与断层,增加劳动者焦虑,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探索放开公务员考试35周岁限制 机关单位应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北青报:如何破除年龄歧视,有效缓解年轻人在职场面临的“35岁压力”?

吕国泉:首先要引起大家对“35岁职场门槛”的关注,让青年群体不再觉得他们是被忽略的群体,同时要在社会范围内群策群力。通过大家的关注呼吁,通过媒体、群众的监督,形成尊重、关爱35+青年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企业意识到35+青年员工是优质资产,应该尊重企业的员工,不应该采取短视的“过河拆桥”“杀鸡取卵”的方式对待35+青年员工。

北青报:在法律制度保障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吕国泉:与此同时,“硬手段”也要跟上。政府等有关方面需要对此有所关注,通过人大执法检查、劳动保障监察、政协视察调研以及工会开展的劳动法律监督,对明目张胆进行年龄歧视企业的行为要进行惩处。要强化法律制度保障,明确就业年龄歧视判定标准,增加监管处罚可操作性,对各年龄段劳动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一旦发现企业和行业存在“35岁以下才招聘”的限制,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从而确保公司和行业能够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这将有助于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度。

机关单位应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探索放开公务员考试35周岁限制,推动形成尊重中高龄就业者的良好社会风尚和积极的心理预期。

为青年就业排忧解难 引导高校青年毕业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北青报:青年就业是事关民生的重要话题。应当从哪些方面给予青年就业保障和提供就业支持?

吕国泉:青年群体就业问题更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知道现在每年高校毕业生都会增加,从就业角度,国家采取了很多行动,工会也在配合工商联、企联、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开展民营企业招聘。我们希望国家能从宏观角度共同来推动解决这一问题,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呼吁强化职业教育,给予青年群体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从高校角度,要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作用,强化自身办学定位,瞄准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建立明确的大学生数字模型和能力标准、评价方法、反馈机制,跟踪评价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根据当前就业市场信号调整适时的教学方向,为提升青年就业匹配度把好前置的关口,同时,需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从工会来说,要充分发挥职工服务中心作用,利用社区和街道工会活动阵地,设立职业生涯指导网点,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提供就业信息,面对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农民工群体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政府、学校、企业,包括工会,都有义务给青年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建立指导体系,现在工会与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都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让青年学生进入岗位之前,就有一技之长,能让他们快速进入岗位。国家也在面向青年人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通过各种方式让用人单位增加就业岗位,鼓励企业改善青年就业环境,让青年人了解企业,吸引青年就业。

北青报: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找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他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

吕国泉:要引导高校毕业青年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尤其是要让毕业生对职业有适当的期望。因为年轻人的一生很漫长,前途很远大,不要在就业初期就有很终极的目标。作为职场新人,要有心理准备,一旦岗位和期望值有落差,要慢慢适应下来,而不是想着“我是大学毕业,怎么能做这样的工作”。良好的心态对年轻人的择业很有帮助。

还有,年轻人不要在择业开始就给自己很多限制。现在国家层面提倡、鼓励、推动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有的地方社区工作者的岗位也鼓励招聘应届的学生和青年人。在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在岗位上有所经历,通过在市场打拼奔波积累经验,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也能够胜任新的岗位。

鼓励高龄劳动者就业 会抢年轻人的饭碗吗?

北青报:看到此次两会您也提出 “加快建设中高龄劳动者友好社会”的建议,探索建立录用中高龄劳动者激励机制。有网友表示,高龄劳动者进入就业市场,会更加抢夺青年就业者工作岗位。对此您怎么看?

吕国泉:高龄劳动者进入就业市场是应该提倡和鼓励的。当下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表现为缺乏劳动力。高龄劳动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的出场会增加整体的就业实力,增大和激活“就业池”,从提供就业供给的角度反过来又会带来新的就业需求,与青年人就业市场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我们现在的预期寿命在延长,整个就业链条也在延伸,高龄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能、阅历和知识,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比如当下的建筑行业、制造行业,一些青年农民工可能更愿意新兴产业、行业就业,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一定愿意整天在建筑工地、生产线上,所以有人反映看到现在建筑工地里大多是40多岁或者50岁以上的。我认为现在的就业市场应该更加包容、开放,只要国家政策允许、用人单位有需求、自身体力能力适应,就可以让每一个群体都能找到发挥自己潜力的舞台。从政府、工会以及媒体的角度,应该共同努力,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开、透明、均衡的就业市场,让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出彩的机会,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马晓晴
校对/武军

最新评论